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萬國伐崔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宋璟一走,大殿上再無人敢做仗馬之鳴。

稍後,李隆基傳下旨意,全國兵馬會師揚州城,準備兵發嶺南道,並且號召全國勇士積極參與,各個藩國更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這種規模的動員,自大唐立國以來,也只有太宗皇帝徵高句麗的時候有過了,可見李隆基對嶺南道非常重視,必欲除之而後快。

公道自在人心,旨意下達,除了一些地痞無賴外,無人參軍。倒是有些大唐百姓們偷偷在家裡擺起了越王崔耕的牌位,燒香上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大家明白,崔耕說是中了大唐朝廷和契丹的計,實際上卻是為大唐百姓而死的。

要不然,人家往嶺南道的越王府裡一躲,享受榮華富貴,能有什麼危險?契丹犯境就契丹犯境唄,離著嶺南道遠著呢,關人家崔耕什麼事兒?

唉,這真是蒼天無眼,好人不償命,禍害活千年啊!

與大唐百姓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各藩國了。

新羅王金重慶還在大唐,馬上上表,說李隆基此舉順天應人,堪比黃帝伐蚩尤,堯舜竄四兇。

當然了,他人在大唐,不敢不說吉祥話。但新羅國內也有表示啊,新羅輔政大臣、兵部令金憲英,馬上上表,要出動新羅僅有的水軍,襲擾嶺南道,為朝廷分憂。

渤海國既沒有水軍,也沒和嶺南道接壤,但是,沒關係,他國內有崔耕的神像。

渤海國的主體就是靺鞨族人,想當初崔耕得了靺鞨族的神使之名,渤海國立國之後,不少靺鞨族人供奉崔耕的神像。

出於和崔耕搞好關系的考慮,渤海國的國主乞乞祚榮也沒干涉此事。

現在可不成了,乞乞祚榮一聲令下,將崔耕的神像全部砸毀,表明與其勢不兩立之意。

李隆基得到了奏報,非常滿意。

突厥人更是積極,表明願意出兵十萬,會同契丹、大唐清剿崔耕留在幽州附近的五萬大軍,要不是契丹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堅決反對,這事兒就成了。

但不管怎麼說吧,此事表明突厥也是支援大唐天子滴。

吐蕃國更是夠意思。

小贊普尺帶珠丹得知此事之後,和大相韋乞力徐尚一商量,馬上就起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劍南道。

但要說最夠意思的,那還得說南詔。

太和城,王宮內。

於誠節猛地一拍大腿,道:“好啊,這個機會,真是千載難逢!傳本王的命令,盡起蒙舍詔大軍,攻打桂州!哈哈,本王也有機會為我蒙舍詔開疆拓土了,我看他閣羅鳳,憑什麼和我爭!”

“國主,這個不妥吧?”宦官嘉實臘道:“當初先王臨去前,給您留下了四條國策。其一,無論任何情況下,都要交好越王。其二,不令照原回蒙崔詔。其三,令玉憐香回蒙崔詔主政。其四,不追究閣羅鳳害死先王之罪。您……您……”

於誠節白眼兒一翻,道:“我怎麼了?我不就是已經破了兩條戒律了嗎?反正一個羊也是趕著,倆羊也是牽著,我再破一條又怎麼了?”

“可……可是……”

“可是我那老爹,根本就沒預料到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那越王崔耕死了啊!他這一死,人們都盯上了嶺南道這塊肥肉。本王不去取,那就是天賜不取,反受其咎!誒,對了……”

忽然間,於誠節眼前一亮,道:“那崔耕是死了!而先王的意思是,永遠跟崔耕交好。現在我攻打桂州,跟這個一點也不矛盾!算不得破戒,算不得破戒,哈哈!”

“呃……國主英明。”

嘉實臘見無法再勸,只得改為奉承。不過,他眼中一股寒光劃過,暗暗尋思:於誠節啊,於誠節,你忘恩負義,攻打嶺南道,其實對我來說,並不算一件壞事。縱是嶺南道奈何不得你,那不是還有……那誰嗎?

……

……

簡短截說,崔耕活著的時候,震懾大唐朝廷,威臨萬邦。他這一死可不得了了,天下萬國齊伐嶺南道,彷彿眨眼間,嶺南道就有傾覆之憂!

幽州城外四十裡,越王崔耕的大營內。

這一日,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正是契丹大將可突於和李可折。

如今大營內暫且主持軍務的正是崔耕的義子崔祿山(安祿山),他一見二人,就橫眉立目,咬牙切齒,似乎必欲除了二人而後快。

然而,可突於似乎毫無所覺,微微一笑,道“好叫崔將軍得知,我們哥倆這次來,其實和你們關系不大,主要是接一個人。”

“誰?”

“固安公主辛曼兒,如今大唐和奚族和親,少了這位公主算怎麼回事兒?實不相瞞,就在明日,我們就把這場婚事操辦了。”

啪!

安祿山猛地一拍几案,厲聲道;“可突於,你莫欺人太甚!明日就是義父的頭七,你們卻要敲鑼打鼓的成親,這是視我這五萬大軍如無物嗎?信不信,某盡起大軍,和你們拼個魚死網破!”

“哈哈?魚死網破麼?”可突於眉毛一挑,道:“不好意思啊,你這個威脅,我們契丹還真不怕!倒是崔將軍你……敢不敢呢?”(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