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傳說中的後起之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有一個傳說順著汾水極速南下:太原溫氏謀刺劉平難,被南陽張氏滅族了。

劉平難是誰?

長沙定王之後,十七歲的大漢中郎將。

十六歲時起兵清君側,率五千騎兵以少勝多,殲滅了北軍五營,陛下非但不怪罪,反而封官進爵。

張車騎徵調在前,張刺史殺人在後,南陽張氏要投資這位少年俊傑了。

何以見得?

“明白人”講話了,涼州賊入宼三輔的時候,盡是苦戰,不見徵調劉平難,等擊退賊人該追殺了,張伯慎非要徵召這位少年俊傑,皇甫義真還跑出來力挺,你想想,這裡面有內情,懂了嗎?

懂了,懂了!

“明白人”又多了一個。

謠言傳播不止,“明白人”越來越多,劉襄就被吹噓成了名將種子,下一代的領軍人物,一副政治明星的樣子。

這位傳說中的後起之秀,現在正在撓頭。

大軍到了臨汾就不能再沿河行軍了,汾水到了這裡就調頭向西,往龍門山而去,沿途都是山陵、險灘,不適合騎兵行進,得改換陸路,去河東郡的郡治安邑,在那裡獲得第二批補給,然後沿大路去長安。

可船裡還有四千多石糧食,六千多束草料,扔了可惜,想拉走大車又不夠。

隨軍的民夫也不想回去了,跟著安平軍南下的這些天,頓頓能吃飽,還沒人虐待,乾脆不走了,準備投身混飯吃。

迎接大軍的臨汾縣令抖得跟篩糠一樣,聽說這位中郎將就是因為軍糧的問題,三百多顆人頭落地,郡望之家都滅族了。現在自己也趕上了軍糧問題,雖然不需要臨汾供應糧草,可拿不出大車,軍糧無法運輸,這也是問題啊。

他感覺脖子發涼,項上人頭不保。

其實劉襄的要求不高,四五百輛大車而已,臨汾水運發達,商賈雲集,這點大車完全不是問題。

奈何縣裡剛被賊人劫掠,大車一輛都沒剩下。

臨汾北邊四十多裡,有一處東漢末年標誌性的地名:白波谷。那裡就是白波黃巾的起兵之地,現在張白騎還沒揭竿而起,可白波谷一直是盜匪盤踞之所,山谷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又靠近汾水,方便劫掠行船的商賈,天生的賊窩子。

誰也不知道裡面有多少股盜匪,他們自己也數不清,反正天天在火併,今天數完,明天就不是這個數了。

但是,來臨汾借糧的時候,他們就很團結,一窩子一窩子的聚在一起,鋪天蓋地的就把城圍住了。那些盜匪也懂得涸澤而漁的道理,臨汾破敗了,他們也得餓死,所以只借糧不攻城,往來商賈只要交了過路費,就不會大肆殺戮。

當然,每年也有不少的愣頭青,拋屍在汾水之上,增添了白波谷賊人的兇名。

劉襄來得不湊巧,大車都被拉走了,新作的數量不夠。

等等吧,臨汾百姓出了名的擅長製造大車,做得又快又好,新作的車上還有幾年前的記號。

臨汾的那些破事他不想理會,也不會像個小傻子一樣去剿滅白波谷,不說以後的張白騎是潛在的盟友。

單說現在,當地人也不會喜歡白波谷覆滅,這可是他們的財路,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

當地人不想剿,外來人剿不了,白波谷這個河東郡的腹心之地,離洛陽只有四百多裡的要害所在,就這麼一直存在著。

所以說,存在即為合理,有很多人需要它呀。

果然如劉襄所料,臨汾人特別會製造大車,兩天之後五百輛大車湊齊,大軍即刻出發,直奔安邑而去。

在安邑補充了六千石糧食,一萬兩千束草料,徵調了一千大車、兩千民夫、一千五百匹馱馬,因為安邑靠近鹽池,他又徵調了一千五百石的粗鹽,能把全軍上下都醃製一遍。

一切都很順利,他提出來的要求都被滿足,想找個撒潑的機會都沒找到,大漢的官吏什麼時候這麼好說話了?

