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全面發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前線戰場就那麼焦灼著,時間很快進入三九年,還有八個多月,德國就會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李牧也開始加緊備戰,特別是在武器方面,除了大量進口之外,自行生產的武器也開始漸漸變多。

半年前,他成立了一座武器研發研究院,同時啟動了兩個專案,一個是擲彈筒的彷制研發工作。

作為一款單兵攜帶的小口徑武器,這款武器用料簡單,製作工藝也簡單,而且造價相當便宜,武器研究所僅僅用了兩個月便彷制研發成功。

四個月前,正式開始量產,剛開始每月產量只有三百具擲彈筒,隨著李牧進口的大量機床和生產加工裝置,如今每月量產的擲彈筒增加到一千五百具。

現如今,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一線部隊,未來產量會進一步增加,甚至能普及到步兵班。

另一個專案是斯登衝鋒槍的研發工作。

作為一款二戰名槍,這款武器的生產技術同樣簡單粗糙,造價低廉,以技術水準,是國內不多能造出來的衝鋒槍之一,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三百多萬把。

根據李牧提供的圖紙,一群教授和技術人員,用了五個多月時間,終於完成了這款槍的彷制工作。

一個月前,兵工廠正式對這款武器進行小規模量產。

到目前,總共生產了數百把斯登衝鋒槍,已經送到前線部隊進行試驗,進一步完善改進這把武器,適應國內戰場。

下一步,就是對這把衝鋒槍進行大規模量產,一線部隊全部列裝。

這兩款武器完成研發後,武器研究院也沒閒著,李牧又交給他們一款新武器,五六式半自動步槍。

半自動步槍是一種子彈自動裝填上膛的步槍,也稱為自動裝彈步槍。世界最早的半自動步槍,出現在一九零七年,而後各國開始大力發展,出現了不少知名的半自動步槍。

比如,米國的M1式加蘭德步槍,這是20年代米國開始研製的一型半自動步槍。也是米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戰,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加蘭德近1000萬支。也是如今最好的半自動步槍之一。

至於李牧為何沒有購買這種槍,實在是如今的價格有點貴,一把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價格,能趕得上一挺捷克式輕機槍了。

並不划算。

不但是米國,如今蘇、德、法、英…都有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只不過沒並沒有大規模列裝一線部隊,等到二戰全面爆發,這個程序才開始加快。

如今這個年代,並沒有技術封鎖和限制,理論上,只要進口相應的機床和生產裝置,國外能生產的半自動步槍,國內同樣能生產。

不過,相比彷制國外的半自動步槍,還需要交專利費,李牧把目標放在我國的一代步槍經典,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上。

上個世界,作為警察,多次參射擊大賽,其中步槍比賽方面,使用的就有五六式半自動步槍。

雖然達不到閉著眼睛就能快速拆卸槍械的地步,李牧對這款槍械的各個部件零件,各個結構的構造,卻極為熟悉。

讓他造,可能造不出來,畫出來大概的圖紙還是沒問題的。

說起來,這款槍是五十年代,我國彷制的蘇制SKS半自動步槍,重量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並附帶有摺疊式刺刀。

還可以透過在槍口加裝附件,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單兵具備一定的反裝甲能力。

這也是我軍第一款制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56式自動步槍統稱56式槍族。

六十年的邊境衝突,八十年代的自衛反擊,這款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仍是當時部隊的主要單兵作戰武器之一,為我軍創造了無數神槍手傳奇。

以現在的技術,想完全呈現出來成熟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自然不可能,真要完整呈現出來,絕對是如今世界上最頂尖的單兵武器。

不過,即便質量和精準度下降點,只要能生產出來,能自行量產五六式半自動步槍,質量下降一點也不是不能接受。

如今,這款武器的設計圖紙,已經交給武器研究院,讓他們研究彷制,最終實現量產。

畢竟,使用毛瑟98k也不是長久之計,二戰全面爆發後,就很難再採購了,倒不如自己生產來的穩定。

另一方面,隨著青黴素的量產工作逐漸穩定,搞定青黴素量產工作的研發小組,不但沒閒著,規模反而更大了,李牧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各自負責新任務。

