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8章 厲兵秣馬,待來年掃平遼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嗒嗒嗒...

清脆的馬蹄聲在順天府的官道上響起。

騎手一路進了順天府,將東瀛的軍報送抵兵部,同時還有另一份摺子則是送抵吏部。

“元輔,東瀛來的摺子和軍報。”

張好古抬起頭來就看到黃宗羲手裡的兩份摺子。

笑著接過兩份摺子,張好古問道:“張相、盧相他們知道了麼?”

黃宗羲說道:“張相、盧相、黃相、喬相隨後就來。”

點了點頭,張好古按下了摺子:“那就不急,等他們到了一起看吧。”

沒一會兒功夫,張瑞圖、盧象升、黃立極和喬允升來到內閣。

“聽說東瀛那邊有訊息了。”

“前段時間有東瀛的商人來信,說是東瀛叛軍有些猖獗啊,眼下來看應當是解決了。”

“東瀛之事不是什麼大事。”

幾人聊著天與張好古打了招呼各自落座,侍者將熱茶奉上,文淵閣二層內就剩下張好古五位內閣閣老和幾位參議作為記錄。

張好古將兩份摺子看過轉遞給張瑞圖,四人輪流看過後,神情不一,顯然東瀛的實際情況和眾人預計的還是有些差異。

“本以為東瀛那小國寡民,有十幾萬兵馬就算是頂天了。沒成想他們那些地方諸侯還能聚集起五十多萬大軍來,實在是不容小覷啊。”黃立極感慨著,同時心裡也有些後怕,錢謙益是真敢賭啊,他就不怕玩崩了,讓東瀛亂的不可收拾嗎?

喬允升沉吟片刻說道:“錢相之策,還是有些冒險了。本以為朝廷在東瀛留的人手夠用,可一次叛亂,那十六藩諸侯就能拉出二十萬人來,這東瀛隱藏的未免有些太深了。”

張好古看著若有所思的盧象升,笑問道:“盧相,你如何看東瀛之事?”

盧象升緩緩開口:“東瀛的血,已經流的差不多了。而且我中原文明影響東瀛非幾代之功,自漢唐以來,東瀛一直受我中原文化之薰陶,看似獨立,實際上也在我中原的影響之下,因此東瀛處處可見唐風漢字。”

“加上我大明王師以雷霆之勢擊潰幕府強軍,已經對東瀛諸藩形成震懾,錢相的法子,倒不是特別冒險。但話又說回來,我們的確有些自傲了,太小覷了這些國家的潛能。”

張好古點了點頭:“盧相這話,我是認得。打安南之時,安南各地兵馬就不下三十萬,加上崇山峻嶺,密林毒瘴,著實是天塹相隔難以進軍。”

“若沒有神兵營從天而降直接燒了安南王城,那一戰結束的沒那麼容易。說到底,還是藉著世人沒想過從天而落的攻擊,取巧罷了。”

“眼下看來,東瀛之戰,錢相合縱連橫,把四十三家強藩和那些幕府的親藩、譜代聯合到一起,弄出了幕府議會和內會來,籠絡東瀛大小藩代諸侯,分給他們權利,削弱幕府的影響,還把將軍位置搬出來讓他們去爭,把這些人聯合到了朝廷這邊,顯然是用了心思的。就是沒預料到這一戰打的這麼大。”

張瑞圖笑眯眯的說道:“說起來,這也是好事,一站下來東瀛死了三十多萬精銳,餘下的可戰之兵又收歸幕府,由朝廷掌控著,不出兩三年,這些可戰之兵就只知道朝廷的命令了。”

“而且由東瀛本地的諸侯掌握權利,操縱東瀛,對朝廷來說也是好事。隱居幕後省的有人說我大明恃強凌弱。如今東瀛幕府虛弱,各藩諸侯都在爭奪幕府將軍位置,他們明爭暗鬥都少不了依靠朝廷最後承認,東瀛翻不了天了。”

盧象升說道:“這話不錯。東瀛眼下幕府也好,那些藩代諸侯也好,都實力大損,哪怕為了自己他們都要維持東瀛現有的秩序,這對朝廷來說是好事。這些藩代諸侯本來就互有爭鬥仇恨不小,哪怕都在幕府裡,也湊不到一塊去。”

張好古抿了口茶,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蓋章吧。”

“至於錢相所言要留在東瀛一段時間穩定東瀛局勢,這點也是應當的。”

“趙將軍所言之事,諸位又怎麼看?”

