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君前拔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大明的獻俘儀式,放在紫禁城的午門舉行。

午門前有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其後有奉天門。

各門之內,兩側排列著整齊的廊廡。

這種以門廊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形式是受漢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

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

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

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崇禎和王公、文武百官站立在五鳳樓,看著緩緩進場獻俘的天雄軍將士。

秦浩明和五百將士在禮部尚書林欲楫帶領下,停頓在方形廣場上,鼓歇樂停。

“託陛下洪福齊天,天下兵馬大元帥兼宣府、大同、大名總理盧象升,攜麾下大明將士於崇禎十一年……剿滅建奴入侵……史稱趙縣大捷。

現由此戰功勳將士指揮僉事秦浩明、遊擊將軍戚綱,率領天雄軍五百將士特來向吾皇獻俘……”

林欲楫把趙縣戰役的經過複述一遍,再加上花團錦簇的八股文章作為修飾,洋洋灑灑念了一通足有小半個時辰,方才結束。

這就是當眾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捷報)。

之後,遣禮部官員把手稿拿去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嶽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行一獻之禮。

稍傾,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響起了鳴鐘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秦浩明和五百將士右拳撫胸行戰時軍禮,騎在馬上大聲吼叫。

周邊其他大明將士和百姓也跟著吶喊,人聲如潮,聲震雲霄。

文武百官從兩側掖門按職位高低依序走出,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供崇禎就坐。

待百官到齊排序好後,鼓聲大作。

接著午門當中的正門徐徐開啟,崇禎笑意盈盈在萬眾矚目之下,走到當中帳幄坐下,座位稍南處就是預設的獻俘之位。

文武百官三呼萬歲行禮!

此時,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將被俘韃虜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後,又帶回來交給秦浩明他們。

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打著拂塵,尖聲叫道,“獻俘!”。

秦浩明和戚綱兩人躍身下馬,從錦衣衛力士手中擒著兩個最高官職的甲喇額真,押著他們到獻俘位置。

兩人雙手抱拳單膝下跪行軍禮,高聲叫道:“臣秦浩明(戚綱)參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兩位愛卿快快請起,爾等甲冑在身,無需多禮!”

崇禎心情相當暢快,雙手虛抬,好久沒有這麼揚眉吐氣過。

秦浩明站起身,眼光輕微掃過崇禎臉頰,想著眼前面容白皙消瘦,身形顯得有些單薄的年輕人,秦浩明不禁微微一嘆,內心有些複雜。

崇禎身上的悲劇色彩太濃重,一個死時僅33歲的瘦弱年輕人,卻將破敗不堪的大明王朝揹負身上十七年,依舊不屈不撓。

福王遇害之後,崇禎大病了一場,長達十幾天不能雙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閣召見褚臣,頭一次在召對朝臣的時候泣不成聲。

首輔範復粹一直在崇禎耳邊道:“此乃天數!”

崇禎帝很不高興的回道:“雖氣數,亦賴人事挽回。”

或許,這就是後世普遍同情可憐他的原因,不妥協,不拋棄!

刑部尚書劉之鳳年歲已大,顫悠悠的從文武百官當中走出,朝崇禎皇帝行禮說道:“有請皇上處置俘虜,或請交付有司處置。”

這時,韃虜的命運就看崇禎皇帝的意思了,如果他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

如果下令開釋,首輔大臣劉宇亮便傳旨先釋縛,隨即韃虜宣佈釋放。

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

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在崇禎皇帝身上,看他如何抉擇。

特別是楊嗣昌更是雙手出汗,緊張的看著崇禎的決定,概因這關係著崇禎今後對韃虜的態度。

同時眼神也掃過秦浩明,所有的事情已經全部打探清楚,就是這個年輕人壞了他的大計,豎子不足與謀啊!

崇禎站起身,一甩戎服的金黃色披巾,轉身環顧四周,眼神嚴厲大聲叫道:“斬立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吾皇萬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秦浩明早就等著這一刻,也不管是否違制,舉著手臂高聲歡呼!

事先早就交代好的天雄軍將士,整齊的拔出手中的腰刀,指向蒼穹,齊聲嘶聲大喊,“吾皇外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隨著一聲聲喊叫,百戰老兵的慘烈殺氣頓時濃濃的釋放出來,感染著現場絕大部分人。

“吾皇萬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吾皇萬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

俄頃之間,全京城百姓也跟著齊聲吶喊,聲嘶力竭,接著是大明其他將士見崇禎沒有制止,也高喊起來。

現場頓時火爆異常,事情的方向出乎所有朝臣的意料。

禮部官員全部苦著臉,誰也想不到秦浩明鬧出這麼一出,於情不符啊!

禮部尚書林欲楫更是不停的觀看崇禎皇帝的臉色,心中大念太上老君快顯靈。

還好,崇禎皇帝臉上笑眯眯,陶醉在全城百姓對他稱讚中,大捷軍功果然是提高士氣的最好良方。

秦浩明的手上也是捏著一把汗,心高懸半空之中。

他這麼做是有極大風險,甚至還有生命之憂,但他必須搏一搏!

大明現在是死水一攤,失去它的血性和激情。

因為秦浩明知道,一個國家和民族,必須有血性!

要敢於亮劍,方能震懾四方宵小。

藏在刀鞘中的寶劍、寶刀縱是再鋒利,也不過是死物一件。

既威懾不了別人,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喪失了民族的血性。

若是藏得太久,反而會生鏽。待到想使用的時候,已經連出鞘都拔不出來。

現在的大明,崇文抑武,可不正是如此?

歷史證明,朝堂的袞袞諸公已經不可奢望。可是民間的力量必須鼓動起來,否則單憑個人力量,同樣於事無補!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