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十五歲的武侯,心中有日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過了許久,徐臻方才開口道:“既如此,我若是真不為玄德公做點什麼,心中有愧,難以為生也。”

徐臻說到這,深深的嘆了口氣。

彷佛是做出了什麼決定般,鄭重的和劉備道:“此時,大公子未曾到此,我今日之言,我家主公也不會知曉。”

“既如此,有些話玄德公可牢記於心。”

“伯文,請說。”

劉備眉頭一皺,他自己都沒想到,還有這好事?

只是幫忙找了個良配而已,伯文當真……彷佛飢渴一般,不至於啊?!

以他的名望,若是要美人,只要對家世沒有苛求,那還不是隨意可找?

況且如今亂世,百姓之中的美人收為婢女,那並非是搶奪害人,當是救人,徐伯文想要的話成群都可。

何至於此。

“玄德公,若是按常理,你如此拉攏於我,我當斷然拒絕並告知主公,以自證清白,可我若是如此做,我自然是清白了,玄德公可危矣。”

劉備木然點頭,“不錯,我正是知道伯文不會如此,但憲和與我,都是欣賞伯文名望,才來拜會,曹公心胸寬廣,不會記恨。”

心胸寬廣?

徐臻疑惑了一下。

“也有道理。”

他點了點頭,接著道:“不過,玄德公之心,在下心裡清楚,雖無法遂玄德公之願,但卻有一人可薦。”

“此人,才學勝在下十倍。”

“心胸勝在下十倍,定然能輔左玄德公成就一番功業。”

徐臻鄭重其事的說道。

當然,他這話也有些許私心。

天下大勢不可逆也,三分之事自當遵行,劉備遲早會遇到,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

徐臻心中清楚,劉備心思才智都極為出眾,現在曹操是不可能殺他的,而自己更是左右不了曹操的選擇。

也不會去強行進言。

那大勢必然還會在。

既如此,說了也無所謂。

劉備看到徐臻的眼神,也明白這不是敷衍,他想到了徐伯文對天下各地人文都有所瞭解,而且既能知他當年之事。

又可聽聞憲和,牽招等人,那肯定有自己的見識在。

更何況,徐伯文方才也說了,他跟隨曹操是深思熟慮,考量過許多諸侯,才會致力於投身麾下。

亂世之中,能有此等見量,他推薦之人,定然也不是隨意了事。

劉備當即拱手,臉上卻還是滿臉不信的問道:“世上,當真有勝伯文十倍之人?只怕是,伯文自謙了吧?”

徐臻當即搖頭,“此人所學涉獵極廣,且智多近妖,即在當世,可逆勢而行,方略存於胸中,若是玄德公可得此人,自可得一番功業。”

“也可,圓玄德公心中執念。”

劉備聽得神情呆愣,這麼說來還真有這種人。

智多近妖……

勝徐伯文十倍?!

那得是多麼智慧之士,這等人我真可以請出山嗎?

“玄德公,”徐臻囑託道:“你到時當切記,要如同見我這般,如不能相見,必不可棄也,至少也要三顧之。”

“在下心思早已堅定,此三次拒見玄德公,便也是因為此。”

徐臻眼神一定,真摯不已。

讓劉備頓時感動,一瞬間恍然大悟。

怪不得他如此刁難不見我。

果然是在考驗心意!

如此,這等訊息更應當是準確無比,這樣的人,果然是存於世間。

“伯文用心良苦,我明白了。”

劉備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尋訪賢才,該當如此,成就功業不可因難而棄,唯有堅守方得始終。”

“多謝。”

徐臻握住劉備的手,道:“那人號臥龍。”

“臥龍?”

劉備記下了這個略帶玄意的名號。

“就在荊州南陽,有一處因其命名的臥龍崗,玄德公若是尋訪,可請其出山,記住,一定要三顧之!”

“我記下了。”

劉備心裡不知是激動還是失意,總之心思極為複雜。

徐伯文這裡,斷然是不可能了,峰迴路轉的是,又得了一賢才,而且徐伯文自稱其才能還要勝他十倍。

想來,伯文也不會如此用心敷衍。

或許,天命不在此處。

劉備心神一動,思緒萬千。

他隱隱感覺到,或許自己若是能發家,應當確是在荊州了。

荊州劉表,既是漢室宗親,也是英雄遲暮,偌大的家業必然捲起風雲湧動,在其暮年為人相爭也。

也是上佳之選。

無形之中,徐伯文居然還為我指名了方略之路。

如此也不算一無所獲。

臥龍,臥龍……

這一瞬間,劉備滿腦子都是這個名號。

感覺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

或許天命,就在臥龍崗!

……

此刻,在琅琊某處大院內。

“阿嚏!”

一個稚氣剛脫的青年在看書之餘打了個噴嚏。

放下書簡,看向左側,那位前來照拂的叔叔。

見狀語氣十分柔和的道:“叔叔,天氣轉冷,冬雪驟降,記得加衣。”

在側這青年側方主位上的中年人鬍鬚從鬢角垂落,半白飄揚,展顏欣慰一笑,看向他道:“好,多謝亮兒記掛。”

這中年人姓諸葛,名玄,字胤誼。

本為劉表屬吏,為能吏,通曉禮法,善於理政,奉劉表之命出使漢廷傳達荊州概況。

而其在出發前獲知堂兄諸葛珪病逝。

於是之後請命赴泰山照料諸葛圭的後事。

後一直在徐州照顧諸葛圭的遺霜及子女。

其中諸葛圭一子,諸葛亮,便是其一。

去年,曹操攻徐。

諸葛玄本想帶著他們一同南逃,到豫章避難,輾轉而去廬江,或到荊州安生,唯有此地未曾有亂,或可躲避戰亂。

但沒想到,曹操並沒有讓戰禍累及百姓,境內在數月之內,竟然逐漸安定,各地士族也秋毫無犯。

是以根本無需離開祖籍,於是便逐漸安定下來,得軍屯之政後,徐州在這一年反倒富足。

“亮兒,”諸葛玄放下書簡,湊近了諸葛亮,柔聲問道:“昨夜,叔叔讓你思索之事,你可有想法?”

“亮兒正要說此事!”

諸葛亮微微立身,深鞠一躬,俊朗的面容上略帶笑意,“昔曹公攻徐,不以戰禍累及百姓,反仁政以攻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仁義之師也,取徐州後,得民心歸附,此為仁德,相比於袁紹,亮兒自信曹公更得民心,而以黃河為界,曹袁日後必有一場大戰,此戰將會決定誰為真正雄主。”

“神州大地,百姓塗炭,苦不堪言,但仍舊還有數年,侄兒想留在徐州,大兄既要去江東,侄兒想留在徐州。”

“而叔父則於荊州治下,等弟弟成年,可再擇明主。如此,無論漢室如何,諸葛當能存也。”

諸葛玄神情一愣。

一時間內心竟有些震撼,百感交集在臉上,卻是暫且不知如何勸說。

這番話……

不像是十五歲青年能說得出的,甚至他還能看得出大勢,甚至還明白我問他去向的用意,諸葛當存也。

曹袁,當以黃河為界,一場大戰……

不錯,的確如此。

兩家方略,都是依黃河兩岸各自為根據。

日後角逐雄主,必當是惡戰不休,必會折損一家。

“你,留在徐州,可還能有立足之地?你可曾想過?”

“徐伯文二十三為太守,為何侄兒不可?!”諸葛亮朗聲回應,自信慢慢。

十五歲的武侯,此時可一點都不寧靜致遠。

他心中彷佛有日月光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