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論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坐在桌前的濁石先生也是怔怔的看著幾人,心中與楊秉同行的袁先生抱有同樣想法。

過了許久方才緩過神,才嘆道:“趙娘子既然與文瑜相識,何必拿我這老朽打趣!”

“盼兒姐,三娘還有引章你們怎麼在此地開了一間茶坊?”

他的語氣中有些詫異,沒有想到趙盼兒會將錢塘的營生搬到了這汴京城中來。

孫三娘笑著責問道:“我們幾個女子在這汴京城若想要活下去,不得憑藉著自己雙手去努力嗎?”

“雖然我們相識,可在這裡的花費我們可不能給你免了,畢竟我們還需得向你支付租金!”

楊秉倒沒有什麼尷尬之色,他明白以趙盼兒的聰慧即使一時想不到,過後也是能夠想到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還特意安排了牙人收取她們租住院子的租金,他明白即使自己將院子免費給他們住下去,她們也不會接受的,所以才想了這麼一個兩全的主意。

這牙人就是中介,如今各行各業都有牙人,有莊宅牙人,有牙婆,有米牙,有茶牙等等。

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如今的社會形態與後世是十分接近的。

孫三娘與楊秉說了幾句後便去了後廚,這裡人多需要她去準備糕點吃食,沒有太多的時間在這裡與他閒聊。

楊秉也已經落座了下來,袁先生也終於醒悟過來了,問道:“這便是文瑜,當初與我們說起的錢塘趙氏茶坊吧!”

楊秉笑著微微頜首,袁先生抵掌大笑道:“竟沒想到錢塘之地竟然有如此雅地,趙娘子幾人早應來汴京了!”

楊秉品了一口茶果然清香四溢,他雖然未曾點但是見他過來,趙盼兒還是十分熟知他的口味。

上了一盞青鳳髓,它是由顏色而得名的乃是綠餅茶,雖然不似小龍團和大龍團那般稀少昂貴,可是也是名茶之一。

素來有老龍團,真鳳髓的稱呼,所採用的並非是汴京茶坊中常見的煎茶,而是蒸青緊壓茶。

在錢塘之時他便素來喜好這種茶水,以至於到了汴京後青荷都記住他的喜好。

袁先生見到楊秉的茶水上來後,便問道:“文瑜,這青鳳髓的味道難道如此回味無窮,以至於去了何家茶坊都會點此茶!”

他們向來去往茶坊,從來不侷限於一種茶水。所以對於楊秉這種選擇才會有些不解。

楊秉放下茶盞笑著說道:“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斝貯瓊漿。我只知這鳳髓香,其他茶水入了我口中我也辨不出好壞,豈不是焚琴煮鶴暴殄天物了嗎?”

濁石先生也笑著說道:“文瑜這般,便是少能嚐到這天下間許多的滋味了!”

這半遮面推出的果子,與錢塘時所賣的大致相同,如梨條桃圈、蜜餞凋花、碧澗豆兒糕、鹿鳴餅等這些在錢塘時便常常吃到。

他坐在這裡,自然目光不自覺的打量起了茶坊裡的環境,牆上掛著字畫以他現在的鑑賞水準,也能勉強看得出幾位前人之作。

焚香的味道並不濃郁,置身在此地的確是一處絕佳的會友閒談之所。

“濁石先生,袁先生”

楊秉背對著外面並未見到有人走至了跟前,倒是一個熟悉的聲音。

卻是何景與杜長風兩人作揖打著招呼,在走至跟前方才看見了楊秉。

“杜兄非要與我一起來這半遮面品茶,沒想到能夠在這裡得遇先生!”

楊秉明白何景是一位十分守禮的人,即使你說再多他還是會如此,所以他也已經習慣不再說起了。

何景無論在何處對待楊秉,都會如對待老師一般,這幾人也都已經見慣不怪了。

既然杜長風還有何景也來了,濁石先生自然也邀他們一起落座。

五人落座倒是恰好佔滿沒有了餘座,杜長風也點了兩杯龍鳳團茶,還有一些果子。

只是杜長風的視力倒是越來越差了,看不清事物了,經歷了上次他的那幅靉靆被孫三娘打碎後,他行事都注意了許多特別在孫三娘的面前,即使視力不好也不敢貼近說話。

這文人坐到了一起,自然不會嘮起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自然要來上一場文學沙龍了,當然這個時代應該被稱作文學交流。

何景倒是第一個提起了發問:“上古先賢如孟子有性善論,荀子有性惡論兩家學說南轅北轍,各位作何解?”

這種論題自古便是爭論不休,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種哲學性的問題。

無論是濁石先生還是袁先生都是傳統的文人,對此自然不會陌生。

剩下的幾位都是今科進士,更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

杜長風雖然為人有些迂腐,可是也是能夠聽得進他人的意見的,如當初與何景爭辯之時雖然不同意對方的意見,可是也會去思索對方所說的是否有道理。

杜長風率先回答,一番旁徵博引所闡述的論點乃是主性善,覺得人之秉性便是天性就是向善的,就像人的良知就是最好的印證。

濁石先生與袁先生自然也加入了這辯論之中,他們一人持性善論,一人持性惡論都展開了討論。

他們的辯論並不是街上的叫罵聲,用自己的嗓門蓋過別人的聲音來佔據優勢。

他們恰恰相反,而是十分平靜的慢條斯理將自己觀點娓娓道來。

待眾人說完便將目光瞧向了楊秉,對於這個問題他並沒有作直接回答。

而是說道:“韓非子中所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這句話顯然乃是對性惡論的闡述,韓非子所說的大概意思是三皇五帝時期乃是道德之爭,可是到了商周交替之時人們便不相信道德了而是要靠智謀,而當世不能靠道德還有智謀而是權力角力。

他之所以對此有如此頗深感懷,那是因為自己前些日子在柯府中柯相公與自己所說的那番話,還有如今的朝局發出這樣的感嘆。

一旁的何景有些驚詫,在杭州前往東京的船上,他聽得出先生對於孟子頗為推崇。

就像是一個孟子的粉絲,怎麼開始攻擊自己偶像的言論了。

可是楊秉繼續說道:“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惡,皆是因為只得其偏而遺大體,人善惡兼有之,所以人需要有禮法約束人心,我們行事也自當是為善去惡,而剛剛杜兄所言良知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指良善,而是知善知惡為良知!”

他的話並未說完,繼續道:“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以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作為末語,他認為這句話道出了何為人。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