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寶中之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御窯之中的鈞窯,也就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專業燒製各種皇室用瓷。

特別提示,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花石綱是怎麼回事,現代人很多都應該知道,因為水滸傳的宣傳。

能夠跟奇石什麼的相提並論,這種人工燒製出來的瓷器,其精美程度就可想而知。

這就是鈞窯,五大名窯任何一個,都名不虛傳。

而再就是哥窯,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到今尚沒有發現。

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

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

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製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

其中彷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

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這就是北宋五大名窯之四,最後一個就是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到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

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因此十分珍稀名貴。

據史籍記載,宋代官窯有三處。

宋代的官窯窯址有南北之分,即北宋的汴京官窯和南宋的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

而宋室南遷後,又在杭市另立了新窯。

此為汴京官窯的繼續,史稱“南宋官窯”。

有關南宋官窯的最早文獻,見於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中的記載。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文中明確指出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帶有內廷及大內的用意。

同時也指出了修內司官窯,是彷汴京官窯形制特徵所燒製。

這座窯口以澄泥做範,製作極其精緻,其因釉質晶瑩透徹而受世人珍視。

文獻中所記載的三處宋代官窯,一處在北宋時期的汴京,其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由於傳世官窯器的釉色、器型等與汝窯相彷,因此有學者認為汝窯即是北宋時期的官窯。

另外二處在南宋時期的杭市,其一是修內司官窯。

有關其燒造地點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高廉《遵生八箋》一書。

“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

然而,此修內司官窯遺址究竟位在何處?至今卻也是無跡可尋。

有學者認為修內司官窯,和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是同一座窯。

因為兩者在釉色、開片、紫口鐵足等特徵上極為相近。

又因為兩者的窯址,至今都下落不明,因此有觀點認為兩者實為一窯。

但是這僅為猜測,未有定論。

其二,則是在郊壇下。

葉寘在《坦齋筆衡》一書中提到的“後郊壇下別立新窯”。

這指的是南宋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也即修內司官窯之後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

其窯址於20世紀初期,即已被發現,位於今天的杭市南郊烏龜山一帶。

且郊壇官窯中的遺物特徵,與文獻所記有很多吻合之處。

當然,這裡說的特徵,主要就是紫口鐵足。

要彷宋代官窯,就必然要知道紫口鐵足是怎麼回事,是怎麼燒製成的。

明人高廉在《遵生八箋》,也有記載。

“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也。”

意思是說官窯在杭市鳳凰山下,因為此地土質富含鐵元素,而使土色呈暗紅(紫)色(即紫金土)。

由於燒瓷所用的胎土顏色較深,致使無釉的底足露出了胎色(鐵黑色),故曰“鐵足”。

另外,由於口沿掛釉稀薄,而未能完美遮蓋口沿處的胎色,從而露出了胎土的深色,故被稱為“紫口”。

據測試,南宋官窯青瓷胎中氧化鐵的含量,高達3.5%-6.7%。

這便是“紫口鐵足”特徵,形成的根本原因。

紫口鐵足是官窯的一大特徵,但並不意味著每一件官窯器物都必定有此特徵,也有一些官窯瓷有鐵足而無紫口。

所以,還需要看開片紋飾。

官窯瓷表面開片的原理,在此不再贅述,之前在汝窯和哥窯中陳文哲已經彷的很好。

簡單說,開片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而在焙燒後冷卻時所形成的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

它本是燒造工藝的一種缺陷,但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錯落有致、生動自然的畫面效果,形成了一種妙趣天成的紋飾裝飾。

《遵生八箋》中,就有關於開片的論述。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意指開片紋分上、中、下三等,以冰裂鱔血紋為上,梅花片墨紋居中,細碎紋為下等。

而實際上,不管哪種開片紋飾,在今天來看都屬於寶中之寶了。

最後就是官窯的釉色,這也是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因為不管是紫口鐵足還是開片紋飾,都是附著在瓷器表面的釉面上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瘋神狂想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