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章:揚帆欲遠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崔耕這話,可沒有一星半點兒地誇大其詞。

在後世,人們一提到大唐,必定會提到恆羅斯之戰。這是大唐和大食之間,唯一一次正式而激烈的碰撞,以的失敗而告終。

這場戰爭中,的主帥是名將高仙芝,大食人的統帥則是阿布。

傾向一方的人談起這場戰爭,都談起大唐之敗是因為葛邏祿部的反水,或者高仙芝攻滅石國引起西域諸國的不滿。

但是,不管找多少理由吧,也都得承認,阿布是足以匹敵高仙芝的名將。

事實上,此人在大食的戰績更是顯赫。

就是他,參加了呼羅珊的農民起義,帶兵將倭馬亞王朝的主力軍隊殲滅,直接造成阿拔斯一系成為大食王,說他是大食第一名將,毫不為過。

倭馬亞王朝尚白,被唐人稱為白衣大食。而後來的阿拔斯王朝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

恆羅斯之戰,就是黑衣大食建立後,阿布為呼羅珊總督時發生的。

當然了,最後阿布也沒討著好,他因為功高震主,最終內大食王派刺客殺死。

雖說歷史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但是,崔耕確信,這阿布的軍事之才太厲害了,沒了他,黑衣大食沒那麼容易建立。相應得,大食在西域的勢力,也會大大削弱。

另外,阿布說阿巴斯一系即便奪取了王位,也不會對倭馬亞一系斬盡誅絕,這也只是按照常理判斷罷了。歷史上,阿拔斯王朝還真的把倭馬亞家族斬殺殆盡了,以至於阿布的主人被稱為“薩法赫”(屠夫)。

所以,阿布說阿拔斯王朝建立後,能保嶺南道海貿十年的平安,崔耕是不信的,五六年還差不多。

五六年與大食的海貿和大食第一名將的性命,孰輕孰重呢?崔耕還真的難以抉擇。

他緩緩搖頭,道:“玲兒,你還是小瞧阿布將軍了。祿山!”

“在!”

“把阿布將軍關起來,好吃好喝好招待,莫委屈了人家。”

“是。”

安祿山領命而去,俞鈴更驚訝了,道:“怎麼?難不成,你還真為了一個阿布,放棄與大食的海貿啊!”

“只是拿不定主意而已。”崔耕道:“即便本王不想出賣阿布,你琢磨著,我有法子讓阿巴斯一系的經濟實力大增,或者倭馬亞一系的實力大減嗎?”

“這……”

俞鈴雖沒親自去過大食,卻也知道大食輻員萬里,其實力恐怕不在大唐之下。

她搖頭苦笑,道:“妾身和阿布都關心則亂了,那怎麼可能?”

崔耕道:“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其實,阿布要的不是永遠改變實力對比,只是要倭馬亞朝廷短時間內籌措不到足夠的錢財罷了。”

“不是……你到底是哪頭的啊!”俞鈴狠狠地掐了崔耕一把,道:“說辦不到的是你,說辦得到的還是你,這話都讓你說啦。”

“你輕點兒!”崔耕一邊抓住佳人的柔荑,一邊正色道:“要達到阿布的要求,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此事必須隨機應變,而且無法委託旁人……只能是本王親自走一遭。”

“啊?你親自去?不行!萬萬不行!”俞鈴把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道:“那咱們還是莫要與大食的海貿了,那什麼阿布,也趕緊殺了吧,一了百了。”

“這個麼……再說,再說。”

崔耕其實依舊拿不定主意,把話題岔開了去。

第二日,他本打算繼續陪俞鈴逛逛,卻忽然有人來報,太上皇召見。

太上皇李旦到泉州之後,一向安分守己,和自己相安無事。沒事兒召見自己幹啥?

崔耕懷著滿腹狐疑,到了李旦的行宮之內。

君臣見禮,賜座,雙方都按照規矩來,完成的一絲不苟。

崔耕輕咳一聲,道:“不知太上皇今日相招微臣,到底所為何事呢?”

