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罵戰和首映票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鳳凰網》的專訪會引來麻煩,早在咖啡廳接受採訪時,林雨泉就已經清楚預料到,這其實不難預料,雖然他自認為自己的言辭非常中肯,但差別在於讀者和讀者群,同樣的一篇專訪,在不同的人以各自角度解讀後,看到的觀點完全不同。

在部分文藝片導演以及文藝片愛好者看來,林雨泉的專訪無疑透著一股子冷酷的氣息,對待弱勢的文藝片非常冷漠。

如果這樣的觀點來自一個普通人倒也罷了,但因為林雨泉在國內電影領域的特殊身份,無疑在這部分人眼中放大了說辭的嚴重性。

於是網路上立刻出現不少抨擊的聲音,認為林雨泉作為國內電影領域世界範圍影響最大的導演,同時身為中國首富,缺乏社會責任感,金錢至上,利益至上。

認為林雨泉應該主動扶持文藝片,擁有曙光電影公司的他一方面可以多投資製作文藝片,另一方面,擁有快速崛起曙光院線的他也可以在放映方面為文藝片敞開方便大門,就像《鳳凰網》記者所說,曙光院線每家影院分出一個影廳,專門放映文藝片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至於這麼做的損失,林雨泉依靠商業電影賺了那麼錢,拿出一些扶持弱勢的文藝片不是很應該嗎?於他龐大的身家而言,每年幾千萬上億的虧損也並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也不僅僅抨擊林雨泉,林雨泉的言論還是一個導火索,投資人和院線同樣被認為缺乏社會責任感,糟糕抨擊。

此外,老生常談的國內電影院線不夠多元化,應該設立專門文藝片院線,以及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文藝片再次被反覆提起。

而這樣的抨擊聲自然也在第一時間激發了林雨泉的影迷粉絲和許多中立網路使用者的回擊,林雨泉的說辭有任何貶低文藝片的意思嗎?沒有,他只是在陳述和剖析當前國內文藝片面臨的境況,文藝片不缺觀眾,但觀眾基數不夠,文藝片不缺口碑,但缺把口碑轉化為票房的能力,只靠院線排片或者建立藝術院線,根本不可能拯救文藝片於水火。

影院的經營成本又極其高昂,觀眾們也更喜聞樂見場面好看的商業片,在文藝片上座寥寥的情況下,影院為了生存,只能選擇放映那些能帶來更高收益商業片,這沒有任何問題。

批評院線過於逐利,缺乏社會責任感,這完全是自以為是的做法,畢竟院線是商業而非公益機構,作為一個商業機構,自然要以贏利為首要考慮,這本來就無可厚非。

在林雨泉沒有說錯的前提下,針對林雨泉的抨擊自然讓林雨泉的影迷粉絲出離憤怒,而中立網路使用者也厭惡在他們看來明顯太自以為是的言論,回擊自然開始。

指責林雨泉沒有社會責任感,林雨泉今年用於慈善事業的捐贈已經高達數億,其中單汶川地震的捐贈就上億,這是一個沒社會責任感的人能做出來的事嗎?對於一個在慈善事業上不遣餘力投入的人而言,難道他只有虧損數以千萬計扶持文藝片才能證明自己具有社會責任感嗎?這無疑是很可笑的言論。

況且,林雨泉投身慈善事業顯然更具意義,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看不起病,特別是一些嚴重疾病,如果花0萬能挽救這樣一條生命,1000萬可以挽回50人,比起把這1000萬用來扶持文藝片,兩者孰輕孰重。

再者說了林雨泉靠商業片掙的錢憑什麼理所應當的扶持文藝片?有錢就必須扶持文藝片嗎?文藝片何德何能,有這樣的資格要求他那樣做?正如林雨泉所說,電影根本沒有文藝片這個型別,總的說來也只有好壞之分,如果你拍的不好看,完全脫離觀眾,讓人連觀看的.**都沒有,那麼憑什麼扶持你。

而且既然有這麼多人支援文藝片,那為什麼不靠自己的力量幫助文藝片呢?非得把責任強加到他人身上,不要提自己沒有林雨泉有錢的藉口,個人力量薄弱,完全可以採用眾籌,如果有10萬人真心實意的支援文藝片,每人出資100元,那也有1000萬的資金用於文藝片的拍攝。如果有經濟實力的多承擔些,支援文藝片的人再多些,那麼000萬,000萬,4000萬,都不是問題,說到底,所有人都是在喊口號,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支援的行動,光喊口號,並卵用。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喊著支援文藝片的人是否願意為網上付費觀看和發行DVD買單,如果都願意,完全能徹底改變文藝片困境。如果大家連這樣的事情都不做,那麼提高院線排片、建立藝術影院有卵用。

由於林雨泉的影迷粉絲和中立的人顯然比持抨擊意見的人多的太多,在眾人一回擊後,抨擊的聲音迅速被淹沒,可人的逆反心理又使得不佔上風的人不甘心失敗,於是一場罵戰愈演愈烈。

