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祖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雄英喊了一聲爺爺,便有些傷心的撲到了朱元章懷裡。

看得朱元章一臉心疼呢。

親暱地將他摟到懷裡,兩隻大手緊緊的將他摟住。

一陣長吁短嘆。

先前下旨,將他立為皇太孫。

一時間也不知是對是錯。

雖說從禮法上來講無可挑剔,但日後之事誰能曉得?

唯願自己能活得長久一些。

最好能活到他成年之後,待他長得成熟穩重,可以繼任國家大統,那時候自己也可以放心離開了。

親暱的摟著了好一陣子。

朱元章蹲下身子來,一臉慈祥的看了看眼前的這個大孫子。

語重心長的說道:“今天,爺爺將你立為皇太孫!你可知這皇太孫三個字,意味著什麼?”

朱雄英緩緩的抬起頭,眼角滿是淚痕,鄭重的說道:

“孫兒明白!太孫二字,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江山基業。”

滿意的摸著他的小腦袋,朱元章心裡一陣感慨莫名。

所幸的是!

這孩子年紀雖然有些小,可卻依舊是年少聰慧,斷然沒有晉武帝司馬炎的擔憂。

要是親自挑選的這個江山繼承人,如惠帝司馬衷那般愚笨不堪,那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不是又要陷入四分五裂?!

這是自己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的。

所幸!如今親自挑選的這個太孫朱雄英,聰慧機警的讓人有些喜愛不已。

親呢得拉著他的小手,朱元章邁著老邁的步伐。

拉著他的小手走到了御桉桌子邊。

這是他平日裡批改奏摺的地方。

御桉桌上。

堆滿了全國各地上來的一些奏摺。

朱元章語重心長的指了指,看一下大孫朱雄英的眼神,充滿了慈愛:“你看這!左邊呢,是爺爺批改好的奏摺,右邊的是還沒來得及看的!

將來你要做皇帝。首先要面臨的就是面前這一大堆的奏摺。

你也別閒著,如今你已是太孫,位同太子!

自然也要像你父王那般擔起責任來,幫著咱一起批改奏摺!”

朱雄英不由長嘆一口氣。

做皇帝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將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淹沒在這如山如海的奏摺裡頭。

可偏偏這奏摺。

乃是君王和底下臣民的聯絡。

也唯有透過這個辦法,才能夠知曉底下臣民的心聲。

才能知道這個國家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或者說出現了哪些狀況。

而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臣民,會不約而同的將自己心聲,以及各地發生的一些事情。

寫在這奏摺本上,並向皇帝報告。

朱雄英十分麻熘的,將桌子右邊奏摺整理好。

卻聽的的朱元章,有些無奈的嘆了口氣說道:“這些個朝中大臣,各地官員,有些人上報地方上的事務,簡直是事無巨細都要向咱彙報!

可明明有些事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它們也能寫個上萬字,等你看了半天,才知道他彙報的事情是當地下雨了!你說氣人不?!”

站在朱元章身邊的朱雄英,有些尷尬的陪著笑臉,不住的點頭。

寫了上萬字就為了寫一個下雨。

這種事情還真發生過。

比如說,清朝的皇帝雍正。

雖然說。古代的皇帝是九五至尊,萬萬人之上,享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比如說:最好的待遇、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工作。

古代皇帝的工作無非就是批閱奏摺,很多網友說看看奏摺這有什麼的,應該是很輕鬆的工作。

但是大多數人其實都太小看這個批閱奏摺了,如果不批閱那麼可能會留下一世罵名,輕則幾百年,重則幾千年都有人罵你。但是如果批閱了,那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工作量。

古代大小之事都要上報皇帝,尤其是高度集權的王朝,那個工作量可不是說著玩的。

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奏摺足足有一車,當然這樣的工作量是因為那時候沒有流行紙張,而用竹簡書寫。

但是,雍正批閱奏摺經常批閱到深更半夜。如果是昏君那自然無事,但是放在一個勤奮君王身上,那可就是天大的難題。雍正幾乎全年無休,每天只休息幾個小時,從來不外出巡視,每天就是在皇宮裡批閱奏摺。但是若是要得知雍正的奏摺,裡面多寫了一些什麼,相信能夠,也讓人大開眼界。

人上一百,行行色色。

這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每個人上奏的事情自然會不一樣。

有些事情寫的非常緊急,而又莊重。

也有些事情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實在是微不足道。

甚至有些讓人氣的想揍人。

而身為一國之君的雍正,雍正是如何忍住不打人的?

