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漕運總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八月十六日,鄭勳睿奉旨進入乾清宮。

早朝的爭論,早就傳開了,彈劾的奏摺不了了之,相反是劉宗周等人遭遇到訓斥,以至於劉宗周抱病在府邸,準備要辭去工部侍郎的職位了,這個訊號,被眾人解讀為東林黨人遭遇到打壓,張鳳翼和鄭勳睿等人則是受到了皇上的重視。

有關內閣的人員,早就傳的沸沸揚揚,八月十五這一天,本來是要宣佈內閣調整事宜的,可惜因為劉宗周等人的彈劾,以及皇上的發怒,導致早朝沒有直接宣佈,大概皇上也是考慮到了,若是當初宣佈,可能引發更大的爭論。

鄭勳睿在知道這一切之後,感受到的是好笑與可悲。

朝廷大臣的調整和變動,本就是皇上的權力,居然到了不能夠直接宣佈的境地,可見大明的言官制度,已經發展到畸形的地步,其實在正德和嘉靖年間,這種苗頭已經冒出來了,就說給事中和監察御史,品階不高,也就是七品的官員,卻能夠直接彈劾內閣大臣,甚至在公開場合直接頂撞皇上,至於說彈劾之意見建議是否正確,倒不是最重要的。

大明讀書人所謂的骨氣,同樣發展到死守條規迂腐僵化的地步,讓鄭勳睿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嘉靖年間大禮儀的事情,正德皇帝溺亡,無子嗣,弟弟嘉靖皇帝繼位,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臣,要求嘉靖皇帝認孝宗皇帝為父親,而稱呼自己父親為叔父,楊廷和等人所依舊的就是程朱理學,嘉靖皇帝當然不會同意,也是持續二十年之久的大禮儀之爭由此展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說嘉靖皇帝在這場大禮儀之爭中,採取了相對血腥的手段。廷杖打死了不少的大臣,最終堅持了自身的意見,可明朝讀書人所謂的以大局為重割捨親情無視人倫的做法,讓任何人都無法理解,他們的迂腐已經到了食古不化不近人情的地步了。

言官制度的畸形發展,到了萬曆年間。已經很是嚴重,以至於內閣大臣之間的鬥爭,都利用言官來實現,言官可以不顧事實進行彈劾,近似於胡攪蠻纏了,彈劾的物件包括內閣首輔,文武百官,要說這些言官若是從基層起來的,瞭解民間疾苦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也就罷了。可惜這些言官,大都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高中進士之後,在翰林院學習幾年時間,就進入都察院和六科了,在他們的內心,遵從的就是所謂的理學,遵照執行的全部都是所謂的聖人之言。毫無創新,更不知道時代在進步。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科舉被上層官員高度重視了,透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或者進士的恩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麼自然就能夠從言行舉止影響到讀書人,不管他們是進入朝廷還是散落在社會各個階層。

東林黨浙黨之類的利益團體,也就是在如此情況之下產生的。國家興亡百姓疾苦在這些黨團之中已經居於次要地位,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了首要任務,所以黨同伐異等等情形,層出不窮,成為大明朝最大的痼疾。無法消除。

想要改變這樣的情形,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除非是大動干戈,可惜的是皇上沒有這等的魄力,恐怕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內閣首輔溫體仁內閣大臣張鳳翼錢士升張至發等人站在前面,戶部尚書侯恂漕運總督楊一鵬禮部左侍郎黃士俊禮部右侍郎賀逢聖南京禮部左侍郎孔貞遠等人,站的稍微靠後一些。

這一幫人之中,集聚了讀書人之中的翹楚,黃士俊是萬曆三十五年的殿試狀元,錢士升是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狀元,鄭勳睿是崇禎四年殿試狀元,賀逢聖是萬曆四十四年殿試榜眼,孔貞遠是萬曆四十七年殿試榜眼。

年輕的鄭勳睿站在這群人之中,特別的顯眼,儘管是殿試狀元,不過他二十二歲的年紀,還是有些鶴立雞群的味道。

辰時,皇上出現在乾清宮。

跟在皇上身後的是秉筆太監王承恩以及高起潛,王承恩的手裡捧著聖旨,臉上沒有什麼表情,高起潛跟隨進入乾清宮的時候,看了一眼鄭勳睿,迅即低下頭。

很快,王承恩開始宣旨了。

跪在地上的鄭勳睿,有些惱火,每次到京城來,進入乾清宮之後,總是免不了下跪,這個在眾人看來非常平凡的動作,在他看來就不正常,總覺得自尊心遭遇到了挑戰,所謂歸天跪地跪父母,其餘人還不值得他跪的。

