第9章 我本有心低調怎奈浪頭太高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元璋一行人進入文華殿時,眾皇子公主正分別在大殿兩端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比較大一點兒的皇子和公主,包括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汝陽公主、含山公主,這一批十餘歲的由翰林學士李遜講讀經史。而另一批則是年齡尚幼的,包括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這一批則是由徐妙錦在帶著做最基本的識文斷字的學習。

另外,寧妃和麗妃也在旁邊。原來朱元璋著幾個小兒子,都不怎麼讓人省心,一個個調皮搗蛋至極。尤其是以年歲最小的伊王朱?最是無法無天,翰林院中已經有三人人被其扔了帶墨水的硯臺,用筆扔的也有四人,朱元璋拿這個年僅四歲的小混世魔王也沒辦法,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徐妙錦可以鎮住他,於是授意現在主持後宮事宜的寧妃出面,請她來做這幾個小王爺識文斷字的啟蒙老師。

由於還是擔心他們犯渾,所以一般來說,寧妃和三王的生母麗妃等,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也會來做個伴讀。畢竟徐妙錦的身份也不一般,要是真弄出了什麼大事可不好交代。因此兩妃也在一旁支起了桌椅,或練字或看書,權當伴讀了。

朱元璋一進殿,所有人都各自行禮恭迎聖駕。而朱元璋雖然為人兇殘狠厲,但是對自家人卻是非常的關愛。尤其是對他的眾多兒子,朱元璋是異常寬容的,在已經就藩的諸王中,除了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優秀的藩王之外,還有秦王朱樉、魯王朱檀等在封地上為非作歹,為禍一方的,但是這些藩王不管做了什麼,朱元璋對他們的態度都還是非常寬容的,和對待功臣、官吏的態度簡直是有天壤之別。

正是因為他的溺愛,所以幾個小皇子都有一點恃寵而驕的意思,特別是性格本就很惡劣的伊王朱?,見朱元璋來了,一溜煙兒的就衝向朱元璋求安慰求抱抱。朱元璋則是一把抱起這個自己最小的兒子,笑呵呵的逗弄了起來,完全變成了一個含飴弄孫的普通老人。

“皇大爺,我們正上課呢!若是要提前放堂,那我可就走了啊!”徐妙錦因為天資聰慧,善於討長輩歡心,所以一向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自然禮儀這方面就比較放鬆一些。

“妙錦先生哪裡話?朕不過是隨便過來看看,先生繼續,繼續。”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從中也可看出朱元璋對徐妙錦的喜愛。要知道這年頭老朱開玩笑,一般都是透過錦衣衛,一開就是讓人滿門抄斬剝皮萱草之類的。

於是在徐妙錦正義的眼神注視下,伊王朱?只能乖乖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來徐妙錦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烙下了很深的陰影。同時,朱元璋也向另一邊的翰林學士李遜示意繼續授課。

李遜講的是資治通鑑裡面的內容,對此徐欽並不太熟悉,只知道是那個著名的砸缸人士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今天給眾皇子講的大概是安史之亂這一段。

“祿山自將欲攻潼關,至新安,聞河北有變而還。蔡希德將兵萬人自河內北擊常山。”讀完這一段,李遜放下了手中的書本,對眾皇子發問“剛剛說道,在唐天寶年間,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悍然造反,強盛一時的大唐朝廷節節敗退,數月之間長安告急,所為何也?”面對師長的考校、父皇的旁聽,這幾個僅僅後世初中甚至小學年齡的皇子自然是踴躍回答。

“玄宗縱信小人,昏庸不堪,文恬武嬉,不修宗室,以致軍權旁落至奸佞之手而不查,為君而不正身,貪一己私慾,更兼之偏聽偏信終致宗廟譭棄、百姓流離,故遭此幾欲亡國之大禍。”徐欽的這位未來的四姑父安王朱楹,以這種年齡,能做出這種程度的對答,顯然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安王殿下所言有理,不過殿下可曾想過,為何當年能在重奪李唐正統、誅殺妖后韋氏中立下大功,又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聖主明君,短短二十年便落得如此下場?”這資治通鑑從名字上便可看出是以史為鑑的用意,所以這對歷史的感悟,得出的經驗教訓便顯得尤為重要了,這也是其被選為皇室教材的原因。

