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大明的悲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明朝實行保甲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為十戶之長,叫里長。

十里為一甲,十個里長每年輪流擔任一年,叫甲首。

雖然在明中後期,地方鄉紳勢力興起,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地方的管理上,里長、甲首負有重要作用。

例如地方上田地、荒山交易,聘請僱工等,需要里長或甲首從縣衙領來契書作為交易憑證,並且負責監督,事後出了問題也要他負責。

秦家村的現任里長叫秦老三,如果認真算起來還是秦浩明的表叔。

看見秀才公親自上門造訪,頓覺心有榮焉。吩咐家中婆子端茶倒水,自己回裡屋換身衣服見客。

貴客上門,自己一副農人打扮,倒顯得寒磣,不是待客之道。

“勞您久等,賢侄尚請見諒,不知找三叔何事?”

秦老三換了一件六成新的直裰,腰板也直了一些。可能是當了甲長的緣故,平常跟縣衙小史多有接觸,講話不像其他農人那樣直白。

“三叔精神!”

秦浩明先稱讚一句,隨即開口繼續說道:“卻是想勞煩三叔幫忙兩件事情:一,甲字倉庫附近的荒山小侄想買下來。二,最近僱用了幾戶人家作為佃農。”

秦浩明一點、二點直接說清楚,沒有雲霧繚繞,天氣如何之類的話。

“賢侄,三叔說句公道話。這些年,秦家真的對您多有虧欠,甲字倉庫附近的荒山休提買字,三叔燥得慌!當初原本就是秦老爺留下。老夫今日在此表個態,明日就到縣衙找書吏辦戶帖。至於僱傭幾個佃農,到時一併辦理即可。”

秦老三大包大攬把事情包在自己身上,倒也有份魄力。

“那小侄就先行謝過三叔援手之情,銘記在心。”

秦浩明聞言心喜,花錢的地方海了去,能省一分是一分。能夠一分錢不花,白得三十幾畝山地,傻子才去矯情。所以說人際關係要搞好,才能利人利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主要是想把附近的山場連成一片,變成私人區,今後可以名正言順避免其他人窺探。在目前的情況下,小心謹慎點無大錯。

“當不得秀才公感謝,舉手之勞,理應如此。”

秦老三滿臉的皺紋彷彿全部綻放,人也年輕好幾歲。

與他打交道的多是村野匹夫,便是縣衙的小吏,也多是粗鄙不堪之輩,那如秀才公這般斯斯文文。

原來的秦秀才生人勿近,眾人雖想親近,也唯之奈何。

許是長大成人的緣故,明曉事理,卻也是秦家村之福。

欺老不欺少,此話言之有理!

秦家少爺重陽節在臨浦縣城的表現和對秦向天說的話,早已經傳遍秦家村。

十幾天過去了,號稱臨浦縣城沒有他秦向天辦不成的事,縣衙上下都熟絡,在秦家村一貫牛逼哄哄的秦典吏也拿秀才公無可奈何。

兩人之間的過節,秦家村村民都知曉,也明白其中的門門道道。

鄉下人怕事也惹不起事,要鬥他們鬥,咱們摻和不起。19歲的生員,還是臨浦案首,整個建寧府幾千讀書人才一個,不是文曲星君是什麼?

要是大比高中,那就是舉人老爺,甚至更近一步成為進士,那就是官老爺。試問,一個無品無階的秦典吏如何跟官家老爺鬥?

