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阿思本艦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曾紀澤想找人買下阿思本艦隊,一共有七艘戰艦,都是蒸汽動力的鐵皮軍艦,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算是先進的戰艦了,因為這些戰艦的火炮相對比較厲害。

作為一名海軍艦長,曾紀澤對中國海權的歷史很瞭解:康乾盛世之後,因為臺灣也收復了,承平日久,清朝的海防逐漸被滿清統治者遺忘。到了十九世紀,滿清的海防千瘡百孔,水師官兵腐化,紀律鬆懈,武備廢弛;水師戰船規模小,火炮少,且年久失修,幾乎無戰鬥力可言;各地炮臺也是陳舊廢棄,形同虛設;炮彈質量更是差不可言,威力如同隔靴搔癢。

早在1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借訪華使團之名,對中國近海航道進行偵察測量。英國人看到清朝裝備最好的廣東水師,戰艦仍都是舊式木帆船,最大的全長0多米,載炮0門,全是舊式土炮。當時英軍艦船最大者長.5丈,寬6丈,分三層,安炮7門,每船可載7000餘人;小船都長7丈,安炮0門。英軍大炮的射擊距離可達10裡以外,且可連續施放,準確率高。中英海上力量的差別可為天壤之別。

他們回國後宣稱:“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隻組成的整個中國艦隊,都抵禦不了一艘英國戰艦”,這個考察團的負責人麥爾公爵在185年致英國外交大臣卡爾的信中表示,只需一艘主力艦、二艘大巡洋艦、六艘三等軍艦、三十四艘武裝輪船和六百名陸戰官兵,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沿海中國海軍的全部威信一掃而光,並把數千只土著商船置於我們的掌握之下”。

英國隨即毫不猶豫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清軍的水師果然都不堪一擊,一潰千里,中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當時一些開明的大清官員,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海防廢弛將帶來的惡果,紛紛進諫呼籲加強海防建設。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林則徐提出了“建立船炮水軍、固守海疆”的設想,堪稱近代中國向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則大膽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成為近代傑出的海防思想啟蒙家。

189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後剛抵到廣州時,便見識了西洋的堅船利炮。他從美國人手中購買了一艘排水量100噸的“甘米力治”號商船。並將其改為裝有4門炮的兵船。而且林則徐還並仿造了一批西洋火炮。在發配新疆的途中,林則徐進一步強調:“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

在簽訂《南京條約》前夕,道光皇帝也認為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雙方海軍裝備相差懸殊,造成“其來不可拒,其去不可追”的被動挨打局面,他詔令沿海各省趕造或購買大號戰船,並要多安重火炮。

可惜清朝還沒來得及加強海防,太平天國起義和歷時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繼開始,英法侵略者憑藉海軍艦隊的巨大優勢,橫行於中國的萬里海疆,突破中國的海上藩籬,直導京城。結果皇帝被迫撤離,京城被攻佔,圓明園橫遭洗劫。

中國有志之士莫不義憤填膺,亟思籌海之策,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落後。曾紀澤也跟父親曾國藩談過海防的事,曾國藩提倡“師夷智以造炮製船”,讓中國人自己造蒸汽兵輪。但是這想法不太現實。中國人自己造兵輪,費錢不說,速度太慢,質量也不佳。比如安慶軍械所設計建造的中國第一艘蒸汽機兵輪船“黃鵠“號,造價白銀八千兩,長只有17米,航速只有6節。排水量只有幾十噸。

曾紀澤認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主張購買西方先進武器來武裝自己的軍隊。雖然這樣的想法不是長遠之計,但在清朝末期的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這樣的辦法是最快最有效的,購艦比自主研發軍艦要快,要好。所以曾紀澤想把阿思本艦隊的戰艦買下來,武裝淮揚水師。

阿思本艦隊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產物,當時英法和滿清朝廷簽訂新條約後,開始傾向加強與滿清皇室合作,

