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大明的復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哐當哐當

朱慈在六月二十的這一天抵達了鳳凰城,踏上了馬拉鐵道車的專列。 23us.更新最快

作為當年滅清戰爭的遺留品,壽命短暫的軍用鐵路並沒有被荒廢,反而在遼東大開發的背景之下,運轉得滿滿當當,引人追捧。不僅獲得了後續修繕的資金,更因此獲得了發展,由此成立了遼省鐵路公司,繼續修築鐵路。

一開始,遼省鐵路公司的股本募集還頗為讓朝中官員擔憂。卻不料,股本一開場就引發吹捧。在恆信商行的帶頭之下,一千萬兩的股本短短一天時間內就認購了三百萬兩。再加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以地皮與軍資的形式佔據的五成股本,餘下兩百萬兩的股本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此前的軍用鐵路因為是緊急修築,雖是耗用了數十萬的勞力在短時間裡鋪設。但因為軍隊的操行和軍情的緊急,是以十分湊合,即不在乎是否會在路上丟棄物資,也不是很要求高標準的安全執行,只求短時間內能將軍資運送上去。

轉為民用以後,自然要求執行可靠。

當年參與修築的大量民夫與工兵陸續退役,轉而入職遼省鐵路公司。雖然花費了極大的心思改進運營水平,又花了大價錢在京師鋼鐵廠定製了質量交稿的鋼軌。但另一個問題便開始困擾著遼省鐵路公司。甚至到了解決不了,都不敢執行皇帝專列的地步。

一樣,也是安全問題。

這年頭還沒有含錳鋼軌,此前鋪設的只有普通鐵料打製的鐵軌。就是這,也不知惹得多少百姓垂涎不已。這年頭,百姓家裡就是連一口鐵鍋都是難得的財富,更別提這成千上萬例的地方,有這麼多的鐵軌。

此前,遼東這裡是戰區,敢有破壞鐵路的,一律以奸細罪名處決即可,狠狠剎住了歪風邪氣。但伴隨著遼東大開發,無數關內百姓湧入。這個時候,面對自己人和面對敵人顯然就是兩碼事了。

雖然遼省鐵路公司不斷宣傳鐵軌一次鑄就無法它用,更是不斷巡邏探查,可還是架不住四面冒出來的百姓看著一塊塊鐵料兩眼放光。白天抓得緊就晚上偷,自己沒辦法用就偷偷賣給蒙古韃子。

對於缺少銅礦的中國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四川那地方可是用鐵錢的呢。對於不少人而言,鐵是可以直接與錢掛鉤的。

百般無奈之下,遼省鐵路公司不得不上京華報刊文,面向全國尋求辦法。

不多時,一條嶄新的宣傳語貼在了各個火車的車廂外殼上:鐵路乃各省龍脈,挖之者天譴,護之者風調雨順。

隨後,各地裡紛紛傳出某某地挖了鐵軌,結果大雨傾盆,上蒼懲戒。某某地護龍脈得力,風調雨順的話語。說得有鼻子有眼,更是指名道姓,彷彿例子不計其數一般。

於是,等朱慈啟程回國的時候,一路暢通,再無百姓趕來扒鐵軌。也不用擔心哪裡鐵軌被偷偷扒了一塊,專列軌道車要脫軌翻車。

當然,也許更重要的是,伴隨著關內的物資湧入,關外的出產賣出,遼東就此煥發勃勃生機。百姓們安居樂業,加上鐵路公司不斷巡查嚴懲,也沒有什麼人再動歪腦筋了。

朱慈坐在專列之中,聽著沿途本地官員對於本地地請的彙報。感慨著鐵軌之上的風雨,更是感嘆著漢家兒郎的偉大。

戰後的和平是難得的,辛勞的漢家兒郎趁著這個時機裡迸發的頑強生命力更是讓人驚歎的。

從山東朝鮮河北各地的遼民奔向家鄉。來自各處在家裡尋不到活路的人亦是懷揣著一張開墾證書,拿著微薄的朝廷資助,奔向遼闊的黑土地。

他們將在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朱慈掀開專列上的窗簾,便是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

鐵路外,已經快到了收穫的季節。金黃色的麥穗在斜陽的暈染之下,綻放著讓人怦然心動的力量。

帝國的元氣,在緩緩復甦呀。朱慈迎著疾風,輕聲地說著。

他的身前,是吳高名衡陳貞慧以及此番跟隨跟隨而來的崔成恩。

崔成恩當然不是作為救命恩人過來索恩的。

這位朝鮮知名的幸運星以兩次拿下救駕之功成為朝鮮有名的幸運兒,身上的職位亦是迅速從一個默默無聞無官無職的白身一躍而上,成了位列六曹判書同品級的朝鮮駐京辦主任。並不如同後世幾乎是招待所一般駐京辦的身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為朝鮮與大明的特殊關係,又礙於這年頭與通訊條件的落後,崔成恩在與大明的事務處置之上有著非常大範圍的授權。

這就是大明呀已經日夜奔行了半天了,還在大明的境內。崔成恩感嘆著。

眾人都是忍不住發出了善意的笑聲。

陳貞慧笑道:這才哪兒到哪兒呀,連海州都沒過呢。就是到了海州,也才到了遼省的一半,而遼東遼西加起來,也只是大明十三省的一個呢。

中華之大,竟至於斯崔成恩忍不住再感慨了一次。

而這時,朱慈卻是見吳掏出了一個本子,遞給了朱慈。

結果出來了,果然讓陛下說中了吳再三唏噓。

朱慈嗯了一聲,看過去,卻是發現吳在算的是一筆財政的帳目。

正是這一回朱慈出行朝鮮的收入支出。朱慈在大明境內的衣食住行,自然是自己負擔。因為壓縮了隊伍,雖然依舊有過萬的人馬,但開支並不龐大。至少比起此前幾次軍費還省很多,畢竟沒打仗。

後來進入朝鮮,自然有朝鮮負擔。衣食住行,都是朝鮮供奉。

當然,關鍵的大頭還是關稅。

不僅是漢城交易會的稅收規模極大,更有朱慈隨行的商隊呢。他們幾乎擠佔了馬拉鐵路的一半運量,亦是悶聲發大財,交易額高達五百萬兩之巨。

其中,自然有老實交稅。

林林總總算下來,竟是發現,這一回的出行,沒有虧本。當然,這個是要將地方稅收算上去的。並非只是說朱慈內庫之中的出入。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