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我要參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漠。

大明開平衛舊址。

此地本是元上都城,至正年間,紅巾軍勐將,奇人關先生,率領十餘萬紅巾軍,和部屬破頭潘,自河南,經陝西過河套,一路北伐攻破了此城。

此戰也頗有傳奇色彩,蒙古人自己的上都老家被漢人攻破了。

自此之後,元上都城便荒廢,後來常遇春又攻破此城,但因為病重並未留守。

再到徐達率軍北伐,再克此城,將此城攻下,改名為大明開平衛,後來屢遭廢棄。

這些時日,因為商旅愈加頻繁,大明反而收縮戰線,將這開平衛廢棄,戰線全面收縮,緊靠在如今還未完全修繕好的長城關隘附近。

北元天元皇帝,烏薩哈爾汗脫古思帖木兒,正騎坐在高頭大馬上,在文武重臣簇擁下,視察這開平衛舊址。

身材魁梧,面貌粗獷,眉頭緊鎖,一雙眼眸閃爍著狼一般的冷厲。

但是看他穿著,除了傳統的蒙古長袍,還掛著漢人才會用的玉圭,箭囊上,也裝飾著江南地區的精凋玉綴,長袍瓔珞,也使用的是江南的絲綢。

更別提他腰間掛著的兩把武器。

一把是金鞘的蒙古彎刀,另外一把則是鑲嵌著紅色寶石和藍色寶石的中原漢人樣式寶劍,這無不說明,這位北元最後一任皇帝,並未忘記中原的繁華富庶。

他低喝道:“脫因帖木兒,你說,這朱棣為何要將大都還給俺等?”

被稱為脫因帖木兒的大將,自然就是王保保親弟弟,秦王朱慡王妃王敏的親哥哥,他此刻是北元的平章政事,統帥著大哥王保保留下來的十餘萬精兵,是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的鐵桿支持者。

而且,他和脫古思帖木兒都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深受漢化,故而才會抱團。

如今的北元,蒙古人互相之間攻伐殺戮極重。

脫因帖木兒道:“大漢,俺猜測,是因他們想要咱們靠近長城關隘貿易,這燕王朱棣,狡猾的緊,他不留開平衛,俺等各部帳不管買鹽巴買茶葉,都需去他北平附近的長城關隘交易,此消彼長,我等部族就漸漸南移。”

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狼一般的眼眸閃了閃,輕輕地點了點頭。

他咬牙道:“這長城實在我蒙古諸部心腹大患,一來能抵禦俺們進攻,二來它使得俺們只能抵近長城關口買茶,朱棣和那個朱慡,在北地那麼多關隘,卻只開了三個關口可通商,如今用來賞賜阿速軍的絲綢和茶葉都不夠了……”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說完,眼神忌憚地看了一眼身後的那些近衛軍。

而脫因帖木兒也是一驚,重重地皺起了眉。

長城,並不單單是軍事防禦功能。

它還有經濟調節功能,當大明掌控了北元的經濟命脈,當北元想買茶葉和鐵鍋,還有鹽巴時,只能在大明官府指定的幾個關口貿易,這就使得北元捏著鼻子也得認,很多蒙古小部落,已經受不了在漠南漠北吃沙子,偷偷內附,就住在長城周邊放牧,漸漸形成了朵顏三衛的雛形。

而天元帝所說的近衛軍,此刻正簇擁在他身邊不遠處。

這一大群身披重甲,體型魁梧的近衛軍,不同於其他蒙古人和色目人。

這些近衛軍碧眼捲髮,漢人稱他們為“綠睛回回”或者是“碧眼回回”,他們又叫阿速軍,乃是高加索一代的車臣人,因為善於騎射,又不懼死戰,故而被很多大元皇帝招攬為親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祖先還跟隨蒙古鐵騎的腳步,飲馬多瑙河畔。

當時的大元,疆域數十萬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

在蒙古人的近衛軍中,除了本部的萬戶怯薛軍,就屬阿速軍最受崇信,這幫職業化的近衛軍專門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

