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變夷為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郭開與韓江兩人離開西域不久,匈奴右賢王也回到了自己的王庭。

隨著右賢王的迴歸,西域的局勢開始變的緊張。

首先就是前些時日一直歸縮不出的歐脫部,開始變的積極主動起來。

從太始四年九月開始,歐脫部就不斷派兵襲擾蒲類和阿惡地區。

兩國面對匈奴人的襲擾,難以抵擋,只得向漢軍求援。

駐紮在阿惡和蒲類兩地的漢軍,不得不協助兩國抵禦匈奴人。

一時間漢匈騎兵在阿惡與蒲類不斷發生小規模的衝突。

最多的時候一天之內就會發生十數次小規模的衝突。

漢匈局勢的緊張,也讓處於漢匈控制區附近的諸國緊張不已。

諸國紛紛向張越請求,派漢軍入住本國。

面對這樣的形勢,張越和漢軍卻並未出現任何緊張的表現。

除了向交河城增派了300騎外就沒有再做出其他動作。

去歲的寒冬導致草原上發生了嚴重的白災,造成了大量人口和牲畜的死亡。

右賢王即使有心發動大戰,也與大漢一樣,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補給。

如果強行開戰,即使獲勝,今年這個冬天,匈奴人也別想輕易渡過。

正是因為清楚匈奴人窘迫的情況,所以張越根本不擔心發生大戰。

至於小規模的衝突,從馬邑之圍開始,漢匈之間又何曾斷過。

正是基於這一點,輪臺這邊沒有進行任何動員,還是按照張越的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發展。

太始四年十月,輪臺官學終於建成。

張越以大漢典屬國丞的名義,向西域諸國發布命令。

命諸國所有年滿十歲的王子入輪臺官學讀書。

最先入輪臺官學讀書的自然就是烏孫王子元貴靡和烏就屠。

元貴靡為了更好的與輪臺上下進行交往,還取了一個漢名劉貴。

烏就屠或許是受其母親匈奴公主的影響,則始終堅持使用自己的烏孫名字。

不但如此,其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刻意與大漢保持距離。

不過張越卻並不以為意,他對大漢文化擁有著絕對的自信。

文明與野蠻待在一起,只要野蠻與落後不在第一時間摧毀文明,遲早都會被同化。

這可是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過的真理。

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即使是刻意抵制也沒用,日常的生活就能讓人不知不覺改變。

元貴靡和烏就屠入學後,很快龜茲、姑墨、烏壘、尉犁、鄯善、焉耆諸國王子也相繼入學。

其他諸國王子,也在前來的路上。

張越相信,透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不出三代,這些漢軍勢力範圍內的諸國就可以化為華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過就在官學順利開展之時,諸國中也出現了一片抗議之聲。

其中尤以漢化程度最高的樓蘭、尉犁、龜茲三國最激烈。

諸國反對的並非是諸國王子入輪臺官學讀書之事。

而是認為官學不能只招收諸國王子,而應該擴大招生範圍,允許諸國貴族子弟入學。

諸國貴族同樣有向漢之心,輪臺官學當增加招生範圍和人數。

兩名龜茲貴族,在得知官學不招收諸國貴族子弟後,更是直接帶著子弟從延城趕到輪臺官學領著家中子弟進行抗議……

兩名龜茲貴族的行動啟發了諸國貴族,各國貴族紛紛向駐於本國的漢使提出入學請求。

張越原本計劃只招收諸國王子,只是擔心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而已。

既然諸國貴族皆有讓子弟入學向漢之心,張越自然從善如流。

經過一番討論,張越很快就頒發了新的命令,官學由兩個班,增加為五個班。

招生人數由計劃中的60人,增加為150人。

但這個人數同樣沒法滿足諸國的需求,因此又增加了一個考試環節。

不過考核標準卻與後世不同。

經過輪臺上下一番商議,輪臺官學的入學條件,主要考核5項類容。

第一,也就是最重要的當然是漢語考試,語言不通如何能夠正常學習。

第二,弓馬騎射,輪臺官學的學員未來都是義從軍團的指揮官,基本的戰鬥技能當然是必須的。

第三,漢家禮儀,所謂“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胡不踹死!”作為文明人,禮儀自然是不可缺的。

第四,武裝負重長跑,作為未來的貴族軍官,身體可不能差了,這長跑自然是免不了的。

第五,算學,作為一名未來的貴族指揮官。連基本的計算都不會,豈能統治一方,又如何能指揮軍隊騎馬砍殺。

這五個考核標準一出,不但沒有嚇倒各國貴族。反而讓更多的人趨之若鶩。

就連漢軍控制區以外的諸國使節也紛紛上門諮詢入學事宜。

在這個時代知識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寶貴的。

從輪臺官學制定的入學考核就可以看出,一旦入了這輪臺官學,必然可以學到大漢不少有用的知識。

作為已知世界中最文明發達、富強的大漢,對諸國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原本一些小國就有心彷效大漢,只是長安路途遙遠,有心卻無力。

如今輪臺官學的開辦,大大縮短了距離,留學的成本也隨之大降。

隨著輪臺官學的開辦,諸國之中漢風漸起。

識得漢字、會講漢話之人,地位日漸提高。

在龜茲、姑墨、尉犁、鄯善等國,甚至出現了這樣的認知。

只有野蠻低賤之人才使用原本的土話。

漢語、漢字、漢服、漢式的各種器具建築才是高貴的象徵。

龜茲王與姑墨王,甚至把自己原本奢華的王宮給拆除。

轉而彷照未央宮的模樣建造自己的新王宮。

至於尉犁、焉耆諸國也對王宮進行了改造,雖然沒有拆除王宮,但卻把王宮中的傢俱全部換成了漢式。

自古以來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諸國國王都這樣,下面的貴族商人,更是瘋狂的追求漢式的一切東西。

在他們的想象中大漢的一切都是香甜的。

這樣的風氣倒是讓摩尼和趙意欣喜若狂。

僅僅是陶器一樣,就讓兩人賺的盆滿缽滿!

張越更是欣喜,照此下去,不出三代西域將盡為華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