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聖誕節機遇之節日習俗(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而且,還有那個eda工具,楊小樂也準備抽時間把它研發出來,雖然,這個技術是在前世90年代之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躍式的發展,以計算機為工具,設計者在eda軟件平臺上,用硬體描述語言vhdl完成設計檔案,然後由計算機自動地完成邏輯編譯、化簡、分割、綜合、最佳化、佈局、佈線和模擬,直至對於特定目標晶片的適配編譯、邏輯對映和程式設計下載等工作。

eda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電路設計的效率和可操作性,減輕了設計者的勞動強度。

要不是,今天突然看到那本講dna的書籍而腦洞開啟,紅袖添香的舒適的生活,差點就讓楊小樂忘記了還有這麼些個大殺器。

可是,現在的光刻機的水平,還無法製造功能完善的大規模積體電路,就更別說超大規模的積體電路了,那麼短時間內,這個聽覺系統是無法進行研發了,除非光刻機的技術能突然地更近一步。

然而,就算在隔幾年光刻機支援比較簡單的dsp和fpga生產了,那麼還有一個問題無法避免,那就是作為存儲系統和語音字型檔的flash晶片還沒有問世,就連容量超過1m的ram都還要等幾年由西門子從日本公司購買專利權之後才會面世。

怎麼辦?是按部就班地等這些晶片按照歷史的走向,自動出現之後再開始研發?還是自力更生呢?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楊小樂需要從自己的記憶裡尋找答案,看這個快閃記憶體的收益是否值得去投入和研發,雖然,它很重要。

flash快閃記憶體分為nor型與nand型兩種快閃記憶體。

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fujiomasuoka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快閃記憶體)的概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儲存的資料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

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1988年,公司推出了一款256kbit快閃記憶體晶片。它如同鞋盒一樣大小,並被內嵌於一個錄音機裡。後來,intel發明的這類快閃記憶體被統稱為nor快閃記憶體。它結合eprom(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和eeprom(電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兩項技術,並擁有一個sram介面。

第二種快閃記憶體稱為nand快閃記憶體。它由日立公司於1989年研製,並被認為是nor快閃記憶體的理想替代者。nand快閃記憶體的寫週期比nor快閃記憶體短十倍,它的儲存與刪除處理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nand的存儲單元只有nor的一半,在更小的存儲空間中nand獲得了更好的效能。鑑於nand出色的表現,它常常被應用於諸如pactflash、smartmedia、sd、mmc、xd、andpccards、usbsticks等存儲卡上。

快閃記憶體的市場主要有三星、日立、spansion和intel是這個市場的四大生產商。

楊小樂記得自己在04年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篇報道,說04年全球的快閃記憶體收益將達到166億美元,比2003年(116.4億美元)上漲46%.,消費者對數碼相機、usbsticks和壓縮式mp3播放器記憶體的需求將極大推動快閃記憶體的銷售。

據預測,2005年快閃記憶體的銷售額將達到175億美元。不過,文章估計2005年至2008年快閃記憶體的利潤增漲將有所回落,最高將達224億美元。

想到這裡,楊小樂被那億背後的美元晃花了眼,這麼收益多麼龐大的市場啊,而且還僅僅只是晶片的收益,那麼,採用了這個晶片的存儲卡、u盤、mp3、mp4、固體硬碟等等,利潤豈不是還得翻好幾番呢?

楊小樂彷彿看見無數如雪花般紛紛降落的cp將自己淹沒,而自己在如山般堆積的cp裡肆意的揮灑。。。。。。

帶著這種美好的‘高瞻遠矚’,楊小樂不知不覺地沉入了香甜的夢鄉。

。。。。。。。

當西德的日曆翻入進入11月份以後,楊小樂就漸漸感受到節日的氣氛了,因為西德人對聖誕節的重視如同華人對待春節。

這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雖然只有24、25、26日短短的三天,確切地說,應該是兩天半(24日下午開始放假),但西德人聖誕前夕的準備工作仍然是緊張而忙碌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自古以來,西德聖誕節預熱期是從聖誕節6周前--11月11日的聖馬丁節開始的。每到這個晚上,人們都要舉行傳統的聖馬丁節遊行,以紀念這位仁慈的主教。

傳說中,聖馬丁把自己的披風撕成兩半,以拯救一名生命垂危的乞丐。

此外,據稱公元四世紀,聖馬丁還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基督教修道院。而在前世統一過後的德國,瞭解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但聖馬丁節遊行的習俗保留至今:孩子們提著自制的燈籠走街串巷,唱著與聖馬丁有關的歌曲。

