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我願如此,人人皆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東莞伯何真,今年已六十一歲,他曾是嶺南豪俠,自幼習文好武。

作為大明初代勐將天團其中一員,他既能馬上領軍,又可橫槊賦詩,上馬打仗下馬治學,雖說已兩次告老,卻都被朱元章請了回來,在朱元章還沒有收復福建時,他就已經將廣東各地的軍閥悉數擊敗,穩住了廣東的局面,重視民生,多修水利,還興建了許多義學。

大明擊敗陳友諒後建國,朱元章登基,有人勸何真效彷秦末南越皇帝趙佗,登基稱帝,割據嶺南自立。

但是何真深知,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且朱元章治軍嚴厲,麾下兵強馬壯,且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舊元官吏和各地豪強的利益,再者大明麾下文臣武將氣候已成,已有統一天下的跡象,故而直接將勸他稱帝的人斬殺。

在江西和福建被大明收復之後,何真便順水推舟,投誠大明,並且親自率領自己的子侄家族數十人從軍,為大明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他兒子何貴,也被太子朱標極為器重,是朱標的軍方親信。

如今雖已花甲之年,仍然身材筆挺,眉眸抖擻,他笑呵呵地看著面前的皇長孫朱雄英端起一盅靚湯,湯盅中皆為大補之物,不由笑道:“皇孫竟也知粵人好湯?”

朱雄英輕輕搖頭,吩咐周寬和鄭和給那邊靖海侯吳忠,航海侯張赫一人端去一盅,這才拍了拍手,咧嘴笑道:“東莞伯見笑了,雄英非是什麼吃主老饕,略懂略懂。”

東莞伯何真笑而不語,低頭看去,卻見這一盅靚湯乃是沙白茵陳湯。

“這是專程以水運,從閩粵運來的生勐大蜆,我還在裡面加了東莞的粗礫海鹽,可惜粵地井水不易運送,否則定讓東莞伯嘗一嘗家鄉舊味。”

東莞伯何真聞言身子一震。

他心中微觸,看了笑容和煦真誠的朱雄英一眼,手微顫著低頭拿過湯勺嘗了嘗,滋味兒果然是家鄉舊味。

他不由眯起眼感慨良多,他中年起兵,南征北戰平定嶺南,後來又追隨朱元章東征西討,為人正派的他在家鄉廣辦義學扶持兩粵子孫,為兩粵做了不少實事,只是一晃離開家鄉多年,不由得開始念家。

人都盼落葉歸根。

這些年他年歲大了,而且身上傷病纏繞,思鄉之情愈加深重。

見東莞伯何真喝著湯沉默不語,朱雄英笑道:“世伯,可是湯頭時辰不夠?”

何真嘴巴張了張,苦笑著以衣袖擦拭了一番眼睛,沙啞道:“不意今日竟在皇孫殿下面前失禮……”

朱雄英又端來幾樣小食,既有粵地果脯,又有專程從粵地運來的荔枝等水果。

何真表情雖澹定,但是眼神閃爍,一言不發。

“東莞伯快嚐嚐,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荔枝是貢品,為了招待東莞伯我專門從皇爺爺那兒求來的。”

何真忙告謝,伸手接過。

但他卻並未直接吃,而是望著荔枝面帶山色,孩童時粵地山林多有野生荔枝,那時多自己爬樹採摘荔枝來吃的……

一晃甲子歲月已過。

不知為何,今日皇孫所呈物品,處處不見粵,處處有粵音,何真拿起那荔枝,手掌微顫,還未放到嘴中,竟是潸然淚下。

“世伯!”

朱雄英呆住,自己可不是故意這般佈置,只是想讓東莞伯何真嚐嚐家鄉味道,怎麼他忽然這般傷懷,但見他模樣,就知道何真多半是年老疾病纏身,思鄉之懷被自己勾起了。

何真輕輕搖著頭,說道:“老臣卻是老了,人老了,離愁別緒多些,睹物思人,見物思鄉,讓皇孫殿下見笑了。”

朱雄英卻擺擺手,認真道:“東莞伯何故自哀,今我皇明大業未復,世伯尚有黃忠之勇,無需感傷。”

何真沉默了一下。

“是啊,應天西去,九萬九千九百裡,皆我皇明故土……”

作為大明侯爵中,少有的善始善終,並且曾是割據一方的豪閥,何真也曾是有雄心壯志之人,再加上他祖上是宋朝遷居嶺南的客家人,處處以客居嶺南提醒子孫後輩,所以多以歸復華夏舊土為念,如果不是年紀大了且身體多舊傷,他定然是要再為皇明開疆擴土的。

擦拭了一下眼淚,他笑道:“皇孫殿下吩咐臣來,可是有事交代?”

朱雄英抓起旁邊長大了一圈的小黃犬,挼著狗頭低聲道:“本是有要事交給東莞伯,如今見東莞伯思鄉心切,雄英倒是不忍相告。”

何真立馬表情嚴肅,嚴肅道:“國事豈可諉!”

“何真雖不才,仍能提槍上馬,我何氏麾下尚有三千粵東好兒郎!”

“臣見皇孫此次召見,既有老臣,也有靖海侯,航海侯,可是因為閩粵移民之事?”

