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設計武器裝備(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雲爆彈的主裝藥為雲爆劑,又稱為燃料——空氣炸藥。雲爆劑是一種高能燃料,而不是炸藥。炸藥在發生爆轟反應時全靠自身供氧,而雲爆彈爆炸時則是充分利用爆炸區內大氣中的氧氣:在一定起爆條件下雲爆劑被拋灑開,與空氣混合並發生劇烈爆炸、稱為雲霧爆轟。霧爆轟對目標的破壞作用主要是靠爆轟產生的超壓和溫度場效應,以及高溫、高壓爆轟產物的沖刷作用。

由於雲霧爆轟會消耗周圍的氧氣,在作用範圍內能形成一個缺氧區域,使生物窒息而死。雲爆劑比等質量的炸藥釋放的能量高得多,所產生的爆炸衝擊波能破壞大面積軍事目標。爆轟波在牆壁之間反射疊加,超壓值遠高於開闊空間,所以雲爆彈的殺傷作用在密閉空間內效果更大。因此單兵雲爆彈特別適用於打擊房屋建築物和掩體內的有生目標。該雲爆彈的威力與120毫米榴彈的威力相當。

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死宅男的憤青心態,雖然,雲爆彈爆炸後產生的慘烈後果,也讓楊小樂戰慄不已,但是誰叫死的不死自己人呢?關他屁事!懷著這種心態,楊小樂根據前世記憶,寫下了雲爆彈的威力、配方和注意事項,以及可以使用的發射方式。希望這威力僅僅次於核武器的雲爆彈,能更好地幫助缺少進攻利器的華夏軍隊,儘可能地減少很多時候是無謂的傷亡!

而越南的窮山惡水,山高林密,為了減少因為地形不熟,軍裝顯眼而遭遇潛伏敵人定點打擊,而造成的無奈的人員傷亡,楊小樂又開始為這些,可敬而又可愛的人們設計新的作戰服----迷彩服。

迷彩服,是一種利用不同的顏色條塊,使士兵形體能融匯於藏身之處的特殊軍服。迷彩服在戰場上的廣泛應用,極大地增強了部隊行動的隱蔽性,同時減少了人員傷亡。

前世最早使用的偽裝性顏色軍服的是英國軍隊。1864年12月,英軍大尉哈里·巴納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組織非正規軍“英國陸軍偵察隊”。

在製做偵查隊軍服時,拉姆斯汀針對當地黃土地裸露多,風沙大的特點,為了偵察時便於偽裝,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源於蘇格蘭獵鳥人偽裝服,有關迷彩服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蘭的“吉利服”(ghilliesuit)。這原本是一種由獵戶使用的偽裝用具,相傳為獵手吉利(ghillie)所發明,主要用在隱身於叢林中,麻痺鳥兒以實施獵殺。最初的吉利服就是一件裝飾著許多繩索和布條的外套,在植被茂密的環境中隱蔽效果很好,即使警覺敏銳的鳥兒也難以發現。

吉利服在二戰中得到普及,並改名為“狙擊手服”(snipersuit),snipe(沙錐鳥)就以行動迅捷難以獵捕著稱,而擅長獵殺這種鳥的人就被稱為sniper,後來就成了狙擊手的專有名詞。

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約為1:5。但布爾人發現,英軍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布爾人從中受到啟發,立即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改為草綠色,便於在密草叢林中隱藏。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英軍,突然發動襲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想打卻難以發現目標。這場戰爭雖然最終是英軍取得了勝利,但英軍傷亡達9萬多人,遠遠超過了布爾人軍隊的傷亡人數。

這場戰爭使歐洲各國認識到在現代戰場上人員偽裝的重要性,紛紛裝鮮豔的軍服顏色改為綠色或黃色,以達到隱蔽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種光學偵察器材的出現,使穿著單一顏色軍服的士兵很難適應多種顏色的背景環境。

1929年,義大利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黃,綠和黃褐4種顏色;1943年,德國為部分士兵裝備了3色迷彩軍服,這種迷彩服遍佈形狀不規則的3色斑塊,一方面這些斑塊可歪曲人體的線條輪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塊顏色與背景色近似一體,部分斑塊又與背景色差別明顯,從視覺效果上分割了人體外形,從而達到偽裝變形的效果。

德軍的迷彩服在實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後來各國軍隊紛紛仿效,並對迷彩的顏色和斑塊的形狀進行研究改進。1960年代以後新研製的迷彩服採用合成化學纖維製成,不僅在防可見光偵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優越,而且由於在色彩染料中摻進了特殊的化學物質,使迷彩服的紅外光反射能力與周圍景物的反射能力大體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紅外光偵察的偽裝效果。

