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0 反唐聯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唐國出兵中原勢如破竹,自然也引起了周邊國家的震動。

百濟王扶余句驚的面如土色,連忙把心腹沙艾找過來,道:“沙佐平,唐國出兵中原的事情你已經知道了吧?”

沙艾面色沉重,道:“臣也是剛剛得到訊息,正準備找大王稟報。”

扶余句道:“有何想法?”

沙艾道:“強,強大的讓人生不起抵抗之心。若唐國早早就把此等利器拿出,恐怕我百濟……”

後面的話他沒說出來,但扶余句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是啊,唐國實在太會隱忍了,所有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對他幾無防備。若天下人提前知道火器存在……”

沙艾搖搖頭道:“就算天下人提前知道也沒用,在這種利器面前任何的抵抗都只是徒增傷亡罷了。”

扶余句表情異常難看,道:“我百濟該何去何從,沙佐平可有高見?”

沙艾嚴肅的道:“高見沒有,然我百濟向來尊中原大國為宗主國,大王不妨效法先王。”

扶余句無奈的道:“也只能如此了,這或許是我們當前唯一的出路。我準備派你前往中原求見唐皇,不知你可願代我一行?”

沙艾苦笑不已,你都這樣說了我能拒絕嗎:“臣遵命。”

……

高句麗,小獸林王高丘夫得知燕國被滅絲毫沒有大仇得報的快感,相反他憂心忡忡。

他們和燕國的仇怨過去太久了,且早在他爹故國原王在位時期就已經和解,雙方還是盟友關係。

當然,高句麗是藩屬,燕國是宗主國。

而他們和唐國的仇近在眼前。

他爹故國原王就是被唐國用某種奇怪的方法給害死的,同時被殺死的還有大量高句麗的權貴。

雖然這些權貴的死亡削弱了貴族力量,為他的執政後平了掣肘,但他一點都不感激唐國。

家仇國恨,讓他對唐國充滿了憤恨。

最關鍵的還是這些年他一直在宣揚和百濟的仇恨,連帶著把唐國也一起視為敵對目標,以此來激勵全國百姓。

這要是突然向唐國稱臣納貢,會不會打擊到軍心民意。

他把自己的顧慮告訴臣下,得到的結果是他想多了。

高句麗祖上哪次不是被人家打敗然後給人家當兒子的?從上到下早就習慣了,根本就不會有人說啥。

這個結果讓他又氣又無奈,就這樣吧,等中原穩定下來就送降表。

……

新羅之前一直處在部落聯盟階段,前幾年金奈勿成為盟主並自立為王,建立了正式的君主制國家。

但下面的部落首領並不認可他的身份,國內始終處於動亂狀態。唐國入主中原的事情他也聽說了,但也只是看看。

至少在壓服國內的反對派之前,他連當藩屬的資格都沒有。而且中原還沒有真正的平定,就算是想認爹也不急於一時,所以他選擇了觀望。

遼東和他做同樣選擇的勢力很多,認爹這種事情完全不用急。等中原分出勝負了,誰強就認誰。

提前認爹,萬一他失敗了那不就尷尬了嗎。

……

反應最強烈的當屬秦國,八萬大軍出關中和燕國一起圍獵桓溫,結果全軍覆沒只有王猛帶著一隊親衛逃了回來。

不能說是逃回來,準確點說是被人家放回來的。

一時間朝野震動,然後彈劾王猛的摺子如雪花一般飛向宮中。

沒有人相信他的話,什麼唐國擁有火器可以殺人於數里之外,攻城略地無有不克。

什麼桓溫、慕容垂加上秦國五萬人,共計四十萬大軍不戰而降,燕國一個月都沒撐住就滅了。

編瞎話都不會,真當他們是傻子嗎?誰信了誰才是傻子。

然後沒多久他們就發現自己真成了傻子,一切都是真的,唐國一位叫李忠的大將率領五萬大軍駐紮在秦燕邊境虎視眈眈。

有秦國大將不服試圖發起進攻,然後就用實際驗證了王猛的話的真實性。

秦國上下都慌了。

再也沒有人彈劾王猛,都紛紛上奏讓他們趕緊想辦法。

而秦國皇宮內,苻堅看完王猛帶回來的書籍,忍不住擊案叫好:“唐皇真乃古往今來第一聖人也,恨不能與之暢談。”