盧象升說道:“東瀛那十幾萬聯軍的確不能放回去,這些人經歷了大戰,經驗豐富,留在幕府是最好的選擇。至於武器裝備,還是給他們幕府的對應裝備。”

“東瀛地勢環境這一方面趙將軍也提了,我中原的重鎧也好,戰馬也好,都不適應東瀛那多山多丘陵的地形,東瀛的甲具輕便,武器也適應東瀛作戰。”

張瑞圖說道:“不錯,日後這些人的供給由幕府來承擔足夠了。那十六家叛軍的地盤,幕府起碼能留下三成,加上原有的四府之地和貿易通商,如果不是按照我大明新軍的標準,養活二十多萬大軍都不成問題了。”

提到這,盧象升又是忍不住嘆了口氣:“去歲正旦國宴,還有今年開春時,陛下多次提及要效彷成祖之功,征伐韃虜。我大明下一個目標本應該是遼東的女真。”

“實際上這兩年,朝廷最多的準備也是在為對遼東出手而囤積物資。”

“可惜去歲一場海戰加平定南洋,今年年初又是與東瀛開戰,從戰前準備到開戰再到結束,前前後後幾個月,朝廷花費的錢糧物資,火藥槍彈不計其數。”

張瑞圖笑著說道:“盧相啊,話也不能這麼說。這兩場打下來,對朝廷來說是利大於弊。”

“如今南洋平定,海商無憂,南洋諸國皆朝貢我大明,互相通商貿易之下,朝廷稅收增了不下兩成,還有南洋諸多特產,這都是豐富了我大明的儲備啊。”

“今歲和東瀛一戰,東瀛又會成為我大明新的市場,加上東瀛的礦山,朝廷是穩賺不虧的。”

眾人點點頭,可不是嗎,要是打仗虧本,誰還願意打啊?

大明之前打仗,朝廷很多時候都是出錢打仗,但利益極少乃至是虧本,純粹是為了鞏固國防和穩定邊境等等。

但天啟朝的打仗卻不是如此,張好古換了一個角度讓眾人重新看待戰事,戰爭打贏了,朝廷有利潤,國家有好處,百姓有福利,大家夥也都能賺一筆,這也是為何天啟朝聞戰而喜,無論是將士還是百姓,商人還是官員都願意參加戰事的原因,打贏了就是穩賺不賠,大家都有好處。

至於輸?

開玩笑,我大明會輸?!

張好古笑著放下茶盞:“陛下的確是想要解決遼東之事。但遼東也不僅僅有女真,還有遼東那些軍鎮,如今也是朝廷的心頭之患,想解決遼東女真,就必須要解決遼東那些聽詔不聽宣的軍鎮。”

盧象升一聽到遼東軍鎮,整個人也是皺起了眉:“哼!那些軍鎮,一個個擁兵自重,在那當土皇帝,可是威風得很!從一開始每年兩百三十萬兩銀子,一百三十萬石糧食到現在每年近兩百五十萬兩銀子和一百五十萬石糧食,仗沒打幾場,東西可是吞了不少!”

