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自己數數看你賣了多少錢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商議完畢,眾人自然是各自散去。不過並不同路的黃子澄和李景隆竟然一同出了齊府,還是讓徐欽想到了些什麼。

在徐欽的記憶中,歷史上李景隆之所以能夠取代耿炳文擔任南軍主帥之職,就正是因為黃子澄的舉薦,而後來李景隆“越勝兵越少,越贏越往南”的奇葩經歷中,這位黃寺卿的功勞也不小。

至於當時黃子澄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徐欽當然是不知道的,不過對於目前他直接面對的這個情況,他心裡還是有些譜。李景隆突然從一個武勳頭面人物,和以經典派文官為核心的太孫黨搭上線,而且還突然就進入了決策層,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極度反常的。

而且現在又自己這個和朱允炆“關係更親密”,地位隱隱也更強一些的新生代武勳代表坐鎮,在情況並不緊急的時候,以朱允炆對武勳的天然排斥,他是沒有動力去主動拉李景隆入夥的。

那即使是朱元璋希望用李景隆來稍微平衡一下,太孫黨中自己武勳一家獨大的局面,在不可能直接下行政命令的情況下,李景隆也不可能突然就得到皇太孫集團這麼高程度的接受。

那唯一的解釋就是有集團核心人物給他做了擔保!而且這個人在集團內的份量極重。這樣一來如果擔保人願意下重注的話,包括朱允炆在內的其他人順水推一下舟才有可能。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擔保人必定就是黃子澄了!

以黃寺卿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和自己的鬥爭中,他連番吃虧。由於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對朱允炆的特殊意義,以至於朱允炆根本就不支援他,甚至已經對他有些小想法了,導致其在未來新一屆領導班子裡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引入一個新的武將進入朱允炆領銜的新一屆核心領導團隊,打破徐欽對這個領域的壟斷局面,無疑是一步好棋。

這樣一來,咋一看增強了武將集團在未來的朝堂整體話語權,但相比於未來徐家一家獨大的局面,形成這種二虎相爭的格局反而會削弱徐家的話語權,防止其一手遮天,朱允炆也不必凡是對徐欽言聽計從、禮遇有加了。

就算這人的實力依舊比不上徐欽,但後面有自己這幫文臣支援,反而是佔有一定優勢的。至於捧殺這種想法,黃寺卿是絕對沒有考慮過的,畢竟萬一徐家做大,首先收拾了自己怎麼辦?

而對於李景隆而言,也沒有其他更多的路可選了。在這種封建集權統治環境下,就算是貴為國公,也依然要緊隨皇帝的步調。最簡單、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大明開國六國公中,李善長身死族滅不提,其他五家際遇也是有天淵之別。

馮勝僅僅是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本人即被賜死,一家人雖未受更多牽連,但此時以是升斗小民。鄧、常兩家雖然還依舊頂著一個國公的名號,可也是連一個上朝的機會都沒有了,更別說是參與國政,實際上怕是連朝中的三四品小官都不如。

剩下的權勢依舊的僅有魏國公徐家、曹國公李家,可兩家的現狀和潛力都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徐輝祖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執掌三軍虎符,穩居武班之首,論資歷論、論水平、論恩寵,李景隆心裡非常清楚,自己是決計趕不上的。

更別說徐家老三現在已經升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副手;徐家第三代,徐欽更是年紀輕輕就執掌錦衣衛,並且深得聖寵,更娶了儲君的親妹妹,未來前途簡直穩如狗。而回頭看看自己家的那幫人,全踏馬的是廢物!這要怎麼玩?

並且徐李兩家表面和氣,但曹國公心裡可是憋著一口氣的,憑什麼徐家就一定要一直騎在李家頭上?而且兩家共同的出身和職權,也導致李景隆不可能直接投向徐家,一來面子上過不去,二來徐家絕對有本事把自己這點兒權勢給統統收走,完全架空自己。

可和黃子澄合作就不同了。黃子澄極其黨羽都是讀書讀傻了的廢柴,即使是他們再受到儲君,或者說未來皇帝的信任,也不可能遇到事情自己操刀子上陣殺敵。要想插手軍事就必須經過自己,那自己的權勢就可以保全。甚至李景隆也隱約知道一些黃子澄和徐欽之見的齷蹉,這次黃子澄主動招攬、主動將自己拉進未來核心領導班子,更是讓他徹底明白,文臣集團和徐家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機會來臨,就一定要把握住!只要自己稍微聰明一點兒,不直接和徐家爆發嚴重衝突,那麼自己既可以得到文臣集團的好處,又不至於成為炮灰,豈非兩全其美?

