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小生大體明白個中緣由,盧總督能否單獨給一刻鍾時間,或許事有可為?”

還就不信了,明明知道事情結局,莫非還要接受這種悲催的結果不成?

盧欣榮聞言,對盧象升作輯率先走出行軍帳篷。

董長青和餘佑漢亦步亦趨,只留下盧象升和他的親兵。

有意思,自家族弟從小恃才傲物極少服人,不意對眼前年輕士子甚為尊敬。

另外兩人也是以他為主,看來有些才學本事。

事涉機密,盧象升揮揮手讓親兵出去。

“因為朝廷戰和,皇上偏向和,所以盧總督想以死明志,不知可否如此?”

看見沒有其他人,秦浩明再向前一步,眼睛緊緊盯著盧象升,語氣不疾不徐朝他問道。

自己和盧象升有不小的差距,機會來之不易,秦浩明可不想浪費無謂口水,直接就是重磅炸彈出手。

一石激起千層浪!

盧象升退後一步,面色訝然,手指著秦浩明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急促的問道:“你緣何知曉?”

想他為官十幾載,既有朝堂紛爭,也有戰場廝殺,等閒之事早已練就寵辱不驚心若止水。

委實秦浩明之言太過驚人,不僅表明他知曉廟堂齷齪,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態掌握一清二楚,讓他如何保持淡定?

是了,果然如此!

盧象升的神情證實了自己的揣測,一直認真觀察的秦浩明心裡終於松了一口氣。

既然知道原因,有些事情或許尚有可為?

自己來之前就奇怪,盧象升貴為“天下兵馬總督”,手持尚方寶劍,執掌大同、宣府、大名三地二年。

之前又有崇禎的信任,不說把這些地方經營得固若金湯,至少讓自己進退有度是沒有問題的。

憑什麼楊嗣昌和高起潛作為客軍,可以任意拿捏盧象升?

要說是盧象升性格軟弱不敢抵抗也不實際,殺伐果斷、渾身正氣、有稜有角才是他的標籤。

要不然也不會和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掌兵部事、人稱“楊閣部”的楊嗣昌起衝突,更何況還和有“御馬監總管”之稱,可以出外監軍的高起潛對抗。

要知道,衝突、對抗是需要有實力的。

原來一切的根源都來自崇禎對他的信任危機,致使盧象升自暴自棄,再也不想對抗衝突。

“知曉皇上主和心思容易,朝廷邸報早有言明。

知曉盧總督心意,我想不僅是我,便是楊嗣昌楊閣部同樣心知肚明。要不然,他也不配當這個大學士。”

語不驚人死不休。

知悉事情來龍去脈,秦浩明胸有成竹娓娓而談。

其中更是一針見血把盧象升和楊嗣昌雙方心態挑明。

你盧象升想死,我楊嗣昌成全。是非功過,留待以後再說。

其實在秦浩明看來,說盧象升忠,他沒有意見。可是這樣便說楊嗣昌奸,那也不正確。

認真說來,盧象升和楊嗣昌的矛盾只是路線之爭。

從本意上講,雙方還是為了大明國祚得以延續。

盧象升主戰,楊嗣昌主和,在大明目前風雨飄零的情況下,沒有誰錯誰對。

只要能沉下心來,堅定選定一條線路,君臣同心協力,都可以解決大明目前的困境。

關鍵的還是崇禎,沒有魄力,不敢抉擇,猶猶豫豫、婆婆媽媽、遮遮掩掩才導致下面將帥、朝臣不和,致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發生。

其實,楊嗣昌在秘密啟動議和的行動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

崇禎十一年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瀋陽,試探口風。

韃酋皇太極對其相當禮遇,並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後,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皇太極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

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清和談,但崇禎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只會空言誤國,請求“聖鑑允行”,即明確批准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面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於當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於平臺,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御前辯論。

最後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官員。

所以說,崇禎真是一個操蛋的皇帝,只是可惜大明英才枉死,君臣離心,大明江山淪亡,漢人劫難開始。

盧象升聽完秦浩明言簡意賅的話語,默默無言獨自思索。

是啊!

眼前這個精明的士子憑著一些蛛絲馬跡便可分析出自己的心態,更何況是沉浮官場多年,縱橫朝野的楊嗣昌楊閣部?

自己是否想當然耳?拉上一萬多兄弟的性命,是否值得?真能讓皇上改變心意覺醒嗎?

盧象升揹負雙手,踱著方步,清秀的臉上陰晴不定。

秦浩明見此情況,只是靜靜的等待。

過猶不及!

自己只能提點一二,當事人若不能自己想清其中厲害關係,他說再多反而不美。

“現皇上令老夫快速趕赴鉅鹿,秦秀才以為如何?”

盧象升停下身,目光炯炯緊盯秦浩明,看他如何作答。

眼前士子胸有乾坤,他不敢等閒視之。

雖說心裡有些計較,但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或許真如他所言,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未嘗可知。

秦浩明心裡的巨石終於落地,盧象升能夠問計與己,說明他的心裡開始鬆動,是個好的開端。

也不枉自己一番奔波籌謀!

“此一萬人馬去鉅鹿乃必死之局,韃子早有佈置。然皇命難違,不可不從!

卻是不知盧總督手裡可否還有其他籌碼?”

成功在即,反而要更加慎重!

秦浩明井井有條一一分析,臨了不卑不亢朝盧象升問道。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