提起遼東那些軍鎮,在座的諸人都是忍不住眉頭一皺。

遼東那些軍鎮,在嘉靖朝時,就有些不對勁,萬曆朝時已經是有聽詔不聽宣的意思,甚至遼東女真能成禍患少不了軍鎮故意放縱以養寇自重。

因此別看那些軍鎮的大老老老實實在京師待著,但子孫都在軍鎮,就是調不動,已經是尾大不掉了。

因為遼東女真為患,朝廷還得用著這些軍鎮,一直是好生安撫著,但對這些軍鎮的行徑朝廷也不是一無所知,因此錢糧給歸給,但不是遼東要多少就給多少。

畢竟遼東那些軍鎮說能打吧,在除新軍之外的明軍正規軍編制裡的確是能打的。

遼東薊州軍鎮,甘陝軍鎮,這都是明軍中最能打的,至於衛所早就廢了,京師三大營更是缺糧少餉軍械老舊,朝廷也知道這點,不然也不可能一直容忍遼東軍鎮做大。

可天啟朝不一樣啊,張好古開辦大同書院,編練新軍,自己培養人才訓練軍隊,新軍已經取締了衛所和明軍舊有編制,如今三大營的稱呼都已經有段時日沒聽人提到了。

而五軍都督府更是自正統之後就已經廢了,武將任職、兵馬調動,軍隊操練全都和五軍都督府毫無關系,由內閣全權決斷,也就是由張好古做主,盧象升為輔來調動兵馬。

全國精銳轄於內閣之手,幾十萬精銳枕戈待旦,新黨看舊黨多不順眼,遼東軍鎮那些人也知道,而且朝廷上下,皇帝和內閣誰看他們都是越看越不順眼,無時無刻不想找個機會把他們給換了;最主要的是他們自己也清楚自己多麼不靠譜不著調。

縱容女真做大挾寇自重是一,聽詔不聽宣無視朝廷政令是其二,加上歷年問朝廷要錢要糧就是坐地不動彈,朝廷對遼東軍鎮的容忍已經到了極限,不然朱由校也不會三番五次提到要學成祖親自討伐韃虜。

為的還不是御駕親征順手把遼東的軍陣給平了?

這遼東軍鎮已經不是朝廷的助力而是掣肘,是日日夜夜選在京師順天府頭頂上的一把尖刀,薊遼軍鎮按數目是有著二十一萬,其中薊鎮十二萬,遼鎮九萬。

但這是兵部給的資料,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是吃空餉的,有多少實員,以及這段時間薊遼軍鎮為了自保到底又招募了多少人,誰算得清呢?

反正朝廷每年就是按照薊遼軍鎮在兵部的資料發放糧餉,多一分銀子,多一斗糧食都不可能。

而朝廷對薊遼軍鎮最深惡痛絕的,還是薊遼軍鎮竟然以“軍士多在邊疆為聖上效力,非金銀無以明賞”為理由公然不要寶鈔!

薊遼軍鎮不要朝廷的寶鈔,還不接受朝廷給薊遼軍鎮的軍士開通大明銀行的賬戶,只要銀子!

也不知道是怕朝廷查清他們的兵丁數量還是怕朝廷藉此直接給薊遼軍鎮的軍士發放軍餉他們不好繼續掌控這些兵馬,但不管怎麼說,薊遼軍鎮的做法已經和公然對抗朝廷沒什麼兩樣了。

相比起來,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榆林鎮這四鎮都在朝廷掌控之中,其中大同鎮和山西鎮有熊廷弼看護著,其他兩鎮也都由朝廷大將看守。

而甘陝的甘肅鎮、寧夏鎮、固原鎮更別提了,這三鎮總督可是史可法,正兒八經的新黨中流砥柱,三鎮都已經編練出來四鎮新軍了。

與這些相比,風吹不進雨潑不進的薊遼軍鎮簡直就是朝廷的一根刺。

見大家夥沉默,張好古笑著說道:“薊遼軍鎮的事,總是能解決掉。說起來,今年本來應該是厲兵秣馬的一年,朝廷也一直在準備與遼東作戰的物資。可沒成想突然與東瀛開戰,雖然兵力不多,到也牽扯了朝廷不少精力,花費了一些錢糧。”

“如今戰事總算是有了個結果,對朝廷來說,是一件好事,起碼東瀛穩定了,朝廷也能騰出精力來專注於遼東了。”

是啊,如今放眼大明四周,北邊隨著察哈爾一戰,漠南蒙古全面臣服成為大明一員,漠北蒙古也已經稱臣;西南自從安南被大明滅國化為交祉,東籲、大城、南掌等國也是紛紛遣使朝貢宣告自己是忠實的大明藩屬;南洋方面與尼德蘭人海上一戰,奠定了大明海上霸主的地位,南洋那些小國一個個巴不得報上大明的大腿;如今東瀛也平定,倭亂不會再出現影響大明東南...

