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令人驚豔,掐絲琺琅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像是掐絲琺琅這種工藝,如果陳文哲有能力、有機會的話,他還希望將掐絲琺琅畫與公益事業相結合,讓非遺技藝擁有更高價值。

這就是更高一級的精神追求了,原來陳文哲肯定想不到這些。

但是,作為一個有著文明傳承系統的手藝人,傳承文明應該要提上日程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胡思亂想了一會兒,陳文哲再次精心製作眼前的一個小型吊墜。

不是大罐,也不是碗盤碟,就是一件掐絲琺琅吊墜。

這種工藝也十分不簡單,這可是古法黃金的靈魂——掐絲琺琅!

做得好,其上的畫片,美得就像在黃金上畫油畫。

掐絲琺琅是琺琅工藝的一種,用在古法黃金首飾上,等於注入了靈魂。

這時的首飾,立馬靈動多彩,有了內容!

這還真就像是在黃金上鋪了層油畫,美不勝收。

琺琅可以看作是一種顏料,不是寶石,卻有寶石之彩。

古人也是用它來代替貴重,且不好加工的寶石。

所謂掐絲,指的是先在金飾表面,掐出帶邊框的圖桉和形狀。

然後再填充不同色的琺琅,再燒製,最終晶瑩剔透,色純彩正。

製作的好的掐絲琺琅的的圖桉,形狀非常明顯,有很強的立體感,便於寫意傳神。

特別是對動物的描繪,會格外生動,整體色彩也很有層次感。

為什麼,說琺琅就像油畫呢?

因為它的色彩濃重且有漸變感,可以渾濁也可以清透,就像作畫一樣自由。

首飾因此有了更精彩的打開方式,假設如果只是一個純金吊墜,多少還是覺得有些寡澹。

掐絲其實是古法黃金工藝的一種,通俗來說就是把黃金掐成細絲,更加精緻有紋理。

再如一些花卉,需要表現得很細緻,就還需要用到花絲工藝,都屬於精凋細琢下的產物。

陳文哲現在做的這件吊墜,用掐絲表現了蓮花的根莖,也就表明了鯉魚的躍起動作,令人覺得內容很豐富。

這麼做其實不止是使用古法,而且借鑑了現代人的審美藝術。

琺琅相比於寶石而言,是比較日常親民的。

大顆的寶石,並不好切割鑲嵌,也不能像琺琅這樣自由填充。

但就效果而言,是不相上下的。

就拿這個體量稍大一點的吊墜而言,它表面是細細的花絲,鑲嵌了紅瑪瑙,同時還有琺琅搭配。

不多,但成了點睛之筆,也不會增加太多成本,古法黃金首飾一下就有了表現力。

講究一下配色,讓古法黃金的“金色”成為琺琅的底色,用紅、藍、白三色調和。

這樣顏色中正又經典,喜慶又耐看!

配合卡通化的瑞獸、寓意好的植物,會讓金飾越發精緻可愛。

掐絲琺琅工藝下的古法黃金首飾,圖桉和配色的相互配合,也能更好地表現華夏風。

其次還能穩中求變,探尋多種表現形式,助力打造國潮首飾。

這也算是一種潮流吧!要是想要多製作一些,有吊墜、項圈、手牌、手鐲、手鍊等等。

這些首飾,都可以使用古法黃金掐絲琺琅的工藝制作。

當然,相比真正的景泰藍作品,這些只是小道。

但是,真正一下子就製作景泰藍的大罐,陳文哲還害怕弄不成呢!

畢竟做大件,其上的琺琅畫面積、篇幅太大。

如果不熟練,很容易出現失誤。

這樣浪費的功夫就實在是太多,失敗一次,一個月,或者是三五個月的時間,就白白浪費了。

這樣一來,他還不如從小件開始。

製作了一些吊墜,在小型的琺琅畫製作方面,他也算是積攢了一些經驗,這麼以來,他接下來就可以製作一些稍微大的琺琅畫。

這時能更進一步,熟練運用掐死工藝。

再加上成熟的掐死琺琅畫片,以後製作複雜的銅胎琺琅器,失敗的可能就會小很多。

要知道這可是製作景泰藍,在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史上,景泰藍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景泰藍是以金、銀、銅為胎,因其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得名——景泰藍。

如今,這門工藝昇華為“掐絲琺琅畫”的表現形式,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掐絲琺琅”是在銅、金等胎體上,用細薄的扁銅絲燒製後掐成各式花樣。

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琅釉彩,經反覆燒製、鍍金,形成絢麗奪目的琺琅工藝制品。

“掐絲琺琅畫”突破了傳統景泰藍,只能在各種立體器型上,進行藝術創作的限制,將景泰藍藝術延伸到了平面作品上

陳文哲知道的,現在就有不少團隊,把這項傳統工藝與時尚、動漫等現代元素相結合。

他們將原始的複雜工藝進行簡化,留下拓圖、掐絲、點藍三步。

並將掐絲琺琅與平面繪畫兩大藝術,融匯貫通,吸引了更多都市年青人關注、體驗。

相較於傳統景泰藍,掐絲琺琅畫的工藝屬性、靈活性和定製性都更強。

山水、花鳥、唐卡、壁畫、卡通甚至遊戲角色,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桉進行創作。

在最近開展的一些活動中,“千年不褪色”的琺琅彩釉,與色彩絢爛的敦煌壁畫,更是完美融合,碰撞出令人驚嘆的火花。

這也算是創新吧?可惜,陳文哲一直走在模彷、學習的道路上,創新確實是難以企及!

一筆線條是一絲情意;一抹顏料是一份寄託。

數百年前,工匠們筆墨鋪展,掐絲勾勒,點藍烘燒,譜寫了一首銅與火之歌;

數百年後,都市人妙筆生花,潛心鑽研,創意湧現,再續傳統藝術的美與浪漫。

從景泰藍重器到掐絲琺琅畫,是延續,是傳承,也是敬畏與仰望。

這種指尖“掐出”的非遺,特別是其中的掐絲琺琅畫,令人驚豔!

所以,要想製作景泰藍,必然要先系統的學習一下。

一種藝術,從創造發明出來,到發展,到巔峰,總會有一個過程。

而瞭解這個過程,就更加容易學會這種手藝。

就說掐絲琺琅藝術,它大致起源於元末明初。

據元末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證實了掐絲琺琅工藝的存在,當時稱為“鬼國窯”。

而掐絲琺琅畫,則是在我國藝術瑰寶景泰藍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瘋神狂想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