這一份聖旨的確不一般。

張鳳翼敕封文淵閣大學士,賜太子太保,成為內閣次輔,楊一鵬侯恂黃士俊賀逢聖孔貞遠等人敕封東閣大學士,敕封太子少保,參贊機務。

內閣一下子擴充到了八人。

王承恩宣旨之後,張鳳翼等人領旨謝恩。

接著高起潛開始宣讀第二封聖旨。

鄭勳睿出任漕運總督,兼任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鳳陽府徐州和州滁州巡撫,領戶部尚書右都御史銜。

楊廷樞出任應天府府尹,詹事府少詹事魏呈潤出任右副都御使山西巡撫。

工部左侍郎劉宗周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原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因為身體原因致仕。

盧象升出任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使,五省總督,兼任湖廣巡撫。

聖旨宣佈之後,鄭勳睿迅速成為朝中眾人關注的焦點。

大明最為重要的兩個地方職位,其一是漕運總督,其二是薊遼總督,這兩個職位,必須是以六部尚書或者都察院都御史的職位出任的,其權力都是很大的,漕運總督兼任四府三州巡撫,管轄南直隸四府三州的所有事宜,負責漕運全部事宜,薊遼總督統領遼東以及保定山東天津登州和萊州等地,節制順天巡撫保定巡撫遼東巡撫。

漕運總督最為重要的職責,就是負責將南方各地的糧食運抵京師,漕運所依託的是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流經的各地,幾乎都是最為富庶的農業區域,而且京杭大運河是大明最為重要的經濟命脈,北方的糧食供給,幾乎都是依靠漕運。

鄭勳睿太年輕了,如此年輕的年紀,負責大明漕運,以戶部尚書的身份,出任漕運總督,這不得不引發眾人的驚歎與好奇。

朝廷之中的博弈,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如此情況之下,皇上賦予鄭勳睿重任,讓年輕的鄭勳睿,成為二品高官,這應該是非常大膽的決定了。

鄭勳睿沒有關心諸多的議論,接旨之後,他去拜見父母和二孃了,他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處理,特別是有關鄭家軍的事宜,此次抗擊流寇,鄭家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兵部將依舊鄭勳睿呈奏的奏摺,任命鄭家軍的諸多軍官。

鄭富貴馬氏和孫氏,也是多年沒有見到鄭勳睿了,他們已經習慣了京城的生活,富足安逸的生活。鄭勳睿的前途,與他們在京城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他們一直都很關心。

得知鄭勳睿出任戶部尚書漕運總督之後,鄭富貴是非常高興的,作為世家,鄭勳睿如此年輕就身居高位,可謂是世家之中的第一人了,想想搬遷到江寧縣之後,多年過去,鄭氏家族都沒有出現過人才,鄭勳睿可謂是其中的翹楚了。

當然,鄭富貴還是有其他想法的,想著鄭勳睿能夠關心家族之中的其他人,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鄭氏家族出了人才,其餘人也要跟著沾光。

實話實說,鄭勳睿與鄭富貴馬氏和孫氏等人的關係,並非是親密無間,畢竟是穿越之人,想要做到和父母之間的水乳交融,可能性基本是不大的。

聖旨明確鄭勳睿九月十六到任,時間是一個月。

八月十八日,楊廷樞回到京城,和鄭勳睿兩人見面了。

楊廷樞的運氣也不是很好,出任山西巡撫,正是山西遭遇災荒的時間,他在山西基本沒有做好什麼事情,此次能夠出任順天府府尹,也是出乎很多人預料的。

鄭勳睿和楊廷樞兩人在一起足足一天的時間,至於說交談了什麼事情,外人不知道,但眾人都清楚,鄭勳睿和楊廷樞的關係是絕不一般的。

在京城僅僅呆了五天的時間,八月二十日,鄭勳睿準備離開京城,前往陝西西安。

兩萬五千鄭家軍的將士,留下兩千人跟隨鄭勳睿,其餘的將士早就開拔前往西安府城去了,鄭勳睿和主官兵部的內閣次輔張鳳翼交換了意見,鄭家軍跟隨到淮南府駐紮,張鳳翼很清楚,鄭家軍已經成為大明最為驍勇的軍隊之一,必須要精心呵護,熟悉軍隊事宜的張鳳翼更是清楚,鄭家軍是不可能撤換總兵官的,也不可能讓其他人插手去管理,這樣只能夠讓鄭家軍出現異動,當年的戚家軍就是最好的例子。

鄭勳睿和徐望華也商議過了,鄭家軍必須在西安府城留守一部分的軍士,這樣有利於維護陝西等地的穩定,但絕大部分的鄭家軍軍士,要跟隨到淮安府。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風中的失落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