於是這二人各懷鬼胎地開始了“愉快”的合作。

不過對於徐欽而言,這些都是浮雲了。且不說這位曹國公的本事他心裡早已一清二楚,若是沒有靖難中開城投降這份功勞,他的輝煌事蹟早就夠除爵的了。

而且歷史上朱棣靖難成功之後,竭力捧他也是為了安撫開國功臣集團的人心。畢竟徐家雖然尊榮盛極,一門兩國公,可徐輝祖不識相,只能頂著一個國公的名號被圈禁,而徐增壽又已經死了,只剩下一個年紀不大又沒什麼名望的兒子徐景昌繼承爵位,顯然短期內也是扶不起的。所以除了李景隆還真找不到可堪樹立為標榜的人物,這才有加封太子太師、柱國,位列群臣之首的殊榮。

可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他們的一號計劃成功,那根本就沒他李景隆什麼事,能保住他爹留下來的爵位就不錯了。

甚至徐欽現在還案子竊喜,李景隆加入儲君集團的事情,肯定是瞞不過朱元璋的,這樣一來,不管是老辣的朱元璋,還是稚嫩的朱允炆,如果對他們徐家進一步坐大有憂慮的話,這份疑慮自然是會消退不少。

而且他李景隆貴為曹國公兼掌左軍都督府,以後朱允炆有什麼需要武將幫忙的事情,也自然不會全部落到自己頭上,少了很多麻煩。

當然了,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該如何幫朱棣解決眼前的困難。雖然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朱允炆集團的遠端調查能力,但在他們已經起疑的情況下,想要徹底掩蓋事實,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說相隔千里,但若真是發生了大事,當地地方官之類的肯定也是知道一些風聲的,他們很多也是文官集團的成員,說不定還和應天有聯絡,只是傳遞訊息的效率比較慢而已。

況且此事說小不小,卻也還未到最關鍵的時刻,儲存自己遠比掩蓋這件事本身更為重要。

“夫君可是在想如何處理此事?”

夫妻二人上車之後,朱雨寧見他眉頭緊鎖,很容易就猜到了他心中所想。

“此事確實麻煩。想必是北邊安置牧民之事出了亂子,可此計乃是我向聖上建言,再交由執行的,若是事情鬧大了,為夫難免不受牽連。”徐欽雖沒有直接說是要幫朱棣開脫,但話裡話外的意思,朱雨寧很容易就能理解到。

“夫君著相了!此事在皇祖父賜婚之時便向妾身提起過,根據當時皇祖父提起此事的表現,以及皇祖父在政務方面的作風而言,當是早做好了伏屍百萬的準備,這幾百幾千的死傷有算得上什麼?”

正所謂旁觀者清,朱雨寧一下子就點到了朱棣和徐欽都沒有想到的點。作為一項可以說是有中國特色的“種族滅絕”計劃,雖然相比於那些野蠻人的直接殺光高階了不少,但戰爭和衝突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在朱元璋的原本預想之中的事情,有什麼可隱瞞的?

朱棣錯誤地走上了一條過分追求完美主義的錯誤道路,順帶也把徐欽的思維給帶溝裡了,經朱雨寧一提醒,徐欽才恍然大悟。官軍死了百來個,可朱棣既然有自信能將此事壓下來,那自然事態是得到了控制的。

不過現在唯一的麻煩是朱棣已經將“偽造的記錄”交到兵部了,這個謊大致上要圓起來才行。不過單純要在面子上圓謊,倒並非難事,只要皇帝陛下支援,就算真是指鹿為馬了又有誰能怎樣呢?

“雨寧真乃為夫之月英也!”徐欽興奮之下,也是為了報答她為了自己“大義滅親”的舉動,以迅雷之勢在她的俏臉上吻了一記,並且真心實意地誇獎道。

“要死啦!還有,你竟敢說本郡主容貌醜陋?!”說著抬手便掐住他腰間軟肉用力一擰,讓徐大少發出了意義不明的慘叫聲。

既然擬定了大致的策略,徐欽便馬上行動起來。他首先寫出一封加密書信,直接透過錦衣衛的“資訊高速通道”傳遞到北平。

此時的北平通信站站長已經被徐欽換成了朱棣推薦的絕對可靠的人。但他還是並未絕對放心,不但日常的來往依舊堅持直接派家將採用普通方式進行,而且即使是在關鍵時刻,要追求溝通效率時,也是採用加密通訊。

