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文華問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河南河道衙門罷了,但河南是漕運途經大省,漕運上下也少不了河南本地的各大衛所和各州各縣,所以需要一個代替的衙門。

之前,設立河道衙門本來是朱棣當年臨時用來治理水患的,誰成想從永樂末年一直設立到現在,設了二十一年。

既然說已經發現這個大問題,就需要立刻改過來。

現在對朱棣而言,需要一次性把水患徹底治好,不能讓治水大臣也變成一個常設的職位,河南河道衙門沒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漕運,也是朱棣從這次治水中看出來的引申問題。

漕運,涉及大明國家之根本,影響著為數眾多的農戶和衛所,關乎大明的江山社稷,現在看來,當年的漕運之法已經太過陳腐、老舊。

而且洪熙、宣德和正統三朝二十五年的時間,漕法上到底有多少變動,這些朱棣也不是很清楚。

現在,需要立刻瞭解清楚。

景泰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紫禁城,文華殿。

文華殿於永樂十九年敕建,呈“工”字形佈局,共分為前後兩小殿,兩殿間以穿廊相連接。

一般來講,穿廊中早晚都會有侍立的宮人。

前殿即文華殿,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為皇太子與大臣理政之所,後殿名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類似,為皇帝觀政之處。

一般來說,都是皇太子在前殿與大臣交流嘗試理政,皇帝在後殿觀看,為太子指正錯誤,避免朝政大事出現眼中紕漏。

原先景泰一朝的皇太子朱見深已經被廢,連同著他的父親朱祁鎮一起,徹底成為大明朝的歷史。

現在朱棣這個身體朱祁玉的皇長子是年僅兩歲多的朱見濟,還沒有被正式冊立為太子,也根本不到理政的年紀。

所以這前後兩殿,朱棣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這天,朱棣與於謙坐在主敬殿內博弈,朱棣持黑,於謙持白,兩人都對棋道有很深的造詣,殺得興起,一時間難解難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于謙的戰略思想十分大膽、超前,常常能在朱棣意外之處忽然殺出一支奇兵。

而朱棣畢竟也是身經百戰的馬上帝王,勇勐剛強,悍不畏輸,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出奇招反敗為勝。

就如同他當年率燕軍靖難,以一藩之地數百壯勇,將坐擁整個天下的建文帝拉下馬來的時候一樣。

雙方對決,一開始於謙本以為該讓著點皇帝,沒下死手,因為他根本沒聽說皇帝學習過圍棋之道。

卻沒想到,皇帝喜歡兵行險著,棋術雖然談不上有多高深,手法卻十分迅勐,于謙往往一招不甚,便滿盤被動。

朱棣一手接著一手的進攻,看似毫無章法,卻總能在人想象不到的一個點突然爆發,貫穿全盤。

于謙疲於應付,甚至顧不上組織自己的反擊,等到他意識過來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已經晚了。

從一開始的試探性讓步,到現在的大汗淋漓、全力以赴,下到最後,于謙越來越累、身心俱疲,反觀朱棣,卻一直都是那副大勢已定的自信神情。

一個多時辰下來,兩人在這一方小小的棋盤上殺得酣暢淋漓,連一旁看不懂棋的小太監汪直也看得暗自咋舌。

于謙手持白子,舉棋不定,良久,默默道:“陛下善出奇兵,臣技不如人,又敗一手。”

“哈哈哈。”朱棣知道,于謙沒有讓著自己,命汪直收攏棋子,說道:“今日一番博弈,叫朕好生快意!”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時,還是多少年前了?”

于謙仍沒有回過神來,復推了這局棋,忽然道:“臣知道了,全域性的關鍵,就在陛下這第七十八手挖。”

“這一手,看似是常理上的廢子,卻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一步妙手,就是在此之後,臣便完全被陛下帶著走了。”

“臣以為陛下是要把臣封在裡邊,所以下一手緊粘,自以為可以反擊,卻不料正中陛下之下懷。”

“陛下七十八手後,臣完全沉浸在即將勝利的喜悅中,只顧追擊,未曾成想,陛下的黑子已經將右方完全佔領。”

“最後,陛下一手定了乾坤,臣棋盤右側一大片白子轉眼之間,全軍覆沒......”

朱棣也是有些吃驚,道:“既然你看出來了,那朕倒要考考你,這最後一局,像哪場戰例?”

聞言,于謙眼神一暗,道:“土木堡…之恥!”

“是啊,土木堡的恥辱,到今日朕仍然難以忘懷,國恥怎麼敢忘!”朱棣臉上的笑容消散,道:

“那一戰,沂王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完全被也先的一步廢子牽著鼻子走,最終全軍覆沒!”

于謙呆愣愣地抬起頭,看著眼前的景泰皇帝朱祁玉,忽然間,覺得自己有些不認識這位陛下了。

竟然有這樣的遠見卓識,這還是當初那個郕王殿下嗎?

“以前的事兒,就說到這,今日朕找你來除了下棋,主要是想說說本朝現行漕法的問題。”

朱棣擺擺手,靠在椅子上,道:“你告訴朕,自永樂二十二年以來,洪熙、宣德、正統三朝的漕法都經過如何改動?”

“事無巨細,朕全都要知道。”

于謙也猜到皇帝為何突然要問這個了,這估計也和最近的裁撤河南河道衙門的事情有關,于謙在心底是支援皇帝這麼做的。

河南河道衙門,于謙以前去過,那是一個黑幕特別多的地方,很多事情連於謙都覺得不堪入目。

當時,他還痛罵過那群人尸位素餐,盤剝百姓。

如今皇帝勵志改革漕法,于謙心裡一百個支援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去反對?

於是他說道:“陛下,洪武年漕運行海運,完全由民間組織徵收漕糧、運抵木料等事。”

“永樂年間,太宗皇帝遷都北京,興建都城,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伕役,僅憑海運已經無法滿足朝廷的需求,也因為各地軍民商供給支兌混亂,遂於永樂十三年行支運法。”

“支運法由時任漕運總兵官的陳琯上奏推行,規定各地漕糧就近運至淮、徐、臨、德四倉,再由運軍分段接運至通州、北京。”

“支運法一年轉運四次,太宗皇帝規定,各地農戶參加運糧即免納當年稅糧,納當年稅糧則免除運糧,其運費計算在支運糧內。”

“相比於洪武年間的海運,永樂一朝的支運法民運的比重約佔四到五成。”

朱棣點點頭,這些都是上一世的事情,死之前朱棣還覺得支運法是最為行之有效的,可現在看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於是問道:“現在本朝的漕法還是支運法嗎?”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崛起的石頭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