王猛很瞭解他的性格,聽到這句話就知道他不會投降,但還是勸說道:“陛下,唐國兵峰之盛亙古未有,與之對抗我們沒有一絲勝算。”

苻堅嘆道:“我又何嘗不知,然秦國非我一人只秦國。宗室中有許多人對我口服心不負,若我敢向唐國低頭恐怕國內馬上就四分五裂。”

“且秦國乃我苻氏先祖披荊斬棘所創,豈能輕易與人。王相與我不同,若要離去我必不會阻攔。”

王猛起身鄭重的鞠躬,堅定的道:“臣深受皇恩惟有以死相報,若有二心必死無葬身之地。”

苻堅大受感動,道:“王相公何必發此毒誓,我豈能不信你。”

君臣統一的思想之後再次談起如何應對唐國之事,王猛說道:“唐國有火器,任何關隘堅城都無用武之地,據關而守是為下下策。”

“若想和他們一戰,唯有設伏快速衝入敵陣與其纏鬥……若能奪得一些火器甚至找到制作方法,就有了抗衡他的資本。”

苻堅沒有見過火器不知道這種方法行不行,但他相信王猛,就順著他的思路去制定方法。

什麼誘敵深入、什麼挖坑道、什麼山林埋伏,或者以騎兵突襲等等,各種辦法都想了個遍。

經過仔細斟酌,篩選出了誘敵深入以及騎兵突襲兩種最具備可行性的方法,然後就是挑選設伏的地點等等。

戰術確定好之後,王猛心情好轉了不少,說道:“唐國滅燕又招降了桓溫二十萬大軍,實力遠在我秦國之上,僅靠我們一國很難與之抗衡。”

“最好能和涼國、代國結盟,集三國之力方有一線希望……如果可能還可以和晉國結盟……”

苻堅道:“好,我這就派人去聯絡諸國,共抗唐國。”

然而還沒等他們行動就有新的訊息傳來,晉國都城建康被攻克,太后、皇帝以及王公大臣被一網打盡。

這也意味著他們又失去了一個盟友,苻堅和王猛加快了行動步伐,必須要在唐國徹底拿下晉國之前完成結盟打造防線。

然而結盟的事情還沒開始就遭到了挫折,涼國國主張天錫根本就不相信他們,甚至嘲諷他們連騙人都不會云云。

而代國那邊也同樣沒有給他們好臉色,這很正常,就在一年前秦國才吞併了代國大片領土,兩家仇深似海怎麼可能結盟。

面對這種情況苻堅、王猛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不過還好,事情很快就出現了轉機。

先是唐國滅燕又滅晉的訊息傳出,張天錫終於相信了他們的話,有了結盟的打算。

沒多久唐國推行新政和土改,並大肆殺戮士族豪強大戶,徹底把前涼的一眾王公貴族給嚇住了。

結盟,必須要結盟。

就連代國那邊就產生了動搖,在秦國許諾了諸多好處之後也同意了結盟。

在唐國進行滅晉之戰的時候,北方的秦涼代三國組建了抗唐聯盟。

唐國的密探可不只是燕晉兩國有,十幾年的發展幾乎任何一個大勢力都有他們的人,秦涼代三國自然也不例外。

他們結盟的訊息第一時間就被密探送到了文易手上。

當時文易正在接見歸降的桓豁、謝安等人,見到情報後失望的道:“苻堅還是選擇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條路啊。”

劉猛道:“陛下得天下乃天意也,苻氏不尊天意乃取死之道。”

文易眉頭微皺道:“你這是和誰學的歪理邪說,這個世界哪有什麼天意?若天真有意那也只能是人意。”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我們得天下順應的乃是民心民意,而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天。”

這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然而他是皇帝說出來沒有人敢反對,周圍一圈人都默默低下頭不知道再想什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猛羞愧的道:“是,臣下最近讀古書有些多,無意中受到侵擾以至於有此不當之言,請陛下治罪。”

文易道:“這人心就像是明鏡一般,必須勤拂拭才行,否則必被塵土遮掩。傳令下去,全軍在訓練作戰之餘一定要加強思想學習。”