因為大元自從元世祖忽必烈死後,幾十年間換了很多個皇帝。

而且皇帝都很短命。

最頻繁的時候,四年換了七個皇帝。

大汗和太師,丞相之間權力傾軋十分厲害,說來也是諷刺,殺蒙古人最多最狠的就是蒙古人,殺蒙古皇帝最多的還是蒙古人。

遊牧民族和漢人不同,似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長子長大之後,就分出部帳自己成家立業,而獨寵守灶兒。

所謂的守灶兒,便是最小的兒子,因為年歲大的兒子在成年後都分出去了,只有小兒子在身邊,家裡的好處自然都是小兒子佔,當年蒙哥大汗死於釣魚臺後,他弟弟守灶兒阿里不哥很得蒙古諸部大汗擁戴喜愛,就在草原繼位。

但是元世祖忽必烈在漢人儒臣,佛教喇嘛的幫助下在中原繼位,一山不容二主,他殺回去奪位後,將阿里不哥幽禁毒殺。

自此,這就開了蒙古人為了大汗之位瘋狂廝殺之路。

元朝皇帝對於自己人都信不過,所以近衛軍全都用阿速軍這種碧眼回回,甚至是漢人,高麗人,對於那些本部蒙古人等,卻防的緊。

脫因帖木兒重重皺了皺眉,他和妹妹王敏有些相似,不太像是正統的蒙古人,因為長期生長在中原河南一代,而且出生於河南,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經史子集也通,不喜歡蓄鬍鬚,只留著兩熘山羊鬍,面貌白淨,身材和周圍那些阿速軍壯漢比起來顯得比較瘦弱,更像是個漢人文臣。

他輕聲道:“大漢,您不用著急,俺妹妹觀音奴,如今是明朝的秦王王妃,她託人給俺遞了一封信,可透過大明的邊軍衛所,偷偷給咱們運一些茶磚和蜀錦來,俺再想辦法從高麗買一些絲綢和茶磚。”

“嗯!”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點了點頭,想起高麗,他那狼似地眸子又閃過恨意。

“高麗蠻子,比南蠻更為可惡,那吳王朱元章,尚且知道尊崇俺等大元北主,俺派去高麗宣旨讓他們上貢的中官,竟然被高麗蠻子鞭答辱罵,可惡,可惡!”

北元和高麗國一向是朝貢藩屬關係。

以往,高麗國王見到北元皇帝使臣都得跪著迎接。

在元順帝時期,因為高麗王將奇皇后的家族屠殺殆盡,於是元順帝派遣了一支部隊去教訓高麗王,誰知,遇到了高麗名將崔瑩,再加上元順帝也不知道腦子哪裡抽了,派遣過去的大軍居然沒有帶足夠的後勤輜重,想著和鎮壓中原漢人一般,就地取材。

而且,北元也壓根沒想到,高麗人敢反抗。

於是,高麗名將崔瑩給了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只有十餘騎從高麗逃回。

這一戰給了高麗很大的信心,從此以後,高麗就不再鳥北元這個宗主國,處處刁難羞辱。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上位之後,舉行了祭祀天地的儀式,而且按照中原天朝上國的傳統,派遣太監中官去高麗國傳旨,讓他們來朝覲納貢。

誰知,高麗人不僅沒鳥他,還將他派去的高麗籍中官羞辱一頓,鞭答打罵而出……

高麗人自古就是這樣,畏威而不懷德。

而天元帝也沒辦法,想打可是手下沒人,這幫阿速軍倒是可以請去打,但是給不起籌碼,元朝因為施行包稅制,官吏貪腐成風,各級官吏相見都要送禮,拜見上級給“拜見錢”,上級問下級要“撒花錢”,逢年過節要“過節錢”,生日要送禮,打官司要送禮,打完官司不論輸贏也要給官老爺送禮。

這股風氣自然會影響軍隊。

如今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就是個傀儡儀仗,他雖胸有大志,卻無處施展,也沒有銀錢收買軍隊,此時他逐漸有些明白,元順帝被逐出大都之後,為何會學那漢人的南唐後主李煜,日日作詩詞哀悼做婦人狀。

做男人難,做皇帝,尤其是末代皇帝,更難!

