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決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日頭下。

一輛金州的新式四輪馬車,行駛在蓋州通往金州,修葺的煥然一新的直道上。

金江鎮這些年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民政上。

水利工程乃重中之重,是下了最大力氣的,用了不可計數的民力。

謝友成從後方趕了過來,還有軍司的官員。

眾人從營口返回。

他和唐清安共坐此四輪馬車,車廂裡只有兩個人,顯得寬敞無比,唐清安幾日來的辛勞,斜靠著車廂壁。

“將軍此行太魯莽了。”

從上到下都反對他先前的行為,唐清安欣然接受。

懶洋洋的躺在墊了褥子的廂椅中,透過車廂的窗戶,能看到直道兩旁黃燦燦的田地。

“真好啊。”

謝友成聽到將軍的感嘆,順著將軍的視線,同樣看到了道路兩旁的田畝。

情不自禁的露出微笑。

天下間。

再也沒有比這,一眼望不到頭,即將成熟的農田,能更讓人高興的事了。

農田的農夫,很多人都被徵召做過民夫,有的人認出了隊伍中的旗幟,其中有人在田埂上,向馬車磕頭。

將軍未下令,隊伍沒有因此而停留。

原來的四百餘名親衛,又從營口帶回了親衛營派出支援營口的小將們,近千人的隊伍,延伸了一長列。

蠻族大軍已經撤軍,他們就不用留在前線了。

這些面孔年輕的子弟們,騎在濟州島供應的戰馬上,每個人臉上都充滿了自信。

不同於國內世襲將領臉上的跋扈和市儈,他們身上充滿了朝氣。

唐清安二十五歲了。

對於一方勢力的領袖,他非常的年輕。

可是他內心卻充滿了滄桑。

當一個人活得夠久,就會對世間上大多數的事情,逐漸都會興趣,因為已經厭煩了。

例如小乾。

哪怕一隻蜻蜓在他面前飛過,都能讓幼童高興很久很久。

唐清安看到了圍著馬車的年輕小將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年輕的活力。

“真好啊。”

謝友成也看到了李如靖,在車廂外對著他做了個鬼臉。

“呵呵。”

謝友成被李如靖的舉動氣笑了。

“七年了,有如今的局面,真是令人感嘆。”

謝友成感受著四輪馬車,在直道上平緩的讓人感受不到晃動,被將軍的幾句感嘆,也勾起了情緒。

這些年來。

金江鎮的確不容易。

既要打仗,又要兼顧民生,更要周旋於朝廷,還要調動朝鮮,不光是將軍。

金江鎮的文武都充滿了自豪。

從鎮江修往到旅順的直道,又從鳳城,岫巖修通了山道,雖然繞了一大圈,可到底不像以前。

然後又是腳下這條最新的道路,從金州直到營口。

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城池。

論民政。

謝友成可以為金江鎮的官員自誇的說一句,天下無出其右。

金江鎮官員的功績,絲毫不弱於武將。

“明年我要和蠻族決戰!”

謝友成震驚的回過頭。

他知道將軍一直想要光復遼東,可是真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仍然感到不可思議。

在將軍未出海前,乃至頭幾年。

誰敢主動說出要和蠻族決戰的話?當時的遼東人心慌慌,皆感到窮途末路。

金江鎮有實力可以和蠻族決戰嗎?

謝友成壓下內心的激動,開始衡量己方的實力。

真到了決戰的那一天。

蠻族本身,加上歸順的蒙古,可以聚集二十萬大軍。

作為攻方,不同於蠻族以逸待勞,金江鎮可以抽出十萬精兵,只論兩軍數量。

金江鎮完全落於下方。

當然金江鎮也可以選擇抽丁,還能拉上朝鮮軍。

金江鎮軍力可以抵抗蠻族旗兵。

朝鮮軍弱於蒙古騎兵,也弱於蠻族八旗中的漢軍。

金江鎮的百姓都是農民,沒有長久的訓練,打不贏出生於老林之間,善射的蠻丁。

而且以他對將軍的瞭解,將軍不會把百姓派上戰場,用性命卻填。

“是否太早了?”

謝友成覺得可以繼續等幾年。

唐清安當然也想等。

可是他等不了。

如果形勢沒有超乎他的預料,大周朝廷將會越來越艱難,不要幾年,哪怕雙方還留有信任。

大周朝廷也將無力供應金江鎮的軍餉糧餉。

想要靠金江鎮三百萬百姓,供養十萬野戰軍,有些吃力。

哪怕加上每年金陵往旅順的商貿,還有濟州島的商貿等事項。

十萬野戰軍。

一年的兵餉是一百八十萬兩,糧餉是六十萬石,還不包括打仗時候的行糧等等。

另外還有民夫,戰馬的草料等等。

大周可以供應十萬,二十萬野戰軍,而金江鎮的話,是很難供應的。

歷史上的大帆船貿易,最高峰時期的年份,一年也才三百萬兩銀子的商貿,不是稅銀。

所以只能趁這兩年,大周還有口氣。

靠著雙方不多的信任,以攻滅蠻族的理由,能從大周擠出所需要的物資。

以及大周國內的援兵,破船還有三千釘,總還是有能打的軍隊。

例如浙江兵,例如川兵,例如山西毛葫蘆兵等等。

朝鮮的民生也越來越艱難,國力同樣在下滑。

繼續等下去。

金江鎮並得不到優勢。

“民亂。”

