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定川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蜀中古道自古難行。

洪武十五年,景川侯曹震深感從建昌衛走雲南的這條驛站,修建困難,山路難行,便建議從樂山,峨眉走古棧道,被朝廷採納。

如今,數百艘大船形勢在岷江江面。

“前面就是灌縣了。”

鄭和望著前方地理,忙對著朱雄英說道。

當年鄭和家族被俘獲,鄭和曾經隨著沐英征討過四川和貴州蠻民叛亂,來過成都,對此地也較為熟悉。

而朱雄英也是感慨萬千,前世他從小到大,唯一去過的大城市,就是成都。

他自幼在孤兒院長大,喜歡聽民謠,無數次聽到過一首叫做成都的歌,後來他在職高畢業後,實習的地方也是成都。

如今在另外一個時空,他又來到了這裡。

“鄭和,灌縣的都江堰,此地官員可有修繕?”

朱雄英問道。

他可是清楚的記得,成都在前世那個時空建國後,修建了許多座水庫的情況下,仍舊年年發洪水,下游如金堂等地方,常年沒淹。

鄭和道:“殿下,國安司的探子來報,如今蜀王殿下極重民事,地方官員也多以民事為先。”

朱雄英嗯了一聲。

朱椿的確是個不錯的藩王,也很適合川蜀,此地其實自然環境非常好,稍微治理一番就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前世那個時空,為了抗擊倭寇,此地出了三百萬川軍,是當時的兵源地和產糧地。

如今又要在此開科舉中卷,取貴州,雲南,四川,還有緬甸安南士子,自然要格外上心。

此時的東南亞地區,還不像是前世那時那種發展了自己的文字,緬甸,暹羅,安南,這些地方都通行漢字漢文,而四川話,嚴格來說就是這時候的西南官話。

此話放之西南皆可通行,大部分西南蠻族,夷民都可以聽懂。

要想定東南,就要對四川大治。

而欲大治四川,就要先抓成都平原的水利。

大明只要將四川的水利搞好,糧倉就成了一半。

河南中原等地,元末的爛攤子到現在還沒收拾完,要經略陝甘,得從成都不斷運糧。

按照朱雄英的設想,此地要多種植木薯,稻穀,還有甘蔗,做大明東南的大糧倉,重點發展肉兔,溫室大棚技術等。

成都平原的氣候,也十分適合種植各類蕈類蘑孤。

由於當年釣魚臺大戰,川人抵抗激烈導致此地在元朝時被屠川,人口從南宋時的一千多萬,銳減到了一百多萬,剩下的也多逃去山區,成都平原上也沒有什麼世家大族,施政阻力小,土地隨便開墾,吉安侯陸仲亨與景川侯曹震就在此地開墾了數萬頃軍屯田。

如果再解決肥料問題。

川蜀熟,西北足。

“得去找爹聊聊,川蜀重地,要放幾個善於搞農業民生,還有治水的重臣過來,把此地的水患搞好,川蜀平原什麼都不怕,就是這水患要人命,大明還真是奇怪,陝西這些時日有旱災,四川卻發起大水。”

元朝時,因為連年水患,所以元朝對於治水很擅長,出過許多治水名臣,如著名水利專家郭守敬。

郭守敬還留有著作傳世。

朱雄英看向岷江中的大水,開始琢磨大事。

……

另外一邊。

幾名年輕儒生,正好奇地打量著四川景色。

吳中,楊榮,楊士奇,楊溥,四人都在。

在太學中學習兩年,他們也到了該實踐的時候,這次他們以皇長孫朱雄英的伴讀身份,專門來川蜀之地學習的。

“不意川蜀竟有如此多的良田。”

楊榮感慨道。

“可惜廣元古棧道山路難行,否則我大明可對此地大治。”

楊士奇也附和。

這四人都是太學學子之中,成績比較拔尖之人。

所以,都被朱雄英帶來,前往四川和雲南實習。

先從小吏做起,做出實幹成績,考核之後,再行分配。

吳中卻道:“元初,此地無城壁棟宇,若與我成都府一縣,我必能重現益州富庶。”

楊榮少年心性,哈哈笑道:“哦,吳中你如此自信,那我也要稟明太孫殿下,求得留蜀中,為蜀中一縣丞,與你比比看!”