“尤其是行政官吏,最容易被腐蝕必須加強學習。我會讓吏部、御史臺和衛尉司展開明察暗訪,若發現有人腐化必嚴懲不貸。”

“再傳令東寧,加緊印刷基礎教材,要讓每一家每一戶都至少有一套基礎讀物,免費發放到每一家。”

“再從國內抽調識字的年輕人擔任教師,每個村都必須有一所小學,開展全民掃盲。”

肖柏山起身道:“是。”

謝安等人都忍不住動容,雖然他們不知道所謂的基礎讀物是什麼東西,但即便是每一戶一本也不是個小數目啊。

雖然現在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書籍的價格確實便宜了許多,但也只是相對於手抄書而言,實際上價格也低不到哪去。

首先紙張的造價就不低,其次印刷術也是純手工印刷成本也不低,再加上世家貴族對知識的壟斷。

總之讀書從來都和窮人沒有關係。

如果放在三年前,文易也不敢保證能在整個天下推行文教,書籍的成本就扛不住。

然而隨著蒸汽機的研究日益深入,實用化的機器出現,粉碎機之類的東西已經很常見了,能輕易的把造紙的材料打碎。

而溫度計的誕生,也讓烘乾房有了標準化保障,晾曬紙張也變成了人工烘乾,效率提升了幾百倍。

南洋那邊是熱帶亞熱帶氣候,雨林眾多,造紙的原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種種技術的革新讓唐國的紙張造價真正的壓低到了白菜價。

印刷術也不例外,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在研究水力印刷技術了。雖然裝置還很原始印刷質量也不如人工,但也勉強脫離了手工進入機械印刷階段。

關鍵是機器印刷效率更快,每天都是數千套書籍。

至於在古代能不能造出這種機械化裝置,根本就不用懷疑。中國史書上記載最早的機械誕生於東漢,借用水力執行。

漢文帝霸陵出土的齒輪雖然不知道是用在哪種機械上面的,但也有力的證明了早在漢初就已經有了相應的機械裝置。

再加上王莽時期的青銅卡尺等等裝置……只能說千萬別把古人想的太蠢。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兩千年前的古人和現代人沒有任何區別,智商也沒有任何差距,缺少的只是兩千年的經歷和見識。

把一個古人放在二十一世紀,接受現代化教育,那他就是一個現代人。

把一個現代人放在古代,接受古代教育,那他就是一個古代人。

言歸正傳。

訓斥過劉猛,又接連下達了幾條指令後,文易才說回正題:“傳令給李忠,秦國那邊先不用管,守好關隘別讓他們出來就行,等我們滅了晉國再西進。”

“是。”

“還有轉化投降將士的工作也要加快了,六月份我要見到二十萬合格的轉化士兵。再從新征服土地徵募二十萬人,有了這四十萬新兵加入足夠橫掃天下。”

肖柏山道:“陛下,再招募四十萬人,我國軍隊就超過百萬規模,是否太多了?且火器數量也不夠。”

文易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提醒自己提防新招募的軍隊,不要讓他們接觸火器。對於這一點他也不反對,直接說道:

“火器乃國之依仗,豈能隨便予人。新招募的軍隊依然使用冷兵器,主要負責衛戍地方,攻城略地就交給火器軍。”

“但也不能完全杜絕新軍接觸火器,這樣會冷了人心。從中選出五萬思想可靠的將士,授予他們火器。”

“樞密院建立一套完整的選拔標準,日後凡是通過考核者皆可成為火器軍。通不過考核的,就去地方當衛戍軍吧。”

倒真不是文易小氣多疑什麼的,而是槍炮的生產速度真的很慢。唐國能組建四十萬火器軍,那是近十年積累的結果。

新招募的這五萬火器軍的兵器,一部分是剛生產出來的,還有一部分依然在生產線上。

不過在座的降臣降將都沒有一點意見,反而覺得這才是正常的,甚至還覺得文易有點過於大度了。

火器這種東西怎麼可能輕易給沒有通過考核的人接觸呢,至少也要等天下平定,經過一定學習改造之後方可。

但文易肯重用新軍,也讓他們安心不少。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