所以趁此機會結個善緣,是秦老三秦甲長和秦家村村民內心最樸實的想法。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這個年代頗為平常。作為秦家村村民,存在這樣的想法再正常不過,這也是秦老三之所以敢大包大攬的原因。

“賢侄,為叔倚老賣老問一句,既然有閒錢買荒山,何不買點水田和旱田?剩下的再讓鄉親們投獻,免些稅賦,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您不也多少有點收成?總不至於白白浪費不是。”

秦老三趁熱打鐵,提出秦家村村民藏在心裡的話。

秦家自從秦老爺過世,再無秦家子弟出仕,家族早已衰弱許久。

唯有秦浩明高中秀才,卻因為過往瓜葛,白白讓80畝免稅田賦浪費,這如何讓土裡刨食的村民不感到痛惜。

“現在民田少,都是官田,所以小侄目前沒有打算買田。倒是這80畝投獻……”

秦浩明說到這裡,沉吟片刻,斟酌言辭。

“三叔瞭解,現在除了自己開荒,官田已經沒有多少人種。”

秦老三接過秦浩明的話說道。

大明民田稅輕,而民田絕大多數為地主官僚所兼併佔有,所以於大地主有利。而官田稅重,則於佃種官田的農民不利。

“您看可否這樣,三叔來安排,四六分成。左右是費些勞力而已,於雙方都有利。”

秦老三倒是實誠,沒有按照現實的傳統三七開,看見秦浩明說道投獻就沒有下文,以為秀才公臉薄,不屑言利,主動加了一成給對方。

“不,三叔誤會。小侄是想不要銀兩,能否以穀物代替,何況80畝稅賦也沒有多少銀兩。”

秦浩明急忙開口分辨。

英宗正統元年規定:全國稅糧實行折銀繳納,糧四石折銀一兩解京,稱為金花銀,以為永例,開始了田賦以銀繳納的變革。

“賢侄切莫小瞧這些稅賦銀兩呢,這裡面門道可多了,為叔給您略說一二。”

秦老三既然存了結交之心,怕秦浩明年少,不懂其中關節之處,自然是知無不言。

明代仕宦和縉紳之家享有免役特權,無優免特權的地主和農民常將自己的田地寄在這些人家的名下,以逃避賦役,稱“詭寄”。

一些大地主還將田產零星分附於親鄰、佃僕等戶名下,以逃避差徭,稱“花分”。

將田產請託縉紳冒認他們名下,以減輕賦役,稱“投獻”。

……

現在的秦浩明就屬於縉紳,按秦老三的說法,找些關係上下打點一番,裡裡外外可以把糧賦優免幾近三倍。

秦浩明聽完目瞪口呆瞠目結舌,他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腦海裡盤旋的卻是崇禎在最後一次召見閣臣時悲嘆: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最後崇禎帝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社稷亡,君王死”。

當然,崇禎待大臣不薄秦浩明相信或許有些疑義,畢竟這位老兄也不是省油的燈。

崇禎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殺了兩個首輔大臣,撤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

另外還撤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而且這被撤掉的十四位,還都是正經八百的兵部尚書,僅僅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

這十四人裡,其中有九個被治了重罪:斬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殺三人,下獄兩人,革職查辦兩人。

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十七人。處死或被逼自殺的督師、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十一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

可以說崇禎和朝臣早已經離心離德,但是大明王朝真的對文人不薄啊!

自己只是一個生員,連官員都不是,卻可以享受如此待遇。那麼舉人、進士、朝中袞袞諸公,又將如何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文人和官僚階級,壟斷了社會財富,導致底層老百姓赤貧,國家財政赤字。

所以說,是他們聯手將明朝漢人的江山送給了開歷史倒車的韃子。

這種行為無疑是直接斷送了明朝的江山,說什麼藏富於民,但是卻把財富都塞進了自己的腰包。

“賢侄,賢侄……不行就算了。”

秦老三看見秀才公聽了自己的話,彷彿失神落魄般,以為年輕士子多半看不慣此等醜惡現象,等年紀大了,自然會明白生活的不易。

“不好意思,剛剛走神了。”

秦浩明朝秦甲長歉然一笑,“非常感謝三叔的指點,浩明受教。具體的事情你和小雲談就好,告辭!”

大明已經爛到骨髓,自己沒有必要矯情。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其實這樣也不錯,修修補補不如打破重建。只是大明有點悲哀,優待天下士子文人,卻遭到他們的拋棄!

————

感謝阿杰阿軒阿心的打賞,不勝感激!感謝書友們的大力支持,晚六點前還有一章。故土難離敬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