在1861年7月7日,,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向負責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訢建議:“你們可以購買英國軍艦,克復沿海失守各處,直接從水路攻破南京。”

赫德為恭親王擬定了一份誘人的時間表:如果1861年年底派人訂購船隻,次年9月,船隻就可全部到華,再經過一段時間訓練,186年4月即可投入長江作戰,6日之內可抵太平天國首都南京,一天即可攻破南京城。

恭親王在奏摺中這樣寫道這樣的話“兵貴神速、不容遲緩”;當天,咸豐皇帝即頒諭:“如能購買外洋跑船,剿賊必能得利”,同意“速購”。

同時,咸豐皇帝害下聖諭命江蘇巡撫薛煥、兩廣總督勞崇光、福州將軍文清迅速籌款購船。但可以不久,軍艦還沒買,咸豐皇帝便病逝熱河,隨即發生“祺祥政變”,購艦一事暫時擱淺。

186年,李秀成兵圍上海,恭親王認為,上海一旦丟失,那麼太平天國勢力就有可能藉助上海的優勢地位,向西方各國購買大量的洋槍洋炮洋船,所以清廷需要儘快購買一批軍艦來對付太平天國。

他馬上派兩廣總督勞崇光才和正在廣州的赫德進行協商,商定的結果為:由赫德代為向英國購買中號兵船艘,小號兵船4艘以及船上所需火炮彈藥。月14日赫德寫信給已回英國的李泰國,委託時在英國之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在英國購買及招募海軍。募集外國水手軍官,所需費用在各地海關稅款中撥用。兩廣總督勞崇光與赫德談判的結果是以白銀六十五萬兩購買七艦,外加全部人員。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7月8日,英國外交部正式致函海軍部,要求允許阿思本“擔任中國政府軍事職務”,並發給許可狀。第二天,海軍部就通知阿思本:“茲奉海軍部各位大臣的命令通知你,他們樂意對你發給許可狀,讓你暫時擔任中國政府的軍事職務。”同時被批准的還有皇家海軍的幾名少校軍官。李泰國自作主張地把阿思本的年俸定為000英鎊,少校軍官的年俸為700英鎊。

8月0日,英國政府頒佈發一項不經過會議同意就能生效的特別法令,授權李泰國和阿思本為中國政府組建陸海軍部隊,並允許招募和僱傭大英帝國的臣民。9月,雖然清政府購買船炮的正式“委託書”尚未到達倫敦,但是李泰國卻已從皇家海軍買下了8艘退役艦隻,又自作主張地為中國的海軍設計好了軍旗,招募皇家海軍官兵600餘人,組成了艦隊。

為避免引致英國國內民眾的壓力,李泰國向外稱艦隊是為清政府緝捕海盜,稱之為英中聯合艦隊。英國海軍部立即向皇家海軍軍官發出訓令,要求尊重李泰國為中國選定的海軍旗幟。英國政府為表彰李泰國組建“英中聯合海軍艦隊”的功績,特授予他大英帝國三等男爵勳章。

李泰國和阿思本兩人還參照英國海軍章程,制定了《英中聯合艦隊章程》:凡捕獲船隻、財貨,三分之一歸清政府,其餘歸艦船人員分配。李泰國強調:“我對中國人的態度是這樣的:如果我幫助你們徵稅,只要外國人的質疑是對的,你們必須去做。如果你們不做的話,我就停止幫助你們……中國政府太腐朽了,不能依靠。我正努力要建造的結構的基礎,得人工來創造。我的地位是作為一個外國人受中國政府僱傭來替他們執行某些工作,而不是受他們的差遣。我根本不需要說,一個高貴的人受亞洲野蠻人差遣的想法是非常荒謬的。我不是中國官員,而是一個沒有頭銜但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的外國顧問。因為我受到信任,受到尊重。”

