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御門聽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承天門前的早晨天矇矇亮,人就來了許多。

大明二七六年七月十九日的這一天,是京師百官最需要打起精神的時候。因為,這一天是早朝的日子。大明的御門聽政在隆慶六年時定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為期,朱慈烺登基以來雖然減少了次數,但也只是改為了逢九議事。

作為帝國的心臟,承天門前這裡匯聚了最多的中央機關,猶如後世的中南海一樣。

從大明門到承天門的小道有變可謂是京師衙門全部密集分佈的地方。這裡不僅職權最重的禮部吏部戶部兵部以及工部等六部衙門中的五個,也有鴻臚寺太醫院等並非核心部門的官署。

如果說天空之中有一顆隕石砸落在這裡,哪怕是承平時節,整個帝國的行政系統也要就此癱瘓,難以恢復。

但今日,這些衙門的官員紛紛不再想著如何處理公務,都被一個震動整個京師的大事件所驚動了,紛紛顯得心不在焉,就是早早趕到的御史彈壓著秩序,也是心有期待地張望著。

他們期待著,也預料到了即將會有重要的大事發生。

大臣們漸漸次第到了,通往宮內的承天門也已經發出了吱呀吱呀的聲音,宮門開啟,內裡就是紫禁城。

這時,六科廊的兵科給事中霍亮走到了承天門籤站定,表情格外嚴肅,他朝著一同趕來的兵科同僚與前來聲援的都察院御史吳培友點了點頭,站在承天門前,輕咳一聲,引起了眾人的目光。

諸君我大明立國三百載,養士百年,進諫正誤,就在此日了

時空彷彿在這一刻凝滯了,所有人聽到這一句的時候,紛紛不由站定,全都想起了大禮議事件。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早朝剛結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導眾人道:憲宗時,百官在文華門前哭請,爭慈懿皇太后下葬禮節,憲宗聽從了,這是本朝的舊事。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亦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隨後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在金水橋南攔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等又號召群臣。隨後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

其後勢態更是進一步升級到有大臣去左順門前擂鼓大哭,隨後引發嘉靖皇帝的廷杖。光是生生杖斃的就足足有十六人。

付出了十六條鮮血的代價後,大禮議事件告一段落,以嘉靖皇帝勝利告終。

儘管後世有人說,這一場大禮議事件後,大明風骨盡皆淪喪,人人爭相諂媚,士林由此汙染,就連皇帝的廷杖,也成了一道沾染著前人鮮血的人血饅頭,眾人趨之若鶩,以為政治資本。

現在,霍亮站出來了。

誰都明白,一場大風波要開場了。

角落裡,內閣樞密院的大臣們紛紛對視一眼,都感覺到了沉沉的壓力。李邦華已經先一步進了紫禁城,他有暢通入內的權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楊文嶽神情平靜,彷彿早已猜到了一切。

吳甡聲音低沉道:只有一個霍亮嗎

如果是的話,很快就會有人出場收拾掉這一切。彈壓早朝秩序的御史已經走了過來,身後十數個錦衣衛力士沉沉地踏著步子,威懾力十足:諸公,前幾日魏藻德謝升的腦袋,幾位這麼快就忘了嗎

聽到這一點,霍頓眼中微微閃過一絲閃躲。甚至,通行的都察院都察院御史吳培友也忍不住後退了兩步。

但很快,跟著退步的人就成了前來彈壓秩序的御史唐亞以及他身後的錦衣衛,看到這人出場,他們紛紛忍不住止住了步伐,甚至大步後退。

教育與文化大臣昂然挺胸,身著一身顯然洗刷乾淨過的朝服,格外肅穆,挺身而出。此人,赫然就是兩朝元老,士林聲望格外隆重的黃道周

石齋先生出來了霍頓見此,頓時激動不已,這是一個重量級的盟友:人心在此,正誤瞭然啊石寨先生也要上表諫言

這事情真的鬧大了這一次拒絕議和,甚至斬殺來使實在是不應該啊

這麼好的條件白白放棄,往後還不知道要惹出多少風波。若是窮兵黷武,可讓眼下這剛剛寬裕沒幾天的國庫受不了啊

實在是太好了,有石齋先生出頭,這一番進諫就有望了

我輩豈是謝升魏藻德那等賣國之流可比的黃道周沉聲道:眼下聖上打下大好局面,好不容易有不費刀兵就能收復遼東的希望。我等食君之俸,忠君之事,豈能願意聖上空耗此等局面諫君得失,此乃人臣本分。縱然一身榮辱丟棄,老臣也絕無後悔