首先,一個小組負責磺胺的量產工作。作為抗菌藥物,磺胺是緊俏的戰略物資,也是李牧從國外採購的物資之一,一年來僅採購磺胺就消耗了大量資金,有時候甚至想買還買不到。

雖然帶到國內賺的更多,畢竟不如自己生產方便。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磺胺雖然能量產,工藝水平並不高,導致生產成本高昂,質量也不太好,價格卻很高。

但,在二十一世紀,磺胺這種藥物,不但快淘汰了,生產制作方法都爛大街了。

各種更簡單的生產方式和工藝,他知道的不少,成本十分低廉,甚至不到如今生產成本的十分之一,質量更好。

既然如今的生產成本這麼高,市場又這麼大,不插上一腳實在不合適,打個折賣便宜點,不愁沒市場。

同時,這也是一個潛力極大的財源,最起碼,只要別的藥企找不到比他更先進的量產工藝,以國內低廉的人工成本,比價格和質量,沒有藥企能比得過。

僅磺胺這一項,吃個七八年紅利沒問題。

另外兩個研發小組,根據李牧提供的資料,分別研發治療結核病的鏈黴素,和治療血吸蟲病吡奎酮

鏈黴素是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1943年米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羅格斯大學教授賽爾曼瓦克斯曼,從鏈黴菌中析離得到,是繼青黴素後第二個生產並用於臨床的抗生素,瓦克斯曼也因此獲得195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鏈黴素的抗結核桿菌的特效作用,開創了結核病治療的新紀元。從此,結核桿菌肆虐人類生命幾千年的歷史得以有了遏制的希望。

這款藥同樣市場潛力巨大,不過比青黴素量產的時間更晚,一直到五十年代,提取技術才進一步完善,開始進行大規模量產。

放到現在這個年代,鏈黴素的量產自然很複雜,放到二十一世紀,這種藥物的量產方式太簡單了。

李牧把具體的生產方式寫出來,交給研發小組,在這個時代試著量產,爭取成為僅次於青黴素的一大財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另外,如今這個時代,吸血蟲病十分普遍,特別是國內,更是比比皆是。比如五十年代,更是在南方地區大規模爆發,俗稱大肚子病,談之色變。

吡奎酮是七十年代國外發現的廣譜驅蟲的合成藥,得知對血吸蟲病有效後,國內於同年試製。上市使用30多年,一直作為抗血吸蟲病的主力藥物和抗其他寄生蟲的有效藥物,在臨床一線應用,為人類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未來,這種藥物簡易的方生產方式,同樣有不少,以這個年代的技術完全可以量產。

最後一個研發小組,便是根據李牧提供的資料,研發量產吡奎酮。

有了這三種在這個時代,應用十分廣泛,堪稱神奇的藥物,絕對能獲取大筆資金,按自己的方式,打造這個時代。

這天下午,李牧來到軍官短期培訓班,觀看戰術演練。

看著場下的身影,首先是一名士兵探出頭檢視了一下,帶頭衝了上去,身邊八名士兵也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往上衝。

動作矯健,戰術嫻熟,李牧點了點頭,不愧是未來我軍經典的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戰爭,成熟於內戰,大量運用於朝戰,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的核心戰術之一,主要用於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曾在朝戰場上大放異彩,志願軍就是靠著這種戰術,以簡陋的武器裝備讓米國大兵吃了不少苦頭,朝戰一結束,米國西點軍校就將其列入教學經典桉例。

如今,這種戰術尚且沒有出現,李牧也是根據以前看過的一些資料,大概整理了一些三三式戰術的簡單的方法,交給軍官訓練班,讓他們自己演練和完善,結果還不錯。

這種戰術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

觀看完戰術演練,看著手中總結的完整版三三制戰術的小冊子,李牧點點頭。接下來小冊子將大量印發,提供給前線部隊,以及北邊的部隊。

最近,和北邊的合作漸漸變多了,比如油礦。

陝北延安一帶,有石油的記載可以上朔到兩千年前的漢代。當時延安叫高奴縣,延河叫洧水。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就寫下:“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