如今,迷彩已不僅僅是在士兵的軍服和帽盔上使用,各種軍用車輛、大炮、甚至飛機等軍用器材裝備上也普遍使用了迷彩。

而前世的華夏1987年以後才開始全面推廣迷彩作訓服,是仿美國四色林地迷彩陸軍自行設計的,當時的迷彩面料工藝要比後來的差很多,1996年後工藝才有了較大的改進,各項色牢度均達到國際同等水平.前世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迷彩都有華夏製造的。

楊小樂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迷彩作訓服的在各種作戰環境下,需要的顏色配比、材料選擇以及外形樣式。然後,就剩下最後一樣了,為了應對越南窮山惡水的蛇蟻蟲蚊,以及無處不在的陷阱,對參戰的士兵們造成無謂的傷亡,並減少因此而暴露的機率,楊小樂還得設計軍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畢竟前世這個時候的華夏軍隊的軍鞋,還是以橡膠為底、純棉材料製作鞋面和鞋裡的解放鞋,所以特別容易磨損。戰士們經常是“一年穿破五六雙解放鞋”。加之,解放鞋透氣、透溼性差,容易滋生細菌,常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有的戰士甚至因腳氣感染,影響了訓練。此外,這種鞋耐磨性不好,透氣、透溼性差,容易滋生細菌,穿上異味大,有“燒腳”的感覺。一旦遭遇雨季訓練和作戰,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因解放鞋不透氣引起的腳氣病一度是部隊重點防控的疾病,戰鬥中還曾經發生過竹籤刺穿解放鞋、再刺穿腳板的事情。

前世的華夏國成立之初,我們在開國大典黑白記錄片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軍所穿著的幾乎都是解放鞋。一雙小小的解放鞋伴隨著解放軍官兵走過了50多個春夏秋冬,直到2004年華夏國軍隊總後勤部宣佈解放鞋正式退役。

楊小樂再次根據前世的回憶,開始設計潮溼多雨的熱帶環境下,能提供防水和透氣性,用goretex(戈爾特斯)面料製作內襯,有效防水4-6小時;可以算是介於叢林靴和飛行靴、沙漠靴之間的產物,可以用在沙漠環境,但舒適度不高,更適合多水環境和駕駛員之類(駕駛艙的環境不舒服,腳又不經常動,這一類靴子就挺好用了);但不適合水深超過鞋幫的環境,進水後這一類靴子很難短時間乾透的溫帶作戰靴。

而goretex(戈爾特斯)面料是在1969年由bobgore發明了戈爾特斯(tm)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膨體聚四氟乙烯(expandedptfe)是一種新型的醫用高分子材料,由聚四氟乙烯樹脂經拉伸等特殊加工方法製成。白色,富有彈性和柔韌性,具有微細纖維連線而形成的網狀結構,這些微細纖維形成無數細孔,使膨體ptfe可任意彎曲(過360°),血液相容性好,耐生物老化,用於製造人造血管、心臟補片等醫用製品。從醫學角度,是目前最為理想的生物組織代用品。由於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特有的微孔結構,無毒、無致癌、無致敏等副作用,而且人體組織細胞及血管可長入其微孔,形成組織連線,如同自體組織一樣。

前世廣泛應用於高性能織物、醫療植入物、含氟聚合物纖維、墊圈與密封劑、工業薄膜技術、電子設備的高階介質材料等多領域的應用。

所以,對於美國佬的東西,楊小樂是抄的問心無愧、甚至還有點得意洋洋。反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華夏國還沒有建立起專利法律之前,是可以放心的用便是,那怕以後改革開放以後,為了與世界貿易接軌,而為了加入世貿組織,而設立起專利法之後,大不了,扯肚皮官司而已,有這麼大的利益在裡面,官司有的扯。

看看前世的戈爾特斯的品牌介紹就知道他到底有多麼的牛了:發展至今,戈爾公司已成為一家在全球擁有6000多名合作伙伴、在4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跨國公司。他們的單項年營業額高達13.5億美元。我們的氟材料產品為新一代電子技術、醫學移植、高性能紡織品等整個工業領域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楊小樂寫下了膨體聚四氟乙烯的加工工藝流程、應用原理、應用領域,並在電子設備的高階介質材料一欄中,重點標出了:含有膨體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電子產品包括銅芯電纜和光纖電纜、電纜系統、印刷電路板材料、導電介面產品和遮蔽墊圈等,廣泛應用於電信、計算機、測試與測量、國防、航空與航天市場等諸多高性能、高挑戰性的領域。

楊小樂目前能做的就僅僅此而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