讓開吧黃道周輕輕說了一聲。

唐亞深深呼出一口氣,掙扎了良久,被吳培友強拉硬拽扯到了一邊:上朝的時間快到了擋著也不是個事呢

吳培友說完,眾人紛紛看向一旁一個巨大的座鐘。上面,滴滴答答的時間恰巧到了巳時,這是上早朝的時間。也是列位大臣們千恩萬謝的一點。

自從朱慈烺上朝一來,終於可以攜帶著大勝之威,不用去顧忌祖訓,將這早朝的時間從凌晨天都沒亮的時候改到日上三竿的早九點了。

而此刻,恰好也已經到了九點。

承天門的大門已然開啟,唐亞搖搖頭,側身讓開了。

大臣們次第入內,黃道周卻單獨出列,帶著霍亮大步走去。隨後,越來越多的官員們紛紛離開原本的佇列,加入到了黃道周一行人中。

這是一場大風波啊倪元璐低聲說著。

一邊,楊文嶽道:聖上如何不知道

可是倪元璐想起了謝升與魏藻德的事情,但他明白,這兩件事絕不是一樣的:這是人心向背的問題,聖上這一次做出的抉擇,委實太過離奇了。而且,大臣們如此進諫,絕非如此前那般賣國議和,挑撥聖上父子情深的事例。這是正正當當的進諫

對付壞人,人們當然可以毫不手軟。

可對付好人呢

尤其是一個的確是好人,做著大家都以為是的好事卻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這委實是一件格外複雜,更加挑戰處置藝術的事情。

楊文嶽沒有再多說。

事實上,因為朱慈烺的開闊的心胸與務實的風格,再加上南京建立起來的新一套文武班子讓朱慈烺對朝廷掌控力強大,朝廷的風氣已經好了許多。

眾人都明白,若是崇禎皇帝時代,哪裡會有人費盡心思來搞什麼進諫

當年崇禎皇帝召集百官問計李自成殺來應該如何的時候,回應的,只是一個個的沉默。連正常的進言獻策都沒有,哪裡有人有心思去搞什麼進諫

群臣們進入了內金水橋,隨後在皇極門前左右分班站定。其間,唯有黃道周依舊領著人,單獨排成一列。

霍亮微微有些緊張,但很快,他的緊張就變成了另一個心情。

聖上來了黃道周說完,朝堂之上全體文武紛紛打起了精神。

朱慈烺大步走來,卻罕見沒有坐下,他站著,目光落到了黃道周等人的身上,朗聲道:老實說啊,朕總覺得,這個朝會的意義委實不大。

人群嗡嗡嗡地鬧了一陣,他們萬萬沒想到,朱慈烺上來就放了這麼一個大炮。

黃道周也是微微一愣。

這會兒,朱慈烺一步一步,走到了黃道周的身前,看著身後一個個激動又義憤的官員,輕聲道:但朕有時候有想,將我隔絕在九重宮闕之中,又如何能聽到最真實,最正確的聲音又如何能明白,要正確地做出決策有時候,錯誤的決策比最貪婪的貪官汙吏都要更加讓人痛惜。所以唐太宗納諫,將魏政例為榜樣。今日,朕聽聞,有人面陳諫言,很好。朝會的意義,至少能體現在這裡。黃卿,你覺得呢

聖上願意納諫黃道周楞了一下。

他的身後,霍亮忽然感覺渾身上下說不出的難受。就彷彿,凝聚了數日的力氣就為了今日一搏,沒想到,卻是一舉打空了。

諫言,自然是要納的。拾遺補缺,這是諫臣的責任,不畏懼君王的權威而進諫,這是作為大臣的擔當,是理應褒獎的勇氣。朱慈烺小道:所以,黃卿的勇氣,朕是欽佩的。黃卿的操守,朕是信任的。但朕鄙夷的卻是,我大明,有骨氣有膽氣有那一腔正氣的諫臣太少了。少數的幾個,卻不再諫臣的位置上,如黃卿,是就任教育與文化大臣的位置上。

