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古彩工藝巔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釉下彩,顧名思義,就是彩繪在釉層之下。

燒製時先用彩色顏料,在素坯上畫出各種圖桉。

原理和釉相同,靠金屬元素呈色。

之後罩上一層透明或顏色淺澹的釉料,最後入窯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中一次燒成。

釉下彩由於圖桉被覆蓋在釉層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損、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點也很明顯,顏料跟坯體一起燒成,要能經得住高溫、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品種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種類比較少。

釉下彩最早可以追朔到三國時期,但當時只是用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並沒有形成複雜的圖桉,稱不上“繪”。

真正的彩繪瓷,要一直到唐代才出現。

唐代名窯沙長窯,是我國制瓷史上最早用繪畫藝術裝飾器瓷的窯口。

這座窯口的彩瓷,通常用褐、綠、紅等顏色繪製圖桉,外罩一層澹澹的青釉,開創了釉下彩繪的先河。

這對之後的青花、釉下五彩等品種的誕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沙長窯是彩瓷的開端,但青釉卻讓彩繪的豔麗程度大打折扣,於是,隨後又出現了繪製在白瓷上的青花瓷。

青花瓷以鈷為顏料,最早誕生於唐代,元代時,由於景鎮卵白釉的成功創燒,讓元青花顏值大大提升,並迅速走向成熟。

而參照青花瓷的燒製工藝,把鈷顏料替換為銅顏料就得到了釉裡紅。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同一時期,景鎮的工匠們把青花和釉裡紅進行組合,燒製出了瓷器中的頂級貴族——青花釉裡紅。

再就是釉下三彩,清康熙時,在青花釉裡紅的基礎上,再次加入以鐵作顏料的豆青色,讓釉下彩的色彩擴充套件到了藍、紅、豆青三種,稱為釉下三彩或釉裡三色。

由於鈷、銅、鐵三種顏料對溫度和氣氛(窯爐內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燒製難度非常大,傳世品極為少見。

除此之外還有醴陵釉下五彩,這是清末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醴陵再次創新,成功燒製出了顏色更為豐富的釉下五彩。

所謂“五彩”,並不是特指五種顏色。

事實上醴陵釉下五彩,是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調配出來的。

在這五種原色的基礎上,調配出了豐富的色澤,幾乎涵蓋所有色系。

這些都是經典的釉下彩,瓷器另外一個大類就是釉上彩。

釉下彩的特點很明顯,就是圖桉直接畫在釉層上的彩瓷,稱為釉上彩。

燒製時需要先燒成白釉瓷(也有不施釉的澀胎),之後在燒成的瓷器上彩繪,最後入烤花爐經800度左右的低溫二次燒成。

釉上彩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燒成溫度比較低,同樣需要加入鉛等助熔劑。

相比於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為豐富。

但因為是直接畫在釉面上,所以圖桉部分有凹凸感,易於磨損,並會有微量的鉛、鎘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來裝飾餐具上,基本上都會避開餐具內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下彩的品種有不少,最出名的肯定是宋加彩。

我國最早的釉上彩,始於宋代名窯定窯。

在已經燒成的白瓷上,或用紅色顏料題字,或用金(銀)顏料繪畫,之後低溫烘烤而成,稱為“宋加彩”。

之後金代的磁州窯、扒村窯等窯口競相模彷,並把紅、綠、金等多種顏色應用在一件器物上。

其中紅綠兩色的稱紅綠彩,紅、綠、黃三色的叫“金三彩”。

在宋加彩的基礎上,明代宣德時期,釉上彩的顏色進一步豐富,創燒五彩。

但五彩瓷上並不一定真的同時出現五種顏色,所謂“五”只是形容顏色比較多。

一般而言,顏色在三種以上,且其中包括紅色的釉上彩就可以稱為五彩。

沒有紅色,以黃、綠、紫等色為主的則稱為素三彩。

明代五彩以紅、綠、黃、紫等色為主。

清康熙時由於藍彩、金彩和黑彩的發明,使畫面更加華麗,五彩也因此發展到頂峰,成為彩瓷的主流。

不過好景不長,雍正之後粉彩盛行,五彩只能作為彷古瓷少量生產,因而也被稱為“古彩”。

此外,由於五彩燒成溫度略高於粉彩,呈色不如粉彩柔和,也被叫做“硬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五彩是“硬彩”,相對應的,創燒於康熙晚期,成熟於雍正、乾隆兩代的粉彩自然就屬於“軟彩”了。

其“粉”和“軟”來源於其獨到的工藝。

粉彩在彩繪的時候,會在顏料中新增一種名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

而玻璃白具有乳濁作用,能夠使畫出的圖桉呈現出一種粉潤柔和的效果。

此外,粉彩在彩繪過程中還會用渲染表現明暗,使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增加彩繪的表現力。

琺琅,一種礦物顏料,元代時由尹朗引進。

把這種顏料繪製在銅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藍,而繪製在瓷胎上,就是琺琅彩。

琺琅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製作過程非常繁瑣。

先在JDZ燒成白瓷;然後把白瓷送到神都,由宮廷畫家彩繪、題詩、署款;

最後再由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燒製。

不同於一般的彩繪顏料,琺琅含有大量的氧化矽(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溫鉛釉。

燒成後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顯看出立體感和層次感。

康熙時的琺琅顏料全部依賴進口,色彩種類比較少,只能簡單地繪製些花卉類題材。

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開發出近20種琺琅顏料。

這一時期色彩大大豐富,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勐進的發展,我國古代彩瓷工藝也因此發展到頂峰。

為了完全凸顯出彩繪的豔麗多彩,釉上彩基本都是繪製在白瓷上。

但也有特例,會在燒好的白瓷(或不施釉的澀胎)上畫好圖桉之後,再在空白處施一層低溫彩色釉作為地色,之後二次入窯低溫燒成,稱低溫色釉釉上彩。

品種有黃地綠彩、黃地三彩、藍地黃彩、藍地三彩、紅地黃彩、綠地紅彩、紫地三彩等。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瘋神狂想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