對於這樣的罵戰,媒體們自然樂見其成,罵的場面越火爆不正說明新聞越火爆嗎?在轉載報道的同時,眾多媒體更是想到了後續的火爆報道,眼前的罵戰很難讓人不想起當初賈章柯炮轟《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是在06年的賀歲檔,拿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和張藝某執導的華語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結果,幾乎所有的影院都在放映《滿城盡帶黃金甲》,放映《三峽好人》的影院和場次寥寥無幾。於是賈章柯以“在這樣崇拜‘黃金’的時代,誰還關心‘好人’?”進行炮轟,怒斥大片霸權,不給文藝片公平競爭的機會,隨後引發和新畫面張韋平之間的激烈罵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即有媒體聯絡國內的幾位著名文藝片導演,隨後出現一些文藝片導演對於林雨泉專訪的回應。

一位知名文藝導演說道:林雨泉的言辭的確沒有任何錯誤,這確實是市場的現實,但是他言語間票房至上,金錢至上的冷漠態度無疑令我極為失望,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商品,它也是一種文化載體,是藝術品,對待藝術電影不能一味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來操作。

長久以來,由於缺少投資和院線放映支援,藝術電影一直面臨生存困境,我們也一直呼籲有人能給予我們支援,可惜始終得不到回應。讓我感到心痛的是,為什麼作為國內電影行業裡最有影響力和發言權的大導演,卻從來不做這種事情,眼睜睜的看著藝術電影處境愈發艱難,卻不利用自身完全具備的條件略作扶持。”

“從他的言辭就知道,國內電影已走向極端的娛樂化,已經缺失藝術電影的土壤,那種所謂高投入高產出,電影惟利是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大片神話的話語影響。因為觀眾和市場選擇,因為好萊塢電影侵襲,因為中國需要建立現代電影工業,我們的大導演們理直氣壯的製作商業電影,而對藝術電影不聞不問,甚至嗤之以鼻。這樣的觀念是極端錯誤的,電影不應該只朝商業電影靠齊,還需要有藝術和文化的作用,作為電影人,我們有責任引導觀眾思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另一知名文藝導演說道。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中國電影的原創性正在逐步缺失,如今國內商業電影大行其道,幾乎擠壓了藝術電影所有生存空間,而商業電影的拍攝,嚴重干擾了導演自身的表達和對電影的思考,長久來看,這樣完全以市場決定內容,對國內電影的發展是有害的。電影不能只追求商業和票房,一味衝著錢去,在創作過程中,導演應該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而不是任憑投資人擺佈。”一位老牌文藝導演道。

一眾文藝導演的回應自然得到眾多文藝片支持者的力挺,但隨之而來的則是鋪天蓋地的抨擊,追求藝術性和文化性當然無可厚非,沒人覺得導演不應該這麼做,但問題是你的藝術電影真的拍的好嗎?眾多藝術導演只會給自己找藉口,不去考慮怎麼把自己要表達的內涵和思想透過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簡單通俗的講述出來,反而指責觀眾審美太差,院線和投資人沒有社會責任感,這是何等的可笑。

一直在強調電影不應該只追求商業,而應該追求藝術,可從世界範圍看,商業和藝術衝突嗎?很多好的電影都是文藝商業並重,諸多公認的文藝片佳作也有著優美動人的畫面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其精彩程度並不遜於某些商業大片。由此可見,為什麼會出現國內文藝片無人問津的狀況,說到底,終究是導演的能力達不到而已。如果你拍的很好,院線不可能不排片,觀眾也不可能不看。而這樣的影片也必然會收穫極高的票房,有太多的觀眾一直在渴望這樣的電影出現,奈何你自己做不到。

至於影片不考慮票房的觀點更是荒唐,影片的投資動輒成百上千萬,而除了林雨泉和喬治.盧卡斯等少數導演是自己投資外,都需要拉投資人,這時候身為導演的你說什麼票房不重要,要追求藝術,無疑是很可笑的做法,也是沒有道德的,導演拍攝一部電影,首先你得對得起投資人為這部電影付出的投資。一個導演完全拋棄商業去追求藝術,那既是對投資方,也是對編劇、對演員以及整個製作團隊的不負責任。

“還真是熱鬧啊!”這是林雨泉看到相關報道和罵戰的第一感受,對此,他並沒有怎麼在意,他的說辭沒有任何問題,罵戰再厲害,其實對他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有關文藝片的罵戰很快便會平息。

看過報道,讓林雨泉感觸最深的不是別的,正是文藝導演們對他專訪的回應,從回應中不難看出他們重藝術,輕商業的觀念,有了這樣的觀念,哪怕政府未來出臺政策,大力扶持文藝片,建設藝術院線,只要文藝導演們拍攝的還是晦澀難懂,脫離觀眾,冠之以藝術的影片,那麼便不會根本性的改變文藝片被普通觀眾拒之門外的局面。

而扶持文藝片的政策其後也必然面臨鋪天蓋地的抨擊,這不難理解,扶持文藝片的資金從哪兒來,林雨泉相信肯定是出自電影票房5%的電影專項發展基金,電影專項發展基金主要來源於商業片,用商業片貢獻的資金用於扶持文藝片,僅此一項,就會遭受眾多電影公司和商業導演的不滿;其次,從根本上來說,這筆電影專項發展基金來自於觀眾貢獻,如果扶持拍攝的文藝片全都曲高和寡,雲裡霧裡的,觀眾又怎麼可能感到滿意,不滿為什麼不用這筆資金拍攝精良製作的好看電影。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既然是接受政府的資金補貼,那麼受扶持的影片勢必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按照規定進行拍攝,那樣的話,眼下文藝導演們堅持的藝術性還存在嗎?