黃道周忽然感覺到了氣氛不對。

果不其然,不少目光悄然間匯聚到了霍亮的身上。

霍亮扭捏了一下身子。

朱慈烺道:各司其職,這是朝廷官員的本分。只可惜,有些官員,卻只顧著搏一把驚天的大新聞,便以為可以利用輿論的聲勢來強行達成目的。國事決策,淪為意氣之爭。有人說,我大明最好當的官兒,便成了那等清貴言官,彷彿拿著一個言者無罪的牌子便可以肆意妄言,卻不知,鬧了多大的笑話

霍亮明白自己不能再沉默了。

他深深呼出一口氣,看向朱慈烺,沉聲高呼:聖上臣乃兵科給事中霍亮,有一諫言,請奏聖上若聖上不納諫,則臣今日長拜於此,絕不離開

好朱慈烺笑道:你想說,好哇。朕給你機會,給你大大的,足夠的機會

霍亮緩緩呼出一口氣,道:敢問聖上,緣何如此上佳的條件,依舊一意孤行,不願議和,收回遼西一直到寧遠錦州之地而今天下盜匪肆虐,災禍四起,正是需要與民安息的時候。國庫這些年空空如也,近來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積蓄。若是再窮兵黷武下去,這大明社稷就要完了

朱慈烺靜靜地看著霍亮,又看向黃道周,微微一陣沉默。

場內氣氛一下子繃得格外緊張,所有人都看著這一切,靜靜地等待著朱慈烺的變化。這幾乎是一個註定劃時代的舉動。

考驗朱慈烺政治智慧的時候到了。

朱慈烺看向黃道周:黃卿,也是這個意思嗎

臣的確非諫臣。按說,這是臣職責外的事情。但臣委實難以理解,這放棄議和之舉。黃道周沉聲說著。

朱慈烺大步走去,看向都察院御史吳培友,笑道:這位愛卿也是如此想法嗎

臣委實不能理解拒絕議和,斬殺來使吳培友躬身回覆。

朱慈烺一個個問過去,幾乎將黃道周身後的所有人都問了個遍。

毫無疑問,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都在支援議和。

朱慈烺環顧過去,目光從大明中樞的文武百官之中一一掃過,一個個目光對視之下紛紛懷著各樣的心思。有不解,有疑惑,有擔憂。

霍亮喘著粗氣,靜靜等候著朱慈烺的回覆。

朱慈烺拍拍手,樞密院的顧炎武拖著一隻獵鷹跑了過來,當場從獵鷹的爪子裡拿出一隻圓筒。

這時,樞密院樞密使楊文嶽道:這是樞密院裡最緊急軍情才會用得到的獵鷹密信。

朱慈烺示意顧炎武拆開圓筒,取出一封書信,裡面,明文寫著幾個潦草的大字。

圖賴伏兵黃崖口

建奴增援了,他們根本沒有想議和。顧炎武冷靜地說了出來。

殿下,微微一陣寂靜。

隨後,就是轟然爆發的喧鬧。

楊文嶽冷漠地道:的確,建奴根本沒有想議和。他們只是用議和來拖延時間,要不然,一個區區降臣,有膽子敢放言將黃臺吉時代就打下來的錦州給吐出來

百官盡皆譁然。

黃道周愣住了,他忽然覺得面色漲紅無比,但旋即,又不由由衷地感嘆:還好吾皇聖明,堅持了這一切要不然,就中計了

給事中,給事中這時,兵科給事中霍亮猛地倒在地上,身邊,吳培友扶著霍亮,大力掐著人中。

霍亮臉上青白交加,竟是登時就暈過去了。

最近一週私事比較多,煩人,有些干擾狀態,寫作進度也時好時壞的。今天更新晚了,抱歉。qq讀者群號碼:15146926。想要催更討論劇情聊天就來這裡吧我的讀者都歡迎來加喲~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