因此,在西德的各個城市,不論大小,都會舉辦聖誕市場,市場裡除了賣西德傳統的小吃和燒酒,還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聖誕裝飾,蠟燭、松枝做成的花環、各類燈飾等等。

伴著糖果的甜味和酒香,逛一圈下來就領略了德國的傳統風情。

晚上,楊小樂和蘇菲利用空閒時間,一邊在充滿節日氛圍的大街小巷四處溜達,欣賞著周圍很多掛起的燈鏈,如同閃爍的繁星,在寒冷而漆黑的夜晚,這些美麗的彩燈帶來了溫馨和浪漫,一邊聽蘇菲講述著西德人是怎麼樣過聖誕節的。

在西德,聖誕節如同華人的春節一樣,是西德人全家團圓的日子,大多數的西德人會趕回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們一起過節了,而家庭主婦們早早地就開始動手收拾和佈置房間,貼窗花,掛燈飾,裝飾聖誕樹。

對很多西德家庭來說,一棵真的聖誕樹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甚至對樹的品種有著嚴格的要求。德國人的聖誕大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複雜。

在24日的平安夜,不少家庭吃的相對簡單,有些人家會烤條鯉魚。當然,烤鵝是最著名的聖誕大餐,除此之外,還有各類野味,如野鹿、野豬、野兔等,都是很多德國人的選擇。大多數配菜是清煮的,澆上濃濃的肉汁,再配上一瓶上好的葡萄酒,全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享受著其樂融融的親情。

而聖誕節也是西德人表達心意的日子,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將心中的惦念和感謝,透過禮物傳達出來,為家人、朋友和同事選購禮物是聖誕節前最重要的事情。

西德人不習慣送紅包,而寧願不辭辛苦地為不同的人準備不同的禮物。所以,在聖誕節前的這一個月,市區內的各個商店、購物中心總是熙熙攘攘,人流如織。從書籍、磁帶等小件商品,到電子產品,都賣得紅紅火火。

據說,德國零售業每年40%的銷售額就是在這個月完成的。不少德國人也會藉機犒賞一下自己,為自己買些喜歡的東西,以獎勵自己在過去一年裡的辛勤工作。買好的禮物會被細心地用包裝紙包好,然後在聖誕節送出。

不管是送禮物的人,還是接受禮物的人,在包裝紙被拆開的那一刻,心裡都充滿了甜蜜和喜悅。

同時,聖誕節也是德國人用心靜靜思考的日子,德國有4千一百多萬人口,其中三分之一是天主教徒,還有三分之一信奉基督教。

在平安夜,教堂裡常常座無虛席。很多人雖然在一年的其他時間裡,因為種種原因不去教堂禮拜,但在聖誕節的平安夜都會去一次教堂。既是為了傳統,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聆聽上帝的聲音,在牧師的祈禱聲中,人們感謝上帝賜予自己平安的生活,同時思考如何去幫助生活困苦的人們。

在聖誕節前,會有很多組織募捐的活動,多數是為了生活在貧困地區或身患不治之症的兒童進行的,公共媒體也積極參與其中,很多明星會出現在電視節目中,號召大家踴躍捐款。

可見,西德人還把做慈善當做節日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12月1日,基督降臨節(advent)正式開始,advent意為\"抵達\",這不是一天,而是一整段時間。人們在這段時間裡為迎接耶穌誕生做準備。就算在前世的20世紀,越來越少的人信奉宗教,但卻依然有很多傳統的宗教習俗被慶祝。

基督降臨節期間,房子中飄散出新鮮出爐的聖誕餅乾的香味。

人們用節日的彩燈和聖誕樹的綠枝裝點房屋,孩子們尤其為\"基督降臨節節歷\"的開啟感到高興。節歷上有24扇門。每一扇門就是一天,從12月1日到12月24日,在每一扇門後面都藏著一塊巧克力,有蠟燭形、聖誕鈴鐺造型等和聖誕節物品有關的,形形色色的巧克力造型。\"基督降臨節節歷\"可以在商場購買,或者許多家庭自己製作。自19世紀以來,在聖誕到來前的四周裡,每天開啟\"基督降臨節節歷\"的一扇\"門\",已成了孩子們等待聖誕節來臨的一個習俗。

12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基督降臨節的第一個週日,教會年曆正式開始。按照傳統,德國人進入12月就開始在自家的客廳裡擺放聖誕節花環,上邊擺放著四根蠟燭。基督降臨節的第一個週日,第一支蠟燭被點燃,一週後第二支蠟燭也被點燃,以此類推。最後,等到聖誕節來臨的那天,將有四支蠟燭同時在花環上點燃。

因此,基督降臨節的每個週日,家人們都聚在一起唱降臨節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