楊士奇翻了個白眼,道:“你等資歷,做個糧長都夠嗆……”

似他們這般的士子,此次朱標和朱雄英足足帶來了數百人。

朱標等人過來,也從陝甘和山西帶著大批移民,用官船裝載前來四川,其中還有許多北方地方府學推薦出來的優秀士子生員。

這些優秀士子生員,多是有才名,然後配合大明官府,在移民和徵收賦稅做的出色的優秀人才,皆是實吏,並非是誇誇其談之輩。

這次朱標北巡,對於大明意義深遠,尤其是糅合南北方的矛盾。

重點就在吏治上了。

去北平,則是抽調了許多國子監和太學士子。

從北平去山西,則是從山東,河北抽調士子。

到了陝西,則是用南京與山西河南士子,再將陝西的府學優秀學生,和糧長收賦稅做的出色的生員,全都抽調來西南成都等地為官。

其實大明早已經有官員迴避制度,一般不在自己出生地當父母官,但是如此大規模的任用南人做北官,北人做南官,還是從基層小吏就開始替換,還是頭一次。

這般用人,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派遣過去的官員,不會和山東,江南等地一樣,官員和鄉紳要麼同宗同族,要麼官員在獲得官身之前,商賈鄉紳就對他多加資助,助他揚名,有利益交換。

大明在洪武十五年前,有十年左右沒開科舉,主要靠薦舉制。

這給大明的商人,還有鄉紳開了個口子,他們紛紛給自己看好的“賢才”造勢造名,資助錢財舉辦詩會等,為賢才上升提供方便。

導致在大明停下科舉之後的十來年間,朝廷裡進入了大量的,靠著關係進入朝廷的官兒,這種官員,南直隸府尤其多。

前世那個時空,洪武十八年爆發的郭恆桉,與其說是官場舞弊桉,賦稅造假。

不如說,是因為大明十年沒開科舉,導致大明南方薦舉出來的鄉吏,知縣這些,和能交賦稅的大地主階層沆瀣一氣不交糧賦,官府只能想辦法填坑造假,最後暴雷。

任用北人為南官,能少許多包庇,為朝廷徵收起糧食來。

此次,因為方孝孺負責大明的中卷,負責雲南,四川,貴州等地舉子生員考試,所以吳中等幾個人留在蜀中,也能得方孝孺照拂。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另一邊。

“爹。”

朱雄英進入朱標的船艙,朱標正在和地方官員處理政務。

主要,就是集中在戶籍,黃策地契這些東西上。

元朝時,蒙古人有意不對四川大治,因為此地的老百姓十分反元。

他們攻入之後,將城池燒燬了,城牆拆除,捎帶著,成都府的戶籍,稅表等,全都沒了。

而明玉珍入主川蜀,也只圖享樂,主要統治著成都城池周邊,也別提什麼戶籍稅冊。大明接受過來的,是一個兩眼一抹黑的西南地區,甚至還不如甘肅,甘肅因為地處絲綢之路要道,大元也對戶籍做過統計。

如今,大明經過這麼多年的丈量,統計,堪堪初步完成了川蜀之地的戶籍賦稅統計。

“參見太孫殿下。”

川蜀本地的官員,連忙拜見。

而景川侯曹震,吉安侯陸仲亨,還有四川教學方孝孺,早早就到了漢中迎接太子朱標和朱雄英,此時也在船艙中。

“免禮。”

朱雄英擺擺手,他坐在一邊旁聽,方孝孺見眾臣都圍著朱標,自己也插不上話,綴後幾步,靠在朱雄英身邊,低聲道:“太孫殿下,有好事。”

“什麼好事?”

“我國安司按照太孫殿下的圖紙,發現了滇南銅礦,產銅極多,我大明得一聚寶盆矣。”

“這算什麼好事?”

朱雄英搖搖頭。

山西還發現了大量煤礦呢,大明九邊衛所,以後就不那麼缺柴火燒,能喝熱湯了。

不過……

朱雄英忽然想起一件事來。

對啊,我怎麼把這事兒忘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