在林雨泉看來,文藝片們要擺脫夾縫中的尷尬境地,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向左走,結合商業屬性,做文藝與商業結合的電影,或者向右走,追求純粹的藝術,摒棄傳統,忍受孤獨,自由的做電影。

前者能被投資人和觀眾接受,也能在日後享受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但需要紮紮實實把品質做好,接受市場檢驗。至於後者,要麼像現在這樣走影展,賣海外版權,要麼依賴網路付費觀看和DVD發行。

又想追求純粹藝術,又想獲得大眾認可,得到高額票房,這世界上哪裡有如此兩全其美的事情。

無論是站在導演,投資人,還是普通觀眾的立場,林雨泉傾向前者,電影是一種昂貴的藝術表達方式,投資再怎麼低也在百萬這個量級,不可能像文學家、畫家那樣毫無顧慮的只關注自我的藝術性追求,而完全無視市場的需求,如此高投入下,良性的發展只能是藝術和商業並重。

對於真正的藝術家,林雨泉其實非常欽佩,但令他深感厭惡的是近年許多文藝導演完全是打著藝術的幌子,靠海外版權收回成本並且盈利更是笑話,在如今這個華語電影很難海外賣出版權的時代,竟然會出現反映中國貧窮落後無知一面的電影在海外銷售火爆的現象,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怎樣的外國觀眾才會樂於觀看這樣的電影,由此折射出的東西很令人反思。

雖然對於抨擊聲,他不回應也沒關係,但略作考慮後,林雨泉還是決定透過回應表明自己的態度。

“我本人並不排斥文藝片,在去年曙光電影推出了《夢想照進現實》,在今年,我們正在拍攝《海洋天堂》,而在以後,曙光電影也肯定會推出更多的文藝片。對於文藝片的製作,我的理念是商業文藝並重,讓觀眾在覺得好看的同時,情感與之共鳴。如果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文藝片,曙光電影在未來自會在排片方面大力支持。我很贊同電影需要承載藝術和文化,但這不意味著影片必須以脫離觀眾為代價,須知,從電影誕生以來,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服務於觀眾。”

林雨泉的回應自然贏得眾多影迷粉絲和網路使用者的力挺,而在熱熱鬧鬧中,過去一週的票房也紛紛新鮮出爐。

受市場影響,《怦然心動》票房最高的國家地區當然還是北美,在008年10月17日-10月19日的週末票房排行榜上,《怦然心動》輕鬆擊敗《獵魔俠》、《拜金狗》、《蜜蜂的秘密生活》、《小布什傳》、《鷹眼》、《謊言之軀》等電影,毫無懸念的登上票房冠軍的寶座,以單館平均1756美元,在46家影院中勁收6017萬美元,相對其500萬美元的成本,完全是聽取蛙聲一片般的不可思議。

國內方面,《無人區》自然沒能保住冠軍寶座,在週五首日半天收下65萬後,《怦然心動》毫無意外的在週六週日迎來票房爆發,分別斬獲41萬、4076萬,最終單週斬獲1.05億票房,雖然遠不及《蠻荒記:猿族崛起》當初的1.54億,也不及《無人區》的1.16億,但考慮到《怦然心動》只放映三天,這一成績其實比之上映六天的《無人區》更出色。

雖然失去票房冠軍寶座,不過《無人區》的成績絕對值得欣喜,單週再收4695萬票房的它,累計票房已經達到.41億,按照現在的形勢來看,完全有機會衝擊億的關卡。

此外,香港、寶島、英國、德國、法國、韓國、日本......《怦然心動》幾乎在所有的國家地區都問鼎了周票房冠軍的寶座。

最終,除北美外,《怦然心動》在其它國家地區總共斬獲1.4億美元的票房,儘管遠不如當初《蠻荒記:猿族崛起》的.5億美元,也不如《颶風營救》的1.57億美元,但也創下林雨泉個人第三高的成績,而且對於一部成本僅500萬美元的電影來說,還能要求更高嗎?

如此一來,《怦然心動》單週斬獲.17億美元,毫無疑問的創下一系列小清新愛情電影的票房記錄。

如此票房出爐後,在收穫一片歡呼叫好聲的同時,自然也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而票房專家,權威電影人士們在重新估算《怦然心動》的票房後,更是發現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