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伐趙,空國而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滋德殿中,慶忌正在接見使趙歸來的公子鴻。

公子鴻奉慶忌之命,出使趙國,沿途還仔細留意趙國的山川地形。

跟之前使趙的人有所不同。

這一次,公子鴻是從上郡前往的趙都晉陽。

他為吳國找出了一條伐趙的最合適路線。

跟公子鴻詳談一番後,慶忌又將一眾肱股之臣召集到滋德殿議事。

太宰計然、右丞相孔丘、國尉孫武、大司馬伍子胥、左司馬田穰苴、太子恆、公子鴻、公子章、大行令陽虎、御史大夫范蠡、御史中丞伯噽,都坐在了一起。

“寡人欲出兵伐趙,不知道二三子認為,可否?”

慶忌站在了陛臺之下的一張碩大無比的地圖上,環視一週後,向群臣詢問道。

“臣,願為大將!”

伍子胥當即請戰。

打仗這種事情,伍子胥是最為積極的。

相對來說,同樣是大吳戰神,戰功赫赫的孫武、田穰苴,在這種事情上,則是顯得不疾不徐。

“好。”

這個時候,孫武進言道:“大王,臣以為,若要伐趙,還需有周密的計劃。”

吳國之前定下的戰略,就是先打殘三晉,最後再蠶食鯨吞列國,一統天下。

現在,韓魏兩國都被吳國極大的削弱了,一蹶不振。

唯獨一個趙國,去年冬天的時候,還吞併了北方的代國,經過胡服騎射後,趙國的國力和軍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這無不讓吳國的君臣有所忌憚。

倘若再讓趙國發展下去,放任自流的話,毫無疑問趙國會成為吳國的一大勁敵。

以後吳國再想滅趙,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孫武,你可有良策?”

“回稟大王,臣以為,此番伐趙,我吳國可聯合韓魏兩國,一併出兵。”

“不妥!”

還不等慶忌說話,伍子胥就當即反駁道:“誠然,在孟津之會後,三晉關係破裂,韓魏兩國淪為我吳國的臣屬,決裂於趙國。然,吳國伐趙,韓魏恐怕會有唇亡齒寒之感。”

“若韓魏兩國背刺,趁機媾和於趙國,一起反擊我吳軍,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請大王三思!”

聞言,孫武搖搖頭道:“武信君此言差矣。”

“不聯合韓魏出兵伐趙,難道韓魏兩國便會隔岸觀火,對趙國見死不救嗎?”

“如果韓魏兩國都能出兵,將韓魏之兵,放在我吳軍眼皮子底下監視,他們定然不敢輕舉妄動。”

伍子胥笑了笑,道:“武安君,你怎知道韓魏兩國會答應出兵?若兩國拒不出兵,我大吳也無計可施,除非先一步滅韓滅魏。”

面對已經苟延殘喘的韓國與魏國,吳國的君臣都認為,吳國沒必要出兵討伐韓魏了。

“韓魏出兵救趙的可能性,不小。為防患未然,大王應當屯重兵於上黨、潁川二郡,以備不測。”

孫武向慶忌提出了這種建議。

“善。”

慶忌微微頷首,將目光放在了伍子胥的身上,問道:“伍員,若出兵伐趙,破了趙都晉陽,你需要多少兵馬?”

“二十萬。”

“……”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不過,很有必要。

因為這一次,吳國伐趙,雖不是滅趙,卻是要打殘趙國。

趙國現在是三晉中最強的一個國家,幾乎能跟東邊的齊國分庭抗禮了。

從軍事實力上來看,趙國還要略強於齊國。

再者說,慶忌給伍子胥定下的戰略目標是攻破趙都晉陽,而上黨之地,就是一道很難邁過去的坎!

而且,趙人一旦拼死抵抗,趙鞅傾國之兵的話,至少能拉起幾十萬的兵力參戰。

伍子胥要二十萬人馬伐趙,不多。

“你從何處進兵?”

“上黨高地,或是從鄴縣出發,直撲邯鄲。臣以為,大王可分兩路進兵。”

“可否兵分三路?”

“三路?”

伍子胥頗為不解。

慶忌握著手中龍淵劍的劍柄,指著地圖上上郡到晉陽的路線,道:“自上郡發兵,直搗晉陽。”

“這……大王,是否過於冒險?”

伍子胥瞠目結舌的問道。

“兵行險招。趙師若空國而出,留守晉陽城的兵力必定不多,以萬餘鐵騎自上郡出發,數日之內,必可直抵晉陽,趁其不備,或可一戰而下晉陽城。”

“大王,趙國接壤於我上郡的邊塞,也有不少駐軍,這萬餘鐵騎要隱匿行蹤,怕是不宜。”

“若無法隱匿行蹤,便直接打,威脅到晉陽的安全,趙鞅可能不會慌亂,但是趙人一定惶恐。”

“大王英明!”

依靠萬餘鐵騎兵,就想攻破趙國的都城晉陽,慶忌還沒有那麼狂妄。

不過,至少能挑動趙國上上下下那條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伍子胥。”

“臣在!”

“你領步卒十萬,騎卒二千人,自上黨高地進發,務必突破趙人的防線,以消滅趙軍主力為要。”

“諾!”

“田穰苴。”

“臣在!”

“你領步卒十萬,騎卒八千人,自鄴城進兵。務必搶先一步,奪取趙國的重鎮邯鄲,然後再跟伍子胥會師,一起北上。”

“諾!”

慶忌想了一下,將目光放在了公子章的身上,道:“吳章。”

“兒臣在!”

“你領二萬鐵騎,待趙人空國而出後,自上郡出發,直搗趙都晉陽。”

“諾!”

這是直接出兵伐趙的兵力。

總計二十三萬人馬。

但,這還不夠。

“孫武。”

“臣在!”

“你屯兵於潁川郡,節制諸軍,若韓國敢出兵救趙,即刻討伐,不必再過問寡人。”

“諾!”

防備韓魏兩國出兵救趙的兵馬,同樣是不少。

坐鎮於上黨郡的公子熙,統兵五萬,隨時都能打擊到魏國的都城大梁。

孫武屯兵於潁川郡,便宜行事,也可擁兵數萬人,威脅到韓國的都城陽翟。

“陽虎。”

“臣在!”

“你負責出使韓國,同時傳信於文種,務必使韓魏兩國不敢輕舉妄動,出兵救趙。”

“諾!”

……

三日後,慶忌正式拜田穰苴為大將,先一步領兵出征。

臨別之際,慶忌還意味深長的告訴田穰苴,道:“穰苴,此戰務必大告成功。寡人在咸陽等著你的捷報。”

“這一戰過後,你會是寡人,會是我大吳的第三個以武受封的‘君’。封號寡人都替你想好了——武陽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多謝大王!”

田穰苴感激涕零的朝著慶忌躬身行禮。

武安君孫武,武信君伍子胥,再加上一個武陽君田穰苴的話,吳國這三大戰神,就能做到真正的並駕齊驅了。

被慶忌畫了這張大餅的田穰苴,心情很是亢奮,走路都虎虎生風了。

吳國這番大規模調兵遣將的動作,自然是瞞不住趙人的。

趙鞅得知吳國將要伐趙,連忙備戰,幾乎是盡徵國內之師。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