按照恭親王的想法,中國是採購整支艦隊,並要求同時引進人才,在英國招募艦隊的全套人馬,這張訂單的總預算高達白銀80萬兩。

為拿到這張訂單,英國駐華外交機構殫精竭慮,畢竟還有俄國、法國等虎視眈眈地盯著這樁大買賣。這單買賣作為大清帝國的首張海軍訂單,誰能喝到這碗“頭湯”,誰就能在中國的海防中有更大的影響力,從而將自己的勢力更深地擴張到亞洲。

英國好不容易搶到了訂單後,卻面臨一個自己設立的障礙:1854年,英國透過了一個“中立法案”,宣佈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中立。而清政府這次痛下血本採購艦隊,為的就是立即開赴前線對付太平軍。一邊是生意加“國家利益”,一邊是道義加法律義務,而且,號稱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國玕王洪仁軒也在西方報紙上呼籲“洋兄弟”們不要做親痛仇快的事情。

但是此時,太平天國本身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英國駐華代表巴夏禮訪問天京之後,對太平天國表示了極端失望,他認為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來,他們本可以將南京建設成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十年中,太平天國卻證明了自己充滿著邪惡,到處進行摧毀和破壞,南京與其說是一個政府的首都,不如說是一群強盜的巢穴。他發電報回倫敦,認為向中國輸出這樣一支艦隊,證明了英國在推廣世界文明方面的自信,是在推廣英國人的聰明才智和高尚道德,因為它是在幫助平息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一場大內亂。

這使得他的朋友,當時的英國首相、著名的鷹派人物巴麥尊勳爵也一反常態提出了中英友好,英國應該“扶清”。他在議會發表演說:“隨著英中之間貿易的不斷發展,英國應當幫助中國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大清正在努力將自己融入到國際體系中,如果這時英國還不支援中國的變革,那無異於短視。阿思本艦隊的使命之一就是為中英貿易的暢通掃清通道。英國應該全面幫助中國整頓財經體系、建立強大的陸海軍,以抵禦俄、法等國可能的侵略,他坦陳,維持中國穩定、推進中英貿易符合英國最大的利益,英國應當加強對華忠誠的、坦率的、友好的政策……”

十九世紀的國際政治,是非和道義都是以銀子的成色作為標準的,英國首相巴麥尊的演說,在英國上下議員們的歡呼聲中結束。英國海軍、外交界和工商界人士也在議會中積極行動,要求廢止中立法案,准許英國海軍官兵為大清帝國“打工”,輸出技術和人才。在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雙重拉動下,英國“親華勢力”迅速佔據了上風,議會批准了阿思本艦隊的採購和招募方案。

阿思本艦隊最終在186年正式成立,軍艦七艘,另配備供應船兩艘。整個艦隊共裝備火炮40餘門,兵員400餘人。李泰國購買各艦時已按其意願命名,後來按要求全被改名:最好的旗艦鎮吳號(原名江蘇),中級兵輪,排水量169噸,木殼船殼明輪炮艦,68磅炮二門,四門18磅炮,航速9節,117馬力,編制18人;還有金臺號(原名北京):中級兵輪,排水量670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110磅炮一門,68磅炮一門,0磅炮兩門,150馬力;一統號(原名中國):中級兵輪,排水量669噸,木殼船身,原英國炮艦,40磅炮一門,磅炮六門,0磅炮四門,00馬力,另外還有廣壽號(原名廈門)、百粵號(原名廣東)、三衛號(原名天津)等小級兵輪。

186年4月4日,阿思本艦隊起航駛向中國上海。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這支中國英裔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帝國的權威,南京是一個“強盜”的大本營。因此,阿思本上校收復南京,對起義軍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誠實的商人是很有利的。第二個任務,是重新打通大運河的航道並勘探內河,在主要通道上建立電報網,教中國人使用蒸汽和電。第三個任務,是鎮壓流竄在通商口岸的“強盜”。

這支艦隊一到上海,就引起了軒然大波,曾紀澤、曾國藩、恭親王和慈禧都對之虎視眈眈。(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