脫因帖木兒見天元帝這般憤怒,也是無法,他想了想,從兜裡拿出一大疊鈔票來,都是足額的全新大明寶鈔,十元一張,以油紙包好,足有兩萬元。

按照市價,這就是白銀一萬兩左右。

“大汗,這是俺等部落近期跟明人賣牛羊所得鈔票,俺知曉您宮裡妃嬪,太子,奴僕,賞賜,處處需要花錢,這鈔票您拿著。”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見狀,本來狼眸一皺,想要發火,最後卻咬著牙,將那鈔票拿過揣入懷中。

如今的北元,說是一個部落,也不對。

它還保留著大元的儀仗和許多寶冊,戶籍,甚至華夏皇帝世代傳承的傳國玉璽。

它更像是一個鬆散的大部落,彼此之間打出腦漿子。

可是你說它是個部落吧,它又有皇帝,太師,丞相,平章政事,該有的官職應有盡有,而且各處軍頭的軍事實力還很強大,隨便拉出來一支都是十幾萬人。

但尷尬的是,天元帝指揮不動那些軍頭,他們個個有兵有人,而且還有錢財。

天元帝如今收不起賦稅來,自然也就沒錢去籠絡那些將領軍頭,再加上他們北元皇室自身的開銷就不小,宮裡數百妃嬪,番僧喇嘛佛頭,色目管事,阿速軍護衛,怯薛軍本部,處處都要吃喝拉撒。

賦稅沒人交,銀錢沒處來。

大明和北元國勢國運相比,一個蒸蒸日上,似翔龍在天,一個已經衰敗不堪,似那風中殘燭。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將那鈔票捏了捏,苦澀道:“脫因,你說我大元也曾發行過至正,中統寶鈔,為何無法堅挺,這大明發行的大明寶鈔,如此值錢?”

脫因帖木兒搖了搖頭。

他雖然知曉詩書,但是經濟上的問題,他也說不清。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將手中的大明寶鈔拿出來一張,瞧了瞧,上面竟然印刷著捕魚兒海的圖畫,下面還標註,大明捕魚兒海等字樣。

“吳主有大氣魄啊……”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嘆息一聲。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他低聲吟出一句詩來。

當年,朱元章在開平王常遇春將北平收復之後,曾經寫信一封,招降元順帝,而且送信的使者,還是他元順帝當年在皇宮中崇信的內侍中官,中官打著的儀仗,是當年元順帝派遣使者去其他地方給臣子諭詔的儀仗,護送的官兵,許多還穿著大元官兵的鎧甲。

但是他們打著的旗幟,是大明的紅旗!

元順帝接到信後,苦笑三聲,當場作詩《贈吳王》一首,讓使者帶回。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

海津鎮本是一個小海港,元朝時候,這裡就較為繁忙。

在大明攻下大都,改為北平之後,這裡的海船來往更加密切,如今這裡已經是大明的“天津港”,專為迎接太子朱標等駕臨,沿途諸衛所將士,全都舉起旗幟,因要升國旗奏國歌,放鞭炮,所以周圍許多老百姓都來了。

大明建國十七年,太子親自駕臨燕雲之地,這還是頭一次。

朱棣親自巡視各處檢閱部隊,吩咐他們牽好牛馬,並且約束百姓。

至於周遭的老百姓,聽聞大明太子駕臨,也都過來看稀奇。

燕雲之地,自古百姓民風彪悍。

而且此地多豪強。

這豪強,說的是此地多宗族堡壘林立,老百姓以宗族為單位,修建堡壘自治,此事在元朝時期尤為明顯,因為元朝施行包稅制度,就像是草原部落的分封制,皇帝大手一揮,這一片歸你了,稅你隨便收,反正我不管。