“玄宗墮落的根基便是妖妃楊玉環!”韓王朱松馬上搶答,但卻沒了下文。

“韓王殿下所言甚是,玄宗寵溺楊玉環,一則荒廢政務,失去了對朝堂的掌控;二則任用小人,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朝政,甚至逆賊安祿山等諸人的當權,都與楊玉環脫不了干係。聖賢曾言‘存天理,滅人欲’,否則難修其身,況乎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諸王日後藩屏各地,謹記,謹記!”李遜一番搖頭晃腦,得出這番結論,並以一個完美的理論結果完成了他對這個章節的總結。

徐欽在一旁聽得失昏昏欲睡,這個時代的學究表面上各種引經據典,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但不要說這種空泛的道理,就算是後世老馬、老列,那麼具有煽動性和蠱惑力的理論在網絡時代也被扒了個乾乾淨淨,徐欽簡直連聽得**都幾乎沒有。倒是朱元璋這個自學成才的半吊子對此津津有味。

不過朱元璋滿意了,並不是就意味著沒人敢有意見了。

李遜剛剛說完,正撫須點頭,準備講下一節的時候。只聽對面“砰”地一聲巨響,將殿中的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大家扭頭一看,原來是徐妙錦身前的那一面做演示的“小黑板”倒在了地上。

說來也是奇怪,朱元璋威勢日盛,就連諸皇子公主一般在他面前也非常乖巧,最多也就是像伊王朱?剛剛那樣在父皇面前撒個嬌,但徐妙錦不同,她可以說是現在極少的敢在朱元璋面前掀桌子使小性子的強人之一。偏偏她還足夠聰慧,知道怎麼來把握這其中的度,所以恩寵不衰,比公主還像公主。恐怕這也是能鎮得住這幾個混世小魔王的原因所在。

像現在這樣,只要是個智商在平均線上的人就知道她是故意推倒的,但偏偏沒人說。朱元璋裝聾作啞,而另外兩個有資格去遞臺階的皇妃則是明白了她的意圖,因此也是按兵不動,其他人包括徐欽在內,自然是只能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了。

“翰林大人所言小女子不敢苟同!要說楊玉環紅顏禍水魅惑玄宗,但你又可曾想過,她也是被皇帝從壽王府中強娶入宮,面對天下之主,如何能夠反抗?就算任用楊國忠有她的作用,但是玄宗作為天下之主,不修自身愧對列祖,反而要一個弱女子承擔主要的罪責,翰林大人不覺得可笑麼?”徐妙錦柳眉倒豎,擲地有聲地責問李遜,那神態在徐欽眼中就像是一隻護雛的小母雞引人發笑。不過,這倒是有點女權主義先驅的意思。

“非也,非也,玄宗強搶王妃確實不對,但若其進宮之後,安分守己恪守婦德,不妖媚惑主,甚至干涉朝政之事,又怎會令強盛一時的大唐王朝盛世而衰呢?況且方才本官之言,也不過是告誡諸王,要以史為鑑明正自身,以為我大明藩屏之責罷了。”

“你口口聲聲說楊玉環魅惑君王,你哪只眼睛看到的她主動行妖媚之事的?反倒是史書上樁樁件件都是李隆基他自己強娶兒媳,一個君王自己不理朝政任用奸佞,禍起蕭薔而不自省。就算楊玉環有錯,馬嵬兵變她也用一死承擔了責任,反觀李隆基將責任推卸到一個女人身上,這便是聖人教化麼?而你虧得還自詡飽學之士,我看你這是是非不分,顛倒黑白,枉讀聖賢書!”徐妙錦是越吵火氣越旺,李遜被她這一頓人生攻擊也是弄得火起,自然是不肯退讓的。

“徐小姐切莫血口噴人,李遜何時將責任推給別人了?剛剛也說了,這是告訴諸王,應親賢臣遠小人,尤其不可因女色而誤國,更應明了先賢存天理而滅人欲之道,時刻謹記‘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李遜不愧是朱元璋欽點的翰林首座,確實是飽學之士,即使火起之後,也沒亂了方寸,不像是徐妙錦那樣橫眉豎眼,但是這話裡話外的擠兌之意卻是人盡皆知了。

雖然天資聰穎,但是徐妙錦畢竟還只是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論鬥嘴哪裡是李遜這種飽讀詩書,而且搞了幾十年學術研究了老油條的對手。更何況現在已經被帶入了他的節奏,眼看落敗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在這種場合,要是做出點什麼出格的事或者不合時宜的話來就糟了。徐欽作為她的親侄子,既然有辦法解決問題,繼續袖手旁觀就不太合適了。