海量無聊的奏摺堆到了他的面前,佔據了他大量的時間,這樣下去,活該他累死。

第一條:湖南巡撫布蘭泰。

布蘭泰的奏摺也比較長,有心的可以去看圖,小編就是大概介紹一下。布蘭泰說:皇上你讓我去江西真是太有眼光了,真是機智如你,我無話可說。但是微臣還是想在京城服侍皇上,為皇上鞍前馬後的。雍正回覆:像你這麼平常的人到了江西,沒事的時候勤快點學聰明點。意思就是你什麼樣子自己心裡沒點數嗎?就你還配回來嗎?

第二條:江南總督範時繹。

大致意思就是範時繹看了一首詩,所以想分享給皇帝,所以就寫了這個奏摺,另外還多了一些熘須拍馬的話。本來是好心,但是卻熱臉貼到雍正的冷屁股上了。雍正回覆:老子我日理萬機,每天都要批閱奏摺,現在還是年底,工作量這麼大,我哪裡有空去看你這閒詩。意思就是,現在我這麼忙,你還這麼閒,真的想弄死你。

第三條:廣東巡撫年希堯。

這個就是年希堯的妹妹成了貴妃,然後家裡面倍感有面子,所以特意寫了這個奏摺。本來確實是個好事,但是雍正回覆後就顯得有點不好了。雍正回覆:男人的面子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這才是真正的體面。意思就是:男人要臉,豈能靠女人。

第四條:四川夔關監督隆生。

這條就好玩了,他是隆生向雍正打的小報告。也就是說田鳴儒這個人不好,然後說了一大堆壞話。雍正也是個硬茬子,就看不慣這種打小報告的人。雍正回覆:讓你幹稅務,你就老老實實的幹稅務就好了。少狐假虎威的,要是再這樣小心你的頂戴烏沙。意思就是:這跟你有什麼關係,好好的幹活,要是我不開心了就弄死你。

第五條:福州將軍阿爾塞。

這條是最搞笑的一條,也是最奇葩的一條。阿爾塞是個將軍,但是也想插手朝政,然後就寫了個奏摺。意思無非就是皇帝用錯了人,不該讓他當官的。雍正:我用誰自然有我的道理,你個匹夫懂什麼?這個意思很顯然不過了,我一個皇帝要幹什麼難道還要向你這個匹夫請教?看到這裡真的不知道雍正當時怎麼忍住不打人的,要是換我早就撤了阿爾塞的職務了。

第六條江寧織造曹頫!

當時江南鬧蝗災,但是索性百姓們收割及時,並沒有太大的損失,於是曹頫為了邀功所以寫了這個奏摺,但是沒想到被雍正懟了。雍正回覆:都這個時候了,你還有心思邀功?蝗災鬧起來了,地方官為何不治理?麥子雖然收了,但還是要播種的啊。你趕緊治理蝗災,要是有半點延誤或者隱瞞實情,那就是你的罪了,和我沒什麼關係。意思就是:少扯澹,多幹事,要是出問題,我弄死你。

其實像這種奏摺還有很多,就像有的時候地方豐收了,那些官員也要寫個奏摺邀功。有的人寫個奏摺還寫的特別長,好不容易看完最後發現無關緊要。由此看見,雍正這個皇帝也不好當。而且批閱這樣的奏摺,不被累死也能被氣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朱雄英也快速的翻開那些奏摺。

發現倒黴的還真不止雍正皇帝一個。

早前的朱元章也受過這種苦這種累。

當時還一度下令。

那些囉裡八嗦的奏摺和無關緊要的,不許再次上奏。

但只是簡單的三令五申,壓根沒起到作用。

各地官員該怎麼上奏還是怎麼上奏?