那麼放眼世界,只剩下遼東,剩下這個背主噬主的老奴了。

自那老奴起兵以來,遼東就成了大明的一根刺,成了大明臉上的一塊疤,本不過大明遼東軍鎮的門前走狗,如今也猖狂反明,甚至僭越稱帝。

乾坤日月之下,山河所至之處,大明不允許有第二個皇帝存在挑釁大明的威嚴。

盧象升說道:“我會加緊籌備物資,今年年末之前把應當儲備的錢糧準備妥當。”

張好古點點頭:“新軍那邊需要的軍械彈藥,全數撥放,把這段時間的消耗補上,然後加強對遼南、山東、河南各鎮的補給,提前做好準備吧。”

眾人又是一番商議後,張好古帶著摺子前往武英殿。

“皇爺,張師傅來了。”魏忠賢說道。

朱由校正在看著一卷皇家科學院最新刊印的報紙,如今皇家科學院和大明工科院的報紙都是大明的學士,高階科學人才有了思路和發現才能刊登,一般人可刊登不上。

而這上面刊登的內容又對大明的工業發展,工商業未來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不僅大明各地的學子們關注著,商人們也關注著,往往一個新思路新技術的出現,就會讓大明工業化的道路更快一分。

朱由校看的是最新的一期,皇家科學院的一位學士對礦產方面的挖掘有了新的想法,這個想法一旦驗證可靠,那麼大明的礦業挖掘將會大大提速,這對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大明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朱由校看的正起勁,心裡也癢癢著打算親自按照這個學士的思路來打造一臺機械,但聽到張好古來了,朱由校還是放下報紙:“快請師父進來。”

“臣參見陛下。”

“師父快坐,聽下面人說,東瀛有訊息了?”朱由校問道。

張好古將摺子遞上:“陛下明鑑,東瀛已經安穩下來。”

朱由校看的非常仔細,將錢謙益和趙玉琪的摺子一字一句看過之後,才滿意的點了點頭:“好,好啊。”

“東瀛安穩了,朝廷就沒有外憂了。如今北邊的韃靼,西南的土司,南洋的西夷,加上東邊的東倭,都已經不足為慮,朝廷可以騰出手來了。”

朱由校的神情難掩激動,他如今終於等到四邊平定,朝廷可以全力以赴的解決遼東問題的時候了。

“今年朝廷能不能對遼東開戰?”朱由校問道。

張好古愣了下,苦笑道:“陛下,且不提今年已經過去一半,朝廷先前精力放在東瀛上,就算是能開戰,但一時半會兒,也打不起來的。各種物資儲備,軍械儲備,還需要時間。”

一場大戰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上面決定要打,然後開始調動軍隊,召集後勤,開始進行糧草運輸,軍械儲備,加上各種人員調動,前線和後方的指揮安置,這一系列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哪怕是如今的大明,想要發動一場戰事也需要提前數個月的準備,不然只靠各地的物資根本打不久。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張好古打安南要速戰速決的原因,各種後勤物資準備倉促,打的是倉促之戰只能是速戰速決以防後期物資不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如今朱由校要打的可不是一場普通的戰事,那是一場對遼東女真的滅國之戰,滅國之戰,準備的再怎麼充分也不足為過。

朱由校聽到張好古的解釋,幽幽的嘆了口氣:“師父啊,朕等了好些年,眼下朕不是不能繼續等,但等的心焦啊。”

張好古說道:“臣明白,但懇請陛下再忍耐一時,今年朝廷雖然消耗了不少錢糧軍械,但補充也很容易,今年年底就能把之前消耗的補充上,加上各個軍械廠不斷生產軍械火炮,來年就能籌備妥當。”

“這段時間各鎮新軍加緊操練,待到來年準備充分了,陛下聖旨一下,王師定可一戰掃平遼東。”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風少羽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