“咳咳,姑姑息怒,李學士息怒,其實以下官愚見,二位所言其實並無對錯之分,不過是所處的角度不同罷了。”看了半天戲的朱元璋依舊保持著沉默,看來是打定主意要把戲看到底了,在場的其他人也因為有口難言,或者是怕殃及池魚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保持著沉默。眼看和稀泥的辦法行不通了,徐欽只得自己繼續說下去。

“關於這唐明皇和楊玉環之事,李學士是站在君王社稷,以史為鑑的角度上來看,所以說君王不可沉迷於女色,自然是沒錯的。”這話剛一出口,就見徐妙錦眼中殺氣四射,徐欽立刻接著說下去。

“當然,姑姑所言,從楊玉環的角度來看,她也確實何其無辜?她本是壽王妃,按理本和朝政之事完全沒有關係,但怎奈身不由己,而侍奉君王是為妃的職責所在,她定然也料想不到一帶明君會因為自己險些落得個國破家亡的結果。”這番話算是把稀泥徹底攪勻了,但是這種程度顯然是不夠給徐妙錦出氣的,眼見她餘怒未消,擺明了一副還要繼續和李遜練幾個回合的樣子,徐欽只得繼續說下去。

“另外,我對剛剛李學士關於唐王朝衰落一事有不同的見解,還望學士指教一二。”

“徐小公爺請講。”

“以下官之淺見,李學士方才所言,以及安王殿下所言,盡皆是皮毛表象,未能直指根本!縱觀李唐一朝,其根本大體是承襲自楊隋之制,在科舉、六部、州縣制和府兵制等方面一脈相承。尤其是這府兵制乃是大唐的立國和盛世之本,唐初戰四夷定八方,滅高句麗、百濟,降服突厥、吐谷渾,甚至威震西域,所到之處盡可以少勝多,所仗為何?正是這些精銳的百戰府兵!正因為有了府兵制集聚起來的精銳之師,李唐不但做到了楊隋傾國之力都沒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還能同時保持了國富民強的國家狀態,但是隨著高宗後期開始,對外用兵減少,朝堂上層不穩,下層的發展也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到了玄宗朝,實際上府兵制的基礎已經被抽空,此時的大唐王朝,就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泥足巨人而已,只要有一點危機輕輕一戳,這個泥足巨人便會轟然倒塌!所以唐明皇後期昏庸無能、專寵貴妃、不理朝政、任用奸佞都只是加快了大唐王朝的毀滅,而並非根本原因!”

“哈哈哈哈哈,這個看法有意思,有意思!繼續講!”朱元璋聽完這一段覺得有點意思了,因為其實他現在所施行的“衛所制”和當年的“府兵制”其實是有一定的共同點的。而朱元璋這樣一說,李遜已經提到嘴邊的一口氣也不得不強行憋了回去,只能老老實實的聽著了。

“遵旨。說到府兵制,自然離不開府兵的基礎均田制,正是因為有均田制這個基礎在,才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軍府有地可供耕種,軍士免除課稅,戰時才能隨時徵防出戰,並且保持高昂的士氣,加之嚴格的訓練和精良的武備,自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然經高宗、武周、中宗、顯宗、玄宗五朝近百年光景之後,世家顯貴大量兼併土地,各地豪強也爭相效仿,甚至軍府的土地都是十不存一。既然無地可耕,府兵除了餓死和逃亡之外絕無第三條路可走。府兵既沒,便只得募兵,這募兵便需要錢糧。恰恰此時,土地盡歸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之後,朝廷的歲入也在下降,朝廷沒錢募兵,那便只能任由邊將去募,而這些將領兩手空空自然也沒法募兵,那便只能下放民政、財政,兵將錢糧盡歸節度使,朝廷一無所有,即使沒有安史之亂,百年之後亦不過是春秋故事重演罷了!故積弊難返才是亡國之根本,為君者亦力有未逮時,天命無非如是!更豈因一女子而衰?”

“好個春秋故事重演!李卿以為可否?”

“徐小公爺才思敏捷,臣自愧不如,受教,受教了。”朱元璋已經把基調定下來了,李遜雖然還想說兩句聖賢的大道理,但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多多滋磁!剛剛開始不要緊,隨手加個收藏,養肥了再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