朱雄英心中感動,他就知道大明這些開國勐將個個都是人精,而且侯爵中很多能文能武,自己只是將這幾個人叫到了一起,他們自己就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索性也沒必要藏著掖著。

“東莞伯既然知道此事,應當明白嶺南各地,宗族堡壘林立,以土堡結甲自守,我皇明一來賦稅難收,二來移民困難,皇明移民,本是好事,嶺南多山地林地,開墾困難,若無地的貧民,移民前往川蜀荊楚,可得活命,可是嶺南土豪們抱起團來,抵禦稅吏,截殺官兵,使得粵地騷亂不斷……”

“這些土豪,多是東莞伯舊人。”

“皇爺爺知道東莞伯思念家鄉,特命東莞伯和何貴將軍前往嶺南平叛,監管移民之事,已封何貴將軍為明威將軍,鎮南衛指揮,輔左東莞伯。”

何真不由一驚,連忙遙拜道謝天恩。

“我叫靖海侯和航海侯來,既是拜託他們以海船幫助東莞伯走海路去粵,二是有要事拜託東莞伯和兩位侯爺,你等三人都是慣和海商海盜打交道,見多識廣。”

“朱不敗指揮告知,有一物,名為番薯,此物栽種之後,比較高產,可作備荒輔糧,還有一物,名為辣椒,乃是西番從極遠大洋運來,另有一物,名為包米,好種能吃,此三物十分重要,東莞伯去嶺南後,多多關注兩廣番人海船,若是發現了,定要出重金買來!”

何真哦了一聲,眼眸微微一閃,他曾經久攝嶺南,和當地番商有過貿易往來,而且長期給大明籌備後勤糧秣,自知此三物重要,尤其是番薯和包米這類好種的備用糧食。

何真點頭道:“何真必不負皇孫殿下囑託。”

朱雄英雙手亂擺,笑道:“這都是我朱明皇氏前輩朱不敗所言,我哪知道這些,東莞伯竟也聽到我皇明尚有十萬裡故土未復一說?”

何真重重地點了點頭。

他眼神唏噓,沉聲道:“我何氏乃宋時南遷客居嶺南,吾恨不得年少二十載,隨我大明天兵,逐獵北塞,立不世之功。”

“如今我皇明雖光復幽雲,又收回雲貴,然漢唐故土未復,臣未盡薄功,奈何老乎。”

“臣之宗族,自宋皇北狩從開封遷徙南下,先祖更曾親歷崖山國殤……國仇家恨,代代相傳!吾後輩客居嶺南已有數百載,族中故舊,從未忘我中原故土,以客家人自居,臣自知,此去粵地招撫舊部,多半會故老舊土,再無復歸中原之時,難瞻聖上天顏矣……”

“只願我華夏,再無崖山之痛!”

朱雄英表情複雜地看著何真,原來這位東莞伯何真,祖上是北宋時從開封逃去嶺南的世族後人,而且先祖還經歷過崖山海戰……難怪對華夏有這般深的情感,客家人因為久居嶺南兩粵這種漢民少民雜居之所,對中原華夏舊地情感更深更純,這些年何真年歲老了之後,見皇明蒸蒸日上,已有遠邁漢唐之勢,心中不由悲憤自己老邁無力。

此等赤情,何其壯哉。

“萬里河山壯麗,軍人當為家國天下之堅盾,我願如此,人人皆然!”

“萬家燈火輝映,軍人當為執劍守護之衛士,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東莞伯你放心吧,給我朱雄英三十年打基礎,為我皇明創五百年強盛,絕不復崖山之殤!”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雄英捏著拳頭,心中大聲說道。

“鄭和!”

朱雄英看向鄭和,吩咐鄭和拿出自己早就準備好的一面旌旗,朱雄英將那旗幟接過,並附書信一份。

又喚來靖海侯吳忠,航海侯張赫,一道幫忙開啟旌旗。

只見此旗紅面綠穗,迎風招展,上書“嶺南雄師!”四字。

朱雄英笑道:“東莞伯萬勿萎靡,我皇明如今國勢蒸蒸日上,漢唐故土未復,仍需東莞伯發光發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此旗乃是我大明國安司國安使朱不敗指揮贈予東莞伯!”

“還望東莞伯與二位侯爺一道,好生經營嶺南,廣開商路,多扶海商,為我大明開啟海上商道。”

“至於此信,是朱不敗指揮親手所寫。”

何真拿過那書信,只見上面寫著大明東莞伯親啟,他施施然開啟信來,信不過數百字,言簡意駭,乃簡化字所寫,懇請何真在嶺南推進土改均田,鼓勵經商,廣開義學傳授簡化字,並且多多收復客家舊部,號召他們移民荊楚和四川,為國奉獻。

“……一旦皇明北方有任何風吹草動,東莞伯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若有戰,召必回!”

何真眸子一熱,將那信捏在手裡,默默地掃了眼為他祝賀的靖海侯吳忠,航海侯張赫,低下頭將這信死死捏著,抿嘴輕聲道:“皇孫放心……”

“吾輩漢家好兒郎,絕不忘漢唐故土之殤。”

“若有戰,召必回!”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