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兩部百科全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姜志強原本還在思考,眼前之物是真是假?對方又是從何得到的,還有沒有更多呢!

不過,住友善繼的話,很快打斷了他的思考,讓他不得不迴歸到現實中來。

看著眼前的《永樂大典》書冊,姜志強直接詢問道:“這書冊你們有多少?”

聞言,住友長泰也不說話,直接將盒子裡面的書冊給拿了出來,一一並排陳列在眾人的面前。

總共為五本,但卻有兩個名字,寫著“永樂大典”的有兩本,而寫著“欽定四庫全書”的則有三本。

這兩本書不用說,身為華國人都知道,都是歷史的珍寶,彌足珍貴。

先說說這《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繼位第二年命人修篆的,由大才子謝晉,妖僧姚廣孝等人,帶著兩千多人,花了五年時間修築出來的。

收集了先秦時期到明朝初期的各類書籍,一共七、八千種,最後編成了《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中,包含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戲劇工農等22877卷,11095冊,大約3.7億個字都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最為人稱道的是,朱棣並沒有為了政治立場,修改其中經典史籍,只要是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全部記錄在其中。

《永樂大典》修築完後,曾藏於南京文淵閣,後歲朱棣遷都至B京,但在儲存過程中,遭到一次大火,差點就把這部書給燒了,後來也是大大小小的火災不斷。

直到嘉靖時期,他非常喜歡這部大典,就命人複製了一份。

因為它太龐大了,沒辦法印刷,只能手抄,找了109個人抄了5年才完成。

抄完前的五個月,嘉靖就突然駕崩了,奇怪的是,就在抄完副本之後,《永樂大典》正本就丟失了。

到現在有人懷疑,這正本跟隨嘉靖一塊進了他的永陵,但至今也沒有考據證實。

就算是流傳下來的那個副本,一直流傳一直丟,到了無能的清晚期。

咸豐那時候,英法聯軍很多人偷偷拿著去賣錢,所存的數量急劇下降。

到光緒元年的時候,清點出來只有5000多冊了,丟失了大半。

而到了光緒十八年,就剩下870多冊了,相當於一年365天,一天丟一本。

它的悲慘經歷還沒完,1900年義和團火燒英國駐華大使館時,把挨著的翰林院給燒著了,當時剩餘的《永樂大典》全部存在此地。

而當時的倭國人,英國人,法國人趁亂,每人順手都拿了幾本。

可在簽署辛丑條約之後,英國人把僅剩的330冊《永樂大典》給還回來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翰林院老大逃難還沒回來,那些翰林院員工,竟然把僅剩的330冊全部給瓜分掉了。

兩年以後追回來一部分,一查就剩64本,經過同胞們許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終找回來了224本,放在了國家圖書博物館。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還有它的身影,對外公開的,歐洲發現了59冊,其中英國51冊,德國5冊,愛爾蘭3冊。

而在私人手上,且未公開的那就無法確認了。

要說其價值吧!

對於華國來說,這本曠世奇書,是我國的文化藝術瑰寶,也是華國傳統歷史文化重要符號,它已不僅僅是一部文化典籍了,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在其中能夠找到文化的根。

對於其它人來說,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寶物。

在兩年,在法國一個不起眼的小型拍賣會上,曾出現了兩冊《永樂大典》,最終成交價高達6700萬元,合計每頁書值67萬元。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以這個價格來對標的話,住友長泰拿出來的這兩冊,最少也值6700萬了。

再說說剩下的那三冊《欽定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命人修建的,前後花費了十年有餘。

它確實是世界上一部空前絕後的大書,它把華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典籍,全部都按照經史子集四大部整理收集在一起。

永樂大典有兩萬多卷,但四庫全書有79337卷,永樂大典有3.7億個字,而四庫全書的總字數在9.9億個字。

量化一下,按正常的閱讀速度,如果一個普通人一天能夠閱讀3萬字深奧典籍,那麼全部閱讀完大概要73年,可見其內容之龐大。

乾隆修完後,他也怕損毀,就讓人進行了複製。

這麼龐大的書籍,當然也是找人抄寫的,總共命人抄寫了7部,分別藏於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沉陽的文朔閣,承德的文津閣,杭州的文瀾閣,揚州的文匯閣,以及鎮江的文宗閣。

北方四閣又叫內庭四閣,是不允許別人參觀的,而南方的又叫南三閣,是可以被人參觀的。

但這7部加原本,同樣沒躲過清晚期看不頭的災難。

鎮江和揚州的兩部,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全部毀了。

圓明園那套,在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樣被毀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內七部副本,由於戰火的原因,最終只有杭州的文瀾閣儲存下來了半部,其它地方藏有的四庫全書都是零零散散的,沒有連貫性的書冊全本了。

而最最珍貴的底本,藏於B京翰林院,還是由於義和團縱火,底本就這麼著全沒了。

眼前這三冊《欽定四庫全書》,姜志強遠遠觀望了一下,就知道是那底本書冊了。

在姜志強看了,雖然是底本,但其價值還比不上那兩冊《永樂大典》,也並不是因為永樂大典時間更久,歷史意義更大。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四庫全書它本身。

相比於朱棣正直,乾隆修書的動機就並不那麼光明正大了。

乾隆修書的目的是想把全天下的書全部拿來檢查一遍,看到對清朝不好的,要麼改,要麼毀了。

而且必須按照他指定的框架來,凡是以下幾類都不行:

第一,毀清朝形象的,不利於統治的,能改的都改,不能改的都刪掉了。

第二,我定下的禮教規矩,你跟我反正來的,都算離經叛道,一個字刪。

第三,我就民族壓迫,你反抗我的全刪,我就封建專制,你反抗我的都刪,

不光刪,還給你毀了,讓你從我這朝以後,再也看不見了。

就好比岳飛的滿江紅,其中有一句話,“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胡虜,匈奴,這樣的詞在清朝屬於敏感詞,乾隆直接做主給改了。

改成了“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渴飲盈腔血。”

大白話來說,就是給關鍵詞和諧了,這可比現在和諧星號之星強多了,改了之後,就立馬讓全天下的人來讀,來學。

加此以往!~又有誰還記得“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後世之人評價四庫全書時,往往都在嘆息,這乾隆是修了一部四庫全書,可也毀了一部四庫全書了。

好在清朝統治時間不長,後世之人還能從其它典籍私藏中,找到原始的記載。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