謝友成聽完將軍的擔憂,認為民亂會拖垮大明,他不知道該不該信,不過將軍如此認為。

那麼他就理解了,為何將軍生出了,明年就要和蠻族決戰的想法。

“蠻族的存在,有些拖累我了。”

唐清安說了一句謝友成沒弄明白的話,將軍也沒有向他詳細的解釋。

蠻族的存在,導致唐清安什麼事都無法做。

空有十萬大軍,只能耗在遼東。

不解決身側的蠻族,唐清安一兵都不敢派出海外。

謝友成是軍司的頭腦,所以他必須明白明年的計劃,以調整軍司的規劃。

朝鮮國。

陶傑和劉興祚,來自金州的快船,停留在了漢江上,兩人查閱了來人遞來的公函,皆一頭霧水。

兩人一文一武留守朝鮮,怎麼會臨時讓兩人都回國呢。

問了來人,那人也說不出所以然來,說是軍司的要求,讓兩人回去敘職。

這就越發搞不懂了。

軍司對於劉興祚的要求,還算說得過去,自己又不歸軍司管,如何讓自己回去敘職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陶傑比較謹慎,翻來覆去的詢問那人,那人最後推諉不過。

“聽說好像是將軍的要求,到底什麼情況我真不知道。”

見到那人這般為難,陶傑想了想,還是同意了和劉興祚歸國。

二人回到金州不久,即得到將軍派人來喚的召見。

不光是他們,連去各地巡視,為秋收做準備的馮勝之,顧應時等人都招了回來。

金江鎮節度府。

文官謝友成,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朱文,顧道初,賈鑑,陶鏴,陶傑。

武官劉承敏,武震孟,朱秀,彭大海,李伯升,陳凱武,劉興祚。

這般高規格,眾人明白肯定是有大事要商議。

“明年六月進攻蠻族。”

絕密的會議,門外駐守的親衛,都散開很遠。

雖然有所準備,可是聽到將軍所言,眾人內心都感受到了壓力。

他們倒不是懼怕蠻族,不過是認為,明年就要攻打蠻族,是否有些吃力。

謝友成作為軍司司馬,開始為眾人講解未來幾年可能的形勢。

最後告知眾人。

明年乃至後年,才是最有利的時間,不然越往後,金江鎮反而可能會力有未逮。

眾人對國內情況不熟,聽到謝友成的告知,大多人都感到不敢信。

大周如何會這般不堪,被民亂拖入沉淵。

“不管大周如何,但是以咱們目前的形勢,明年兩年,的確是最合適的時候。

因為大周會開始打壓我們,不如趁現在,如軍司所言,以平蠻的理由,讓大周暫時支援我們。”

顧應時想到的另外一方面,眾人覺得這個理由倒成立。

“朝鮮的三部義軍,還有駐鎮江的五千兵,有些戰鬥力,其餘的衛所軍不堪使用。

但是明年朝鮮還是要派出五萬軍,與金江軍合軍。

此事交給陶傑,劉興祚,去和朝鮮國主,以及兩班貴族協商,解決了蠻族。

不論是金江鎮還是朝鮮,都能緩口氣,恢復民生。”

聽到五萬這個數字,陶傑和劉興祚互相看了看,皆不敢應承。

朝鮮雖然有三百餘萬民,但是民生困頓,如何能抽出五萬兵呢,將軍的要求,太過讓人為難了。

“朝鮮必須出軍,此事絕對不能光金江鎮做出犧牲。”

將軍在這些事情上,向來斤斤計較,必定錙銖必較,十足的小家子氣。

習慣了上國做派的人,這些年來,也習慣了將軍如此。

“我會上疏朝廷,關於明年平蠻之事,不光請求調集物資,也請調國內精兵。

我想朝廷不會拒絕,反而樂於我金江鎮的實力,消耗在蠻族身上。”

這件事的確不怎麼難。

以將軍在國內的關係和跟腳,敲一下邊鼓,極大的可能辦成。

倒是朝鮮的事不好辦成。

“就怕朝廷方面訊息保不了密,將軍的奏疏剛到了朝廷,很快就被蠻族得知。”

有人擔憂道。

“這麼多軍力聚集,還有眾多的民夫糧草,就算朝廷能保密,蠻族也會提防的。”

“總之還是會有影響,蠻族少得知一天,我們就佔了一天的便宜。”

眾人圍繞明年攻打蠻族的計劃,開始商議了起來,你一言我一樣,甚至開始了爭論。

明明字面上的實力弱於蠻族,可卻沒見到誰的臉上有畏懼之色。

前番的擔憂,只能說明眾人做事慎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