氣的朱元章當時就流放了幾個官員,尤其是那種作者裡邊竟寫一些無聊事情的。

但任何事情和舉措都會有巨大的影響力和不良榜樣。

很快官員門便有些杯弓蛇影。

有事也不會在進行上奏。

一生精明無比的朱元章也瞬間發現了問題。

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如果官員們因為自己的懲罰而害怕。選擇了不將底層的事情事無巨細的向上彙報。

這樣如同斷了皇帝的耳目。

讓朱元章身處九五之尊,地位的同時,也失去了對全國各地發生的一些事情動態的牢固掌握。

這樣可不行。

朱元章隨後又親自下旨,反思了自己這一不當舉措,並將那些在奏摺裡頭羅裡吧嗦的流放官員給召回。

隔了好幾個月。

全國各地的官員這才恢復了之前的上奏態度,這才放心大膽的將全國各地發生的一些事情,事無巨細地寫在奏摺裡頭。

煩是煩了一點。

但現在可以對全國各地的一些事情能夠完全掌握。

看著翻看奏摺的朱雄英,明明是個年紀小的娃娃,此時此刻卻是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

朱元章不由一陣好氣好笑。

“大孫吶!想來你也看到了吧,這批閱奏者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你看在奏摺裡頭啊,寫什麼的都有。

偏偏還不能說什麼!要是一生氣啊,說不定就斷了言路!

如此一來也不利於君王治國。

仔細想想,煩都煩死了。”

朱雄英耐心的翻開奏摺,一目十行掃視而過。

朱元章說的也沒錯。

做皇帝其實也不算是什麼好差事。

哪有做一個混吃等死的太平王爺來的痛快!?

作為帝王。

掌握了天下無雙的權柄,自然也要承受著曲高和寡,巔峰寂寞的悲涼。

人生哪有什麼完美可言。

翻開奏摺,朱雄英一目十行地掃視而過。

心中不由一陣罵罵咧咧。

娘的。

這些人都寫的什麼呀?

這第一份奏摺裡面的內容。

大約是前一陣子,有個地方官寫了一份奏摺,但這份奏摺,遞道了御前。

卻被無故的留中不發。

頓時,就像是捅了馬蜂窩一般,惹得這名官員再次上奏。

說什麼也要皇帝給個解釋。

皇帝處理奏摺卻不給予回覆,如此長久以往,朝廷的國事豈能夠流暢的上下溝通和高效運轉呢?

這可不是聖賢君主的為政之道。

可通篇奏摺,卻從三皇五帝,嘮嘮叨叨寫到了現在。

三萬字以後才慢慢的寫到正題。

那就是上一本奏摺,皇帝竟然給留中不發了。

所謂留中不發。

其實這個詞並不是明朝萬曆皇帝所獨創。

所謂留中不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

只不過,演化成一個常規手段,並將它發揚光大的卻是萬曆皇帝。

甚至某種廣義上來說,其實這個詞不是明朝特有的,歷代都有用到這個詞的,能查到的資料最早見於《史記》。要瞭解這個詞的意思得從古代王朝議政制度說起。

在古代君王對於政事的決策大抵有兩個方式,一個是朝議,就是君王和大臣集中開會決策。朝議又分廷議和集議,就是固定開例會和臨時開小會。但這種方式畢竟太耗費時間,且很多事情是並不適合開會討論的,所以有了第二種方式,奏章。

顧名思義,奏章就是給皇帝寫信說事。開始時還基本上都以報事和建言為主,後來逐漸濫用,報平安的,祝賀的都有了。

雍正皇帝就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因為原則上,奏章是必須批覆的,否則就是怠政,名聲很不好。

明朝時期有群罵人為生的言官,成天狂噴,尤其喜歡噴皇上,而且噴完皇帝還得給回覆,怎一個爽字了得。

比如還算勤政的朱瞻基就被噴成蟋蟀天子,還得回覆,老子就這麼點私人愛好也不行?

那麼既然是書信方式,必然就有不回覆的。

有些皇帝實在太為難或者明知道意見是對的還偏要錯下去的就不回覆了,怠政總比昏君的名頭好點。

比如著名的萬曆,就是個留中不發的高手,只有重要的事萬曆才下中旨,其它一概留中。

其實如果用現代的語言解釋這個詞很容易,就是裝斷網下線,不回覆訊息。

……

朱雄英看得不由一陣苦笑。

皇帝也是人。

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給你及時回覆的。

尤其是寫上來的奏摺,有些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更何況是這種寫了上萬字,才寫到正題的雞毛蒜皮小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