這導致各地出現了許多豪強。

而有元一朝,總共才開了十四次科舉,三年一次,但是這十四次科舉裡,漢人中舉的少之又少。

這直接導致,漢人裡有許多,豪強豪族,世代學習武藝,囤積田地糧食,打造武器兵器,而且知道兵書謀略和天下大事的人才,沒有進入體制內。

就算是中了科舉的漢人,也不得重用。

比如說施耐庵,大元朝一共百年科舉裡,漢人中舉的屈指可數,他一代大才,硬是讓他去錢塘縣做個管教書的。

劉伯溫也是,博學多才,將他弄去浙江當閒職,管管教材。

還有大部分的漢人中了科舉之後,被弄去當家庭教師,管家,倉庫保管員,圖書館管理員……

眾所周知,我華夏的教師了不得,自有國情在此。

這樣長期下來,漢人多智慧,又多人才,然而不得重用,沒有上升階梯。

於是,豪強們很快就聚集起來辦大事,所以在元末,如韓山童劉福通關先生之類的,並非是普通的農民起義軍,他們能夠和大元的正規軍部隊打的昏天暗地,幾次擊潰元軍數十萬人的圍剿,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大地主豪強,既有錢,又有人,而且閒的沒事就練兵練槍,早就磨刀霍霍在準備幹大事。

如今的燕雲之地,這種豪強還很多……

燕雲之地,自兒皇帝石敬瑭將這裡割讓給契丹之後,歷經遼國,金國,蒙古人統治,導致老百姓對朝代變迭習以為常,今朝皇帝朝頭坐,明日變換大王旗。

當地的老百姓紛紛抱團組成宗族,村寨。

不管是對蒙古人,還是對如今的大明,燕雲之地的老百姓戒心都很強。

一個燕雲之地的少兒腰間挎著小刀,跨坐在樹上,瞧著不遠處明軍旗幟招展,軍威隆重,咧嘴笑道:“哎,你說這明軍武廟裡拜的真是嶽武穆嗎?”

他所問的那樹下少年也是腰間挎刀,十分彪悍。

燕趙和山東等地,武風鼎盛,在元朝時候尤其猖獗,民間百姓行走道上,身上都披掛刀劍,防止被打劫,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還下了禁武令。

到了元朝末期,這禁武令已經名存實亡,因為各地紛亂,老百姓出行紛紛帶刀,甚至到了如今,這股風氣在北方還未衰減,而因為北地常常被蒙古人侵擾,朱元章也並未下令禁止民間佩戴刀劍。

老百姓們出遠門,走遠路,多要準備兵器在身。

今日大明天子駕臨,這些燕趙少年郎,紛紛穿著自家好衣裳,腰間佩著短劍小劍,做勇武狀,出門來跟著軍郎吶喊助威,瞻仰大明官兵威武。

明初文人施耐庵所著水滸傳,和尚道士,出行都腰間掛著刀,實則是北方山東燕雲等地真實寫照。

一來這邊攔路劫徑的強人眾多,二來民風彪悍,多習練武術。

那樹下的少年聞言,怒罵道:“你這憨貨,嶽武穆打的,那是你的祖宗!”

樹上挎刀少年卻道:“那又咋了,說書人都說‘撼山易,憾岳家軍難’,咱崇拜英雄還不成!”

“再說,你家祖宗才是金人韃子,咱是正兒八經的漢人!”

元朝丞相脫脫編撰宋史,採集了遼金舊人的言語,給了岳飛很高的評價,就這一句“撼山易,憾岳家軍難”就足以彪炳史冊。

要知道歷朝歷代,編撰前朝史冊,基本上是各種黑,元史也沒少黑宋人,蔑稱南蠻的事兒沒少做,將宋理宗的頭蓋骨做成密宗酒具,將宋朝皇帝的陵墓都挖了,他們在編纂史書的時候,本來沒必要寫岳飛有多勇武。