加密的方式很簡單,不過是普通的數字密碼本,信件本身只有一串數字。雖說這種加密方式並不高明,但在只有徐欽和朱棣二人才知道事先約定的具體密碼本的情況下,其安全性極高。

徐欽用這個渠道,將朱棣試圖掩蓋暴亂的事情已經暴露,現在必須儘快將實情密奏朱元璋,將其拉入夥的訊息傳了過去。僅僅第三天,徐欽也接到了朱棣同樣的密碼回信:八百裡加急已出。

確定了朱棣已經反應過來,徐欽馬上就放心了。至於細節方面的東西,因為本身就不是適宜公開大力宣傳的東西,也不用擔心太多。只要自己在齊黃等人面前稍稍拖延幾天,等朱棣的密奏先到朱元璋手上,那他們搬起這塊石頭就只能砸自己的腳了。

果不其然,在接到回信之後的第三天,朱棣派出的加急特使,以及錦衣衛北平方面的人就在同一天先後回到了應天。

未免惹人生疑,燕王特使並未和徐欽打任何交道,只是朱棣這人也夠鬼的,他給了特使兩份公文,一份是八百裡加急,一份是普通文書奏本,特使用八百裡加急的速度從北平趕到長江北岸,然後直接換了普通文書,裝成個把月之前就從北平出發了的樣子。

照理來說,這種事情肯定逃不過皇帝的耳目,可現在皇帝最強力的耳目錦衣衛之中,負責篩選、彙報的人就是徐欽,他只要稍微小手一抖,這份本就極其細微的事情自然就被毫無疑問地掃進了文案垃圾堆,隨後很快就徹底淹沒在了海量的情報資料之中。

而徐欽在拿到了錦衣衛帶回來的事件調查報告之後,很快也就徹底搞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洪武二十七年年末,朱棣趁著突襲東部蒙古部試圖南下劫掠大軍大勝而歸的威勢,在加上利用當年冬季嚴重白災的機會,威逼利誘兀良哈三衛接受了部分內遷、轉牧為農的建議。

這三衛,雖說較草原深處的絕大多數部落要馴服得多,也接受了帝國朝廷的正式冊封。朝廷名義上將之稱之為“衛”,但實際上他們仍是完全獨立的遊牧部落。就連名義上的在有戰事的時候出兵從徵,也是完全看心情的。

三衛共計有包括老幼婦孺在內約十萬人,此次內遷人數則近六萬,雖說其中大部分是老幼,但此舉無疑還是斷了三部的根。內遷之後,這五萬多人被打散就近安置在長城內側的八個縣、衛,平均下來一個處安置約七千人。由於之前靖邊策略的影響,此時這些地方每個縣、衛人口不多,約在兩三萬戶左右,但加入了這批蒙人之後,漢人無疑還是在人數上佔據優勢的,加上先進的農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帶動,不需十年,這批人就會完全被同化,哪怕他們的父兄依然在放牧,哪怕朝廷並不禁止他們往來,他們也絕對回不去了。

只是這剛剛開始執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並不完善,一下子弄這麼多人進來,確實難免有麻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去年秋季,有部分轉牧為農的蒙人因為收成不好,故而頗有怨言。本來這也沒什麼,反正朝廷不但不收他們的稅,還提供借與工具、種子,免費派人指導開荒種地等各種便利條件,甚至還對他們進行基本生活保障。

可架不住無論漢蒙,中間都有一些人是屬於敗類之流。有些人見他們初來乍到肆意行騙;也有人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終於在第二年秋收之前發生了意料之中的兩族衝突。然後朱棣當然是直接派出屬軍,進行了果斷的彈壓,及時控制了事態,並未造成嚴重後果。

不過此事還是共計約造成了漢蒙兩邊各自上百人的傷亡,所幸朱棣聰明,讓軍隊用沒開刃的兵器進行彈壓,實際上在平亂過程中,百姓的死傷並不比軍隊多多少。隨後又抓捕了一批有確實的犯罪行為的人進行了嚴懲。

掌握了基本情況之後,徐欽迅速對情報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分類,然後等朱元璋拿到朱棣的密奏之後,肯定會找自己核實,那麼自己自然也就能掌握朱棣的上奏情況。到時候再視情況給這群太孫黨準備一個大坑。

(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