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再歸舊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漢軍散佈的言論是當今天子的言論,錯對並不是普通士兵能評判的。但關內的士兵確實有許多人對劉琦有感情,甚至很多人都對幷州將士心存感激。救命之恩實打實地擺在那兒呢。

最關鍵,當兵吃餉,為主征戰吧,他們其實也沒有什麼選擇權。吃誰的便為誰賣命唄!但勸降書中提到的谷城、河南二城被破卻是關鍵中的關鍵。都沒得吃了,誰還賣命呀?

谷城離魏關不過十餘里,是事實還是謠言很快便會被證實。

雖然李緒下令“散佈謠言者,立斬!”並且殺了不少兵士,卻依然無法阻止主降的情緒在魏關內漫延。

有些事,處理不當,越想制止便越會惡化。

就象魏關此時的情況一樣,一開始只是三倆士兵之間的嘀咕,被李緒殺了幾個人後便成了“莫須有”了。越怕越是會發生!表面上談論的人是少了,但對劉琦的信任,對曹魏的反感情緒卻越來越濃了。現在已經是整個行營整個行營的密謀造反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僅僅是士兵,還有許多河南本土的將校。

甚至還有幾個軍事主官。

董衡董超兩兄弟就是主降一派,他二人本是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後人。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雖然董仲舒的後人沒有什麼出色之輩,但憑藉董仲舒留下的功績,河北董家一直活躍在長安至雒陽一帶的政治權利中心周圍。也就是說董家世代遵循祖先的教誨,重儒道,忠君愛國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以前曹操統治河南尹,但一直以獻帝之名,高舉漢旗。

可現在不一樣,曹操稱王,公然違背了高祖定下的規矩,這在天下儒生的心中就成了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了。所以劉琦的討曹檄文公告天下後,雖然很多人還是不願意相信曹操謀害了漢帝,但總是給天下士子心中留下了一個結。

在很多人心中,皇室之後的劉琦稱王稱帝都比曹操稱公能接受。人劉家人再怎麼鬧這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自己還是大漢的百姓。你讓人去了漢名稱魏人,這不是等於亡國之奴嘛?

當許都替代了雒陽,當河南尹變成了河南郡,這裡有許多人其實心裡就不再向著曹操了。他們所期望的依然是那個大漢帝國。縱然它曾經很頹敗。

但是董衡、董超雖然在李通手下為將,卻並無多大實權。

就算是想反曹也沒那能力和實力。

有賊心沒賊膽。

凡事都需要一個契機。有劉琦的勸降手為機,二人私下一合計,便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於是打定了主意,拉攏成何,曉知以理,威逼利誘,達成統一陣線。

說起來好象過了很久,其實也不過是劉琦下令把許多份招降書一同發射到關內後的第三天罷了。

李緒仗著自己是太守李通的兄長,魏關守軍的統帥,眼見軍中流言四起、軍心不穩。在帥帳中大發雷霆,將手下的將領罵得體無完膚。

董衡眼神示意董超、成何,在帳中奮起,當場誅殺了李緒。拎起李緒的人頭登高一呼,便策反了關內三萬守軍。

三人連夜開啟關門迎劉琦大軍入關,踏馬中原。

劉琦當夜派文聘、典韋入關收編了降軍。

董氏兄弟及成何三人獻關有功,當即冊封官職。董衡領兵三千駐守魏關,董超、成何隨軍聽用

匯合谷城張燕後,東征大軍已達十三萬之眾。

十三萬大軍兵圍雒陽時,河南太守李通還沒反應過來。派出三萬人守魏關幾乎已是河南郡的全部兵力了,雒陽城內守軍不足五千。四處派出的徵兵隊伍還沒回來。

其實也沒多少好徵了,從董卓入京起,河南地區一直飽受戰火。董卓遷都長安挾裹了大量雒陽周邊百姓,還有跟隨獻帝南遷許都的士族大家,四處避亂遷徙的窮苦大眾,洛陽地區的人口已經大幅縮減。三萬五千大軍,幾乎已經是河南尹能徵兵的極限了。

五千人守偌大的雒陽城,敵人多過自己四十餘倍,怎麼打?

可就算沒得打,太守李通也下了死命令要死守雒陽,哪怕再給雒陽城放一把大火,將這飽經滄桑的雒陽舊都再次淪為廢墟,也不能便宜了劉琦。

倒不是李通有多忠心,要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而是這裡他已苦心經營了多年,自己的家族正在新的雒陽城裡崛起。這裡有許多許多他放不下的東西。

更何況被董氏兄弟謀害的李緒,是他一母同胞的親兄長,而且他們兄弟感情及好。殺兄之仇,不共戴天!

不過,李通太高估了自己在雒陽城中的影響力。

作為影衛滲透進中原的第一站,雒陽城的內部,各個行業裡早就被影衛的人滲透了。可以說新建後的雒陽城裡的大家大戶,至少有一半以上跟影衛和後來的密衛有關。

甚至,城樓上守城的將士中,有許多初級指戰員都是劉琦的人。

根本沒費多少工夫,劉漢大軍便開進了雒陽城。

李通被城內城外的大軍圍在了雒陽西門上,連城樓都下不得。更別說放火、逃命了。

背叛、絕望、受辱……

各種情緒湧上了李通的心頭。

實在想不通,下令身邊的將士放下武器投降,自己卻提劍自刎於雒陽城樓之上。

劉琦下令厚葬李通。

八年後,劉琦再一次踏上了這片故土。

這個曾經有他父親,有他的家的地方。

早已是面目全非!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