北宋時期,延安叫鄜延路。宋代著名科學家沉括在擔任延路經略使時,對延安一帶進行了周密考察,也得出鄜延境內有石油的結論。在其所著的《夢溪筆談》中,首次確切地使用了“石油”這一概念:“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到20世紀初,石油開始“大行於世”。陝西巡撫曹鴻勳曾一次次上奏主張“以延長煤油與外國煤油爭衡”,延長石油“非速自辦,不能杜外人之覬覦”。1904年,曹鴻勳的奏請終於得到允許。清廷撥地方官銀8萬餘兩作為開辦費。

1907年6月5日,中國第一口油井在延長縣西門外開鑽,歷3個月,當深度鑽到69米時,井中見油,鑽到81米處,完井,日產原油可達1~1.5噸。當年,延長石油廠煉出的煤油送到西安,煤油汽燈光亮耀眼,好似黑夜中的小太陽,曾一時轟動了西安城。

1935年,飽經風雨的延長油礦落到了北邊手裡,他們也沒什麼錢買機器採油、煉油,只能用最原始的土辦法,一年倒也能採集幾百噸的石油。

然後用這些石油,生產出汽油、煤油、石蠟、油墨、擦槍油、凡士林等產品,不但保證了機關和邊區軍民的用油需求,還能賣出一批,作為北邊的經費。

只是,年產幾百噸石油,看似不少,其實真的很少。李牧隨便跑一趟國外,空間裡就能採購兩三萬噸汽油,這點產量真的不夠看的。

只是,也要考慮未來,如果航路中斷,必須做到自給自足,武器如此,能源即如此。

恰好,見到李牧的能量,國外的各種武器和商品都能採購,北邊也有意合作,一同開發延長石油,雙方一拍即合。由李牧負責採油、煉油裝置的採購,北邊負責生產。

雖然,現在的這點產量他瞧不上,有了採油和煉油裝置,產量就不止這點了。據他瞭解,二十一世紀以後,延長油礦仍然沒有枯竭,每年的產油量基本都超過千萬噸,潛力很大。

由此,也讓李牧產生更多想法,國家如此積貧積弱,關鍵就在於沒有工業化,雖然在李牧的努力下,已經建成工廠幾十家,不少東西已經可以自己生產了,但仍然遠遠不夠。

有了青黴素和其他幾種藥物,接下來他不缺錢,可以採購各種各樣的機器設備,完善南陽的工業體系,最起碼航路中斷,也能自行生產各種工業產品。

但,還有一個弱點,南陽地盤夠大,近三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夠多,這麼多西遷人口湧入,早就超過千萬,其中還有不少比例的知識分子和工人。

不缺工人,不缺工廠機器,但缺乏必要的原材料,比如鋼材…

但,南陽缺材料,北邊不缺…據他所知,北邊雖然地上荒蕪,底下全是寶貝,煤炭、鋼鐵、石油樣樣不缺。何況,陝北再往北邊走,就是鄂爾多斯和包頭,同樣地下都埋藏了無數的能源和礦產。

不但是陝北,還有陝甘寧邊區,雖然糧食產量不高,地下埋的好東西真不少,比如如今果府掌握的玉門油田,還有甘肅那一片,上好的鐵礦,都是極好的原材料基地。

北邊負責原材料,南陽負責生產,剛好配合得天衣無縫。

兩邊溝通過後,北邊自然十分樂意,不過,不論是油田,金屬礦還是煤礦,都是讓人眼紅的玩意兒,特別還是在北邊手裡,果府能看得下去?

說到底,能不能守得住,還要看武力。

恰好,李牧採購的武器,陸陸續續開始到貨了。不論是為了抗日,還是為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打下底子,增強北邊的實力都很有必要。

李牧直接撥了十萬杆毛瑟98k,兩千具擲彈筒,還有一批M2重機槍,捷克輕機槍,迫擊炮,榴彈炮…送了過去。

一同送去的,還有兩條槍械生產線,三條子彈生產線,一條迫擊炮生產線,兩條手榴彈生產線…充實北邊的戰爭潛力,和自給自足的能力。

以北邊的兵員素質,有了這些武器和生產線,不說打跑小鬼子,抵禦一下果府的威脅,從西北馬家手裡,接管陝甘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還是沒問題的。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