他們完全可以換個方式,把岳飛寫的不堪一擊。

但是蒙古人和遼金舊人,在岳飛死後許多年都感嘆他厲害,史書也不吝筆墨,可想而知當年的岳飛有多勐。

尤其是,岳飛還是北人,故而北地老百姓多少年來一直傳頌他故事,多有說書人將岳飛忠義勇勐傳頌,到了後世因為某個有麻子的滿清皇帝極為喜歡聽岳飛故事,形成了說嶽全傳故事,而當時的滿清八旗武廟,承襲明制,一直拜嶽武穆和關帝,邊關將校衛所,都有嶽武穆神像和關帝爺神像。

但是此時,關帝爺還並未被封為武聖,一來三國演義還未流行,關帝被封為武聖,要到明朝末年崇禎時候,明初,但凡是有投軍報國思想的北人,無不仰慕嶽武穆精忠報國思想。

那樹下少年聞言大怒,罵道:“你是個鳥的漢人,你家族譜寫著,你是遼東契丹遷來燕地,你這數典忘祖的憨貨,那嶽武穆,可沒少殺你祖宗!”

樹上少年本來還想反嘴,忽然呆住,指著遠處海面道:“哇,快看快看,好大的船!”

上百艘戰艦,浩浩蕩蕩,自海上駛來。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那海上戰艦,全都懸掛大明五爪紅龍旗,紅旗招展。

戰艦上的大明士卒,統一穿著新式的棉甲,親衛士卒全都盔甲插著雉羽,威武高聳,而一線兵員全都帶著鐵盔,紅纓招展。

錦衣衛的大漢將軍,在船上就將儀仗展開,這次為了彰顯大明天子威儀,朱元章下令,將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儀仗給朱標用,並且在應天府的官將中優中選優,專門挑選了數百名身材高大的儀仗兵,為的是給北地百姓,觀瞻我大明太子威嚴。

同時,最新式的盔甲,最新式的洪武一式,全都拉出來,彰顯大明武風!

而朱標則是身著明黃袞服,頭戴冠冕,在文武群臣簇擁下,站在船頭對岸上之人微微招手。

頭船靠岸後,有人遞上舢板,開始放起了鞭炮。

而大明的戰艦,卻對著天空,打起了空包彈。

儀仗兵,手持掛著三稜刺刀的修長洪武一式,從船上先下來,待到鞭炮放完,對著天空鳴槍三次。

禮炮,禮槍鳴罷。

船上的大明錦衣衛大漢將軍,個個都是身材高大魁梧之輩,先排列整齊,從船上下來維護秩序,他們一字排開,個個怒目而視,威嚴不可接近。

他們的盔甲既好看,又貼身。

看的少年郎們羨慕不已。

手中的洪武一式,刺刀更是在陽光下閃爍著冷冷厲芒,松木的褐色槍身,修長,盈盈一握,是所有男兒漢夢想的尺寸。

周圍迎接的官吏和燕軍士兵,都被這些儀仗隊士卒氣勢所迫,紛紛後退。

太子朱標,身穿袞服,虎步龍行,牽著身高已經到了他肩膀,穿著軍裝的朱雄英,從船上走了下來。

他們面色凝重,威嚴不已。

朱標先是眼神柔和,和在前方的四弟朱棣眸子相觸,打了個招呼,隨後舉起手來揮舞了一番,喊道:“天日昭昭,護我大明!”

“天日昭昭,護我大明!”

“天日昭昭,護我大明!”

周圍帶來的南軍將官,紛紛賣力呼喊,而燕軍士卒早已得到小船過來的將校命令,跟著一起呼喊,數萬鐵血軍人的喊叫聲,在這海港邊上十分威武,聲傳四野,隆隆作響。

混雜在人群中的色目諜子,蒙古遺民,俱露出驚恐表情。

諸胡驚恐之下,直接跪伏在地。

而之前樹上那兩個少年,則是熱淚盈眶,舉起手來跟著大喊,那挎刀少年望著人潮洶湧,紅旗飄揚,眼中溼潤呢喃道:“我要參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