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江潮的樂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此時的靠山村,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城鎮了,在村的西邊清一色的工坊,東邊則是居民區,北邊是軍事重地。南面現在建了一批辦公樓。

原本的靠山村舊址的地方,現在成了工坊密集之地。再在以靠山村舊址為基礎的地方,向外擴充套件了很大的地盤。

現在的靠山村是原來的數倍大小了。就連城牆也修築了不少起來。

江潮的家靠近工坊這邊,原靠山村的老人都住在這邊區域。此時的江潮正抱著兩個孩子,滿臉的無奈。

兒子女兒都塞給他照顧,他也是沒有辦法。誰讓現在蘇小小和東離月兩人有事有處理呢。夜郎族的人也在逐步的往大山之外走出來。

但也有許多收留的那些投奔而來的百姓,進了夜郎族定居。再加上水上航運的發達。來去方便了。

東離月經常會來靠山村。江潮也會經常去夜郎族檢視各項進度。這次東離月過來,是關於雙方合併的事。

夜郎族和靠山村都是江潮的產業,各方面也都會有交集,分開之下,很多事都不方便。

再加上,一直沒有進行正規的整理和規劃,各方面就有些混亂了。

江潮一直想要進行集團化管理,而且,哪一天或者還要再進行規劃,成為一個政府部門。

先期的規劃當然是要的,這是為了以後更好的整改。

至於合併之後的管理權歸屬問題,江潮並沒有插手,這件事他決定讓幾個女人自己去解決。

反正,她們有四個人,具體分工方面,就讓她們自己解決了。東離月和蘇小小相處得很是融洽。

她跟宋寧雪和慕容芷晴也關係很不錯。四女倒是並沒有爭風吃醋,這點讓江潮放心不少。

“粑粑……玩……”江潮手上的江晨指著前方對江潮道。另一邊的江曦抓著江潮的耳朵,也跟著奶聲奶氣的道:

“玩……粑……粑……”

江潮看著兩個小不點興奮的樣子,他一手一個就抱著出門了,兒女有令,他哪敢不從呢。

兩個小家夥閃著烏溜溜的眼睛四處張望著,眼裡充滿了好奇。看到有人過來,他們高興時,會忍不住跳動著身體。嘴裡哇哇的不知道說些什麼。

兩個小家夥現在還只能喊粑粑和媽媽。這是江潮教他們的稱呼,做為現代人,江潮希望自己的兒女用現代人的稱呼稱自己。

只怕,要不了多久,爸爸媽媽這個稱呼,將會風行整個寧洲府,甚至是天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江潮一路行來,碰上了不少人,大部分人都恭敬的向江潮打著招呼,看到江潮手上的兩個肉糰子。大家眼裡充滿了喜愛。

江潮對自己這一雙兒女,是打心眼裡喜歡。其實,兒子和女兒都交給他看管,還是江潮自己要求的。

最近一段時間,他除了忙各項工作之外,就是看管自己這對兒女。兒女現在跟江潮也很是親近。

看到他們其樂融融的樣子,有時候宋寧雪和慕容芷晴滿臉的羨慕。可羨慕也沒有用啊。江潮又沒有表示,她們自己也不好說出來啊。

不知不覺間,江潮帶著兒女逛到了辦公區,這裡建造了數座五層以上的高樓。

這是江潮給幾個新建立的部門建造的,就在不久前剛建成投入到使用中。

這裡有科研部的,專門研究江潮給的各項技術。對這些技術進行實踐。部長則是江雲。副部長是慕容明軒。

然後,說法是農業部的,這裡專門進行農業研究。部長是東離採。副部長是南明氏的一名女子。

還有就是作戰研究室,這裡是給一眾軍隊高層們進行戰術研究的,江潮是主講師。

隨著各項現代化兵器慢慢的投入到使用中,戰略戰術上,當然不可能再用之前的那些老戰術了。

江潮教給大家的戰術和許多,圍點打援,阻擊戰,陣地戰。封鎖戰,閃電戰等等……甚至連遊擊戰術都教過。

不管用不用得上,在將來可能用得上的戰術,江潮全都教了一遍,甚至還讓文部的人印刷出了一批相關的教材。

除了這些部門之外,還有就是文部,這裡是以教育為主的,江潮的想法就是,讓所有人都多多少少識些字。

不管是老人還是孩童,都要有文化。掃除文盲!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蘇文。他現在是文部的部長。

手底下帶來的幾百儒生,幹的就是這件事,然後,江潮又將簡體字全都譯了出來。

看到江潮交給自己的簡體字,蘇文當時半天沒有回過神來,對應著繁體字,他不得不感慨江潮這簡體字的好處。

少了繁瑣的筆畫,而且,看起來更加的簡潔明了,又美觀大方。他看到簡體字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

而簡體字的推廣,江潮也就交給了蘇文。還有就是文盲的掃除。江潮想要讓治下的百姓們,都能夠識字。

這還只是開始,想要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江潮要走的路還很長。

除了掃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方面,江潮制訂了小學制、中學制、高中制……還有最後的大學制。

只不過,現在在實行階段,只有小學制,中學制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行。高中和大學就更不用說了。

江潮花錢在各個地方都辦了學校。以小學為主,教材則是小學教材。至於老師方面,暫時讓那些儒生們頂上。

對於儒生們來說,簡體字學習起來很簡單。幾乎沒多長時間就掌控了。而且,他們也跟那些學生一起,共同學習著。

而第一批的學生多以六歲左右的孩童為……年齡稍大的,或者是更大的,都會另外分班教學。

在教育這一塊,教學的人才慢慢的開始有些稀缺了,只不過,隨著江潮給出的工錢高額,又有蘇文這個活招牌在。

天下許多的讀書人開始往寧洲府這邊靠攏,各項人才方向,稀缺程度上慢慢的往好的方面發展。

另一方面,江潮特地從許多的儒生中,又考查稽核出了一批三百多名年輕的儒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