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火箭發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巨大的火焰隨著運載火箭的升空,肆意的吞噬著月球表面的地質層。這火不若叫它火樹銀花,整個火焰呈現出青白之色,即使大部分的火焰都被導流槽引走,但仍有一部分火焰在大地上彌散開。

火箭發射塔大水池中近千噸的水在短短幾秒內蒸發殆盡,形成了一片遠比火箭發射塔要大很多的白色蒸汽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按著陶烏的喜好,作為強人工智慧主腦,月神還是囑咐下級的幾個小強人工智慧們將對火箭的追蹤情況實時轉播給陶烏聽——

全體雷達工作正常!

試探者級隱形衛星搭載實況:

水星一號飛行正常!

金星一號飛行正常!

地球一號飛行正常!

……

海王星一號飛行正常!

……

中繼訊號檢測中心:報告!月球第一級通訊環星圈展開正常!

與此同時,陶烏正對面的巨大光屏,不再只有黑色,而是劃分出了八個區域,可以看到八大火箭已經進入了漆黑的宇宙空間,某一個朝向月球的視角可以看到月球從佔據全部的後側,到只能佔據一半的大後方,再到只剩下個圓球。

在第三個區域中,火箭的前側,已經可以看清地球的輪廓,反觀後側,經歷大橢圓的變軌後,月球已經消失在視野中。

此時距離火箭發射,尚且不到五個小時。

與地球一號運載火箭所裝的燃料不同,另外七大火箭全部採用了採於月球的氦-能源,這種被人類認為是“理想的核聚變燃料”的能源,就裝填在第三級火箭之中。

早在發射後的兩分鍾內,作為將衛星離開月球軌道的第一級火箭就已經完成了它的所有本職任務。本來按著演算法,氦-裝在第二級火箭就夠了,完全不需要準備第三級火箭。但是考慮到月球與地球之間僅僅只有8萬千米的距離,這遠不足以隱藏氦-核聚變時所逸散的高能質子。

別的不說,就目前的月球移動基地裡面,至少都有五種辦法,可以檢測到遠在地球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內的一切高能實驗。

未知人物廖月,一直都在束縛著陶烏的手腳。

說白了,他陶烏為什麼敢明目張膽的在月球大搞建設?

這還不都是建立在主神系統佈置的月球偽裝者的基礎下。利用了低可探測技術的月球偽裝者,完美抹去了月球上陶烏想要隱藏的一切東西。

19:57,距離發射八顆火箭,已經過去了十一個小時。

隨著中繼訊號檢測中心的一聲:“報告!月球第二級通訊環星圈展開正常!”

地球一號衛星已經穩定在地球軌道,這也是人類從來沒有嘗試過的超遠軌道,它距離地球表面超過了五萬公裡,這甚至比地球同步衛星的6000公里要更遠。

這個時期,這個距離還沒有人類的衛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地球一號的隱蔽性。

但它好像不是一顆監視衛星,因為它不處於靜止軌道上,無法做到對目標區域持續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甚至遠達五萬公裡的超遠軌道,使得人類所研發的一切光學物鏡都變成了瞎子……

但這不代表陶烏所研發的衛星不能做到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更不代表它將變成瞎子。

衛星的傳統理念一向是受限於技術的瓶頸,在足夠的能源支援下,這種“瓶頸”不再存在——

地球一號所儲備的能源足夠它在十年內每天變軌一次。

這意味著只要陶烏願意,全部的能源將可以維持數年與地球同步執行。

另一方面,衛星成像的終點可不是光學。

陶烏吃了一頓晚餐,也順便用非人類的腳力逛了一遍月球移動基地,直到夜幕降臨,眼瞅著這一天都要溜走的時候,金星一號正式二級脫離,隨著操控臺月神的一聲指令,象徵著星際時代的初學者——

火箭推進器利用核聚變反應,在漆黑無光的宇宙空間裡點燃了一絲光明,它更像是一團柳絮,在原地長大,它的籽粒獨自踏上了遠方。

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是可以抽絲的。

最初的反應閥門井閉合的很緊,只留下了一個很小的口子,這個小口子陪著金星一號度過了一段艱難的緩衝期。如果這個期間衛星裡面坐著一個人,那麼這人將會在一個最初的時間裡面,被壓成漿糊。作為非載人衛星,陶烏哪管會不會壓死人這一說法,才不會為它設定更強的減壓裝置。

哪怕衛星內部的壓力竟恐怖如斯,但這個程度的速度還是遠遠不夠的。

此時的金星已經過了近地點,呈現出來的現實是,金星與月球之間的距離要用億千米為單位,這個距離是什麼概念?

比較容易理解的對比是:地球到月球的70倍。

以人類文明發射的“金星探車”用了半年。

半年時間還遠沒有那麼可怕。

海王星到月球的距離還是這個距離的0倍!

到柯伊伯帶是這個距離的50倍!

到奧爾特星雲是這個距離的五萬,遠距離甚至超過了十萬倍!

傳統的工質推進核動力理論在這一距離上,被一座珠穆朗瑪峰擋著。

月球移動基地的技術前景也難以翻越這座高峰。

所以這第一階段的八顆衛星不僅是要完成到達目的地的目標,那麼簡單,同時也要完成對月球移動基地的一個技術考核。

在不翻過珠峰的前提下,不使用那些以高昂熵減值兌現的蟲洞作弊的前提下,只有在這個考核中取得佳績,月球移動基地才算是做好了真正成為一級文明下巔峰的思想準備。

月神曾這樣對陶烏詢問:“現在你必須拋去地球上固有的理論物理常識,用你所知的沙羅文明的理論去思考。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核聚變的可控,在磁約束與慣性約束的前景下,如何做到不損機體,長期加速?”

“……磁約束你是認真的?”

“認真的。”

陶烏陷入了沉思。

倘若用二級文明的思維,這道題將會是不攻自破的簡單,但用同為零點九級文明的沙羅文明的思維,這道題就瞬間變成了“河南一名非天才考生如何在IMO中取得佳績”一樣困難。

傳統的兩種約束方案在技術上都有一個致命的瓶頸。

作為被寄予重託的託卡馬克裝置,笨重到用龐大來形容的磁約束發生器,轟擊著人類對火箭體積的不斷改良,簡直是現代航天工業的一股泥石流,它瞬間讓人意識到:“減重?不存在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