懷揣著滿心的不甘,帶著一腦門子的霧水,三千五百騎兵,三千民夫,一千五百輛大車,四千匹戰馬,五千匹馱馬,載著一萬石糧食,一萬八千束草料,一千五百石粗鹽以及醬菜、藥材,大軍出營,奔長安行進。

騎兵、車隊向西急行,掀起一路風塵,在蒲坂津徵集船隻三百艘,調頭沿黃河南下,在風陵渡口渡河。

風陵渡就是金庸筆下郭襄見到楊過的地方,也是渭河匯入黃河的所在,雖然兩河交匯,但水流並不湍急,適合擺渡。

到了黃河南岸又得棄船,這裡是秦嶺的地界,往西就到了華山,南北二十裡,東西三十裡,地形險峻無法沿河行軍,得去桃林塞才能通行。

桃林塞就是潼關,再過十年,曹老闆為了抵擋西北的各路軍閥,就在這裡修建了潼關。

潼關真的很難走,路徑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輛大車通行,車隊就跟沙漏裡的沙子一樣,一點一點的透過關口,耽誤了兩天時間才走出三十裡的山道,到了華陰縣。

所有人都很累,劉襄在華陰駐兵修整,通告全軍安靜休息,不可招惹是非。

這裡是弘農楊氏的祖地。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三國歷史裡面他們家最出名的就是楊修了,但楊修只是名氣大,成就比不上他的祖輩。

楊氏最有名氣的應該是楊寶,成語“結草銜環”,其中的“銜環”,說的就是楊寶的故事。

傳說楊寶九歲的時候,在華陰山北見到一隻兇惡的大鴟鴞(應該是貓頭鷹)咬傷了一隻黃雀,後又被一堆螞蟻團團圍著,眼看就要被吃掉了,楊寶起了惻隱之心,救了受傷的黃雀。

他將黃雀放在箱子裡保護,又用黃花餵養,直到傷好之後才將其放走。

後來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以白環四枚贈送給楊寶。

此後,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均如黃衣童子說的那樣,“四世太尉,德業相繼”,全都官至三公,成為了傳奇。

這就是銜環的故事。

楊修是楊彪的兒子。

看著找上門來的楊修,讓劉襄有一種成語典故就在身邊的感覺,就好像電視劇裡面的古人,敲開了你家的大門,問你中午吃的是麵條還是米飯一樣,很奇妙。

奇妙的是感覺,不是楊修這個人。

楊修很驕傲,不只是出身高貴的那種目中無人,還有常年智商碾壓所養成的,俯視別人的傲氣。

雖然這個小屁孩的身高只到劉襄的肩膀,但他總覺得楊修在居高臨下的審視他。

很不爽。

劉襄心裡不痛快,楊修心裡也不高興。

最近他聽到了一種說辭,說他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裡,出了個領軍人物,他原本不屑一顧,二三十歲的老家夥,有什麼可比的。

可聽說只比他大五歲的時候,他就坐不住了,想要見識見識,也是天遂人願,劉襄率兵在華陰修整,楊修就找上門來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眾人皆言劉宜程為年輕一輩之翹楚,吾特來拜望。”

“翹楚何意?”

楊修有些不屑:“不學無術,翹楚乃魁首之意。”

“魁首什麼意思?”

這人不識得文章典籍,粗鄙不堪,當真讓人失望,楊修有些不耐煩了:“魁首乃是首位第一人。”

“噢,原來是這麼個意思。”劉襄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那你認為誰才應該是第二人?”

楊修一揚腦袋:“自然是我。”

也不怎麼聰明啊,劉襄挑了挑眉毛:“既然汝自認第二,那我就勉為其難,做個第一好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