“首先,朕想謝謝嶺南王。”李旦道:“朕早就想清楚了,若無嶺南王,那個逆子依舊會作亂,朕這幾年哪能過得如此輕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話倒是不假。

其實崔耕對李旦看管的並不緊密,李旦甚至可以去泉州城內的任何一個地方。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崔耕視李旦為護身符,李隆基卻把他爹看成了自己帝位的競爭者。若李旦落到李隆基的手裡,必定受到非常嚴密的監視。

崔耕不好接話,只得道:“陛下聖明。”

李旦眨了眨眼睛,繼續道:“其次,朕要感謝嶺南王不斷為朕,尋醫問藥。恐怕,這天下最不想朕死的,就是嶺南王吧?”

“陛下聖明。”

“最後,朕的身子骨兒自己清楚,即便精心調養,恐怕也沒有多長時間好活了。為了感謝嶺南王,臨死之前,朕有幾句話,想對嶺南王說一說。”

“微臣洗耳恭聽。”

“其一,嶺南王雖然春秋鼎盛,但這立嗣子之事,要早早提上日程了。你有三個正妻,甚至其中有兩個公主,還有一個當過皇后的丈母孃,這不好權衡吧?要不要朕下道聖旨,幫你來個快刀斬亂麻!”

“這個……”

李旦一提,崔耕忽然意識到,這還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以前,他是大唐的忠臣,兩個正妻的地位比他還高。再者,李裹兒那,相當於他繼了盧雄的嗣,拉達米珠那,相當於他繼了崔元綜的嗣。自己嗣子按說只能是盧若蘭的孩子,沒什麼爭執。

但是,現在,崔耕都相當於一個小號的皇帝了。兩位公主也繁華不在,她們能甘心?現在是孩子年紀小,恐怕再過個兩三年,就會展開一場場明爭暗鬥了。這是人性使然,實非人力所能扭轉。

再者,就算李裹兒和拉達米珠的孩子都深明大義,不想爭執,這不還有韋后在煽風點火嗎?另外,盧若蘭給自己生的兒子不是一個,而是三個,這本身就有爭競!

是不是讓李旦做這個惡人,直接把嗣子定下來好一些?

不過,崔耕轉念又一想,自己的嗣子相當於皇位之爭,別說李旦定了,就是皇帝定都沒用,該爭還是會爭!從秦至清,只要有皇位的存在,任你智深如海,也難以建立一個完美的制度避免爭競。

崔耕嘆了口氣,道:“那也只是治標之策罷了。此事關係重大,且容微臣細思之。”

李旦道:“那也隨你。只是,朕時日無多,嶺南王若用得到朕,還要早做決斷。”

“是。”

“朕想對嶺南王說得第二件事兒,就是……朕駕崩之後,你準備怎麼辦?”

崔耕更是一陣無奈,道:“微臣既不想與朝廷的大軍作戰,也不想坐以待斃,不知陛下何以教我?”

“朕教不了你。只是想告訴你……兄弟鬩牆,外禦其侮。若果真與朕那逆子戰起來,千萬小心,莫讓胡人趁機佔了便宜。否則,你恐怕難逃千古罵名。”

“胡人?”

李旦所指的,是指突厥、吐蕃或者新羅、扶桑。的確,李旦一死,崔耕就失去了大義,若再引發胡人入侵,崔耕在歷史上的名聲,恐怕還不如安祿山呢。至少,人家安祿山本身就是胡人,要求不能太高不是?

但是,經李旦這麼一提醒。崔耕想到的,卻是大食!

其實,無論突厥還是吐蕃,其國力遠不如大食強大。當初,恆羅斯之敗後,大唐沒有找回場子,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大唐無力東顧。從那以後,西域百國漸漸落入大食之手,影響極其深遠。後世的人們痛恨安祿山史思明,這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李旦總會死,崔耕和李隆基之戰似乎難以避免,其規模未必就比安史之亂小了。似乎,崔耕的千古罵名,也無法擺脫!

不行!這種事兒絕不能發生!

崔耕辭了李旦,連想了三天三夜,將眾位心腹,乃是盧若蘭、李裹兒、俞鈴等人都召集起來,宣佈道:“本王心意已決,要往大食一行!”(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