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隱於朝(十)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一支數千人的隊伍偃旗息鼓,沿著渦河大堤向東南方向絕塵而去。

另一支數萬人的大隊伍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停頓於渦河以西約二十裡的地方。在得知朱仙鎮的官軍主力南潰之後,這支部隊似乎找到了方向。他們徑直轉向南去,向著扶溝、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項城方向前進。

而在更早些的時候,在朱仙鎮外圍的官軍主力毫無徵兆地開始了總退卻。

只見無數的官軍像突然傳染了失心瘋一般,鼓譟著放棄了陣地,沿著朱仙鎮經尉氏到郾城的大道一路向南狂奔。

士卒們脫掉了礙事的甲衣,扔掉了沉重的盾車,搶走了所有能代步的騾馬。他們沒有組織、沒有指揮、沒有旗號,一支軍隊所應具備的所有紀律都沒有。他們有的,只是不顧一切逃出生天的慾望。

常聞:兵敗如山倒。

十數萬人一齊逃命,那條年久失修且並不寬闊的道路如何能容納?

好在豫中平原一望無垠,兩條腿行走也並不依賴道路。

當官道人滿為患之時,潰兵們迅速向官道兩旁的荒野轉移,轉眼間便形成了一道數里寬的潮頭。

這潮頭洶湧向前,吞噬了面前所有的一切。任何試圖阻擋潮頭前進的人,都逃不脫被踐踏、被踩扁的悲慘結局。

軍官們所能控制的,頂多就是他私人豢養的那小群家丁親將。

將主平素透過家丁親將來控制軍隊的做法,在這個危機的時刻完全失靈了。

這些家丁親將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便是裹挾著他們的將主一起逃跑。而將主也在親兵的鼓譟下,半推半就地被擁上了戰馬,向著遠方奔去。因為將主們知道,只要手下的家丁親將還在,重建軍隊保住富貴無非還是糧餉不足的老問題。畢竟糧餉難得,而當兵吃糧的人在亂世裡多得很!

小兵小將們跑了,那麼他們的統帥們呢?

……

太子太保、左都督、掛平賊將軍印的總兵官左良玉,親領他的前營精銳,以整齊有序的行軍佇列,走在了整個潰逃隊伍的最前方。

因為在出發前盡力收集了各營馬騾,加之準備充分、組織有力,並且有左良玉的親自坐鎮,所以七千步騎兵迅速拉開了與身後潰軍的距離。

黎明時分,這七千步騎兵已經透過尉氏縣城,距離朱仙鎮約八十裡。

前方不遠處,便是進軍時曾經徒涉過的一條幹河溝——賈魯河的支流洧水。只要透過洧水,那麼他們便可以按照計劃在鄢陵城進行短暫的修整和補充,進而依託鄢陵城接應潰退的主力,對試圖截擊主力的流賊進行機動打擊。

然而,就在左良玉沾沾自喜的時候,前方探馬突然點響了號炮。

很快有人來報:流賊依託洧水的河床構築了工事,正在以逸待勞,等著大名鼎鼎的左平賊自己送上門去(注一)!

闖賊是在圍城打援!

憑藉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一個正確的判斷。

流賊明圍開封,暗圖援軍。援軍一滅,開封城必然陷落。

趁著朱仙鎮兩軍對壘,流賊發揚人數優勢,從北經西向南用壕溝畫了一個百裡之長的弧線。這個弧線北起朱仙鎮,擋住官軍北進開封之路;南至洧水,隔斷了官軍與後方基地郾城、汝寧、甚至是襄陽、德安的聯絡。

斷絕糧道與餉道的官軍由此只剩下了三條路,要麼向流賊防線拼死進攻,打通與開封之間的聯絡,並經過黃河以北進行補給;

要麼坐以待斃,在朱仙鎮被困死、渴死或者等待更可怕的兵變;

要麼向東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寧府和他身後的整個湖廣徹底敞開!

不顧一切衝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個正確的判斷。

兵法上說,處處布兵,則處處漏洞。

賊軍的主力既要部署於朱仙鎮以北,防止官軍衝進開封城;還要部署兵力於百里防線,防止官軍向西南突圍。

即便賊寇五十萬之眾一起上陣,這條百里防線也一樣單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點,必然能夠殺出一條血路!

後繼部隊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個正確的判斷。

殺開一條血路不難,自己的騎兵突圍也不難,難的是後繼部隊突圍。那些步卒行軍八十裡到達此地,早已經是精疲力竭。流賊以逸待勞,豈非是羊入狼窩?

正確的判斷才能形成正確的決斷。

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誰也不知道馬背上這位高大的山東漢子心裡想的是什麼。

很快,親兵們清楚地聽見了大帥沉著的軍令:

加速前進,堅決衝過洧水!透過洧水之後,直接前往信陽!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僅僅如此,那麼朱仙鎮之戰的最終結局就會與本來的歷史相差無幾。

但左良玉在短暫的猶豫之後,一句話脫口而出,再度改變了歷史進程:“快馬告知後面各營,本帥親自為他們開道!若是衝不出去,便離開官道,向東南方向撤退!”

後來的人們重溫歷史,對左良玉的這個命令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從主觀動機上分析,有人認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隨他多年的部下能夠逃出生天;

有人認為左良玉禍水東引,希望能將流賊主力引入南直隸方向,減輕他老巢襄陽府面臨的軍事壓力;

有人認為左良玉居心叵測,希望藉此幹掉丁啟睿和楊文嶽,讓他們承擔朝廷的追責;

還有的人比如蜀世子朱平槿認為,左良玉在最後一刻終於幡然醒悟,認識到他無論怎樣機關算盡,只要是跟著腐朽沒落的崇禎朝廷,便註定是沒有希望的。

左良玉,以及其他大明老臣舊將,只有跟隨代表大明宗室士紳百姓各階層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工商兵學商各行業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王朝正統和中華儒釋道文化正統,太祖高皇帝親封,蜀王府法定代表人,上天降臨人世間的大救星,即朱平槿自己,才能在未來大明朝的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在“護國安民、天下太平”的偉大事業中盡一份綿薄之力。所以左良玉的命令,完全應該解讀為他主動的覺悟,即將那些沒有希望逃脫的軍隊,當作投奔新大明的投名狀送給了自己。

相較於主觀動機上的分析結論眾說紛紜,客觀效果上的分析結論就要一致得多。

後來的人們大都認為,官軍從朱仙鎮的大潰逃,出乎意料地僅僅損失了不到兩萬人和五千匹騾馬,而非當時極可能的全軍覆沒,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銳步騎不顧損失不計傷亡的奮勇搏殺,不僅在流賊的洧水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寬約數里的缺口,而且極大地殺傷和重創了流賊的追兵,為後繼的步兵突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二是讓落在最後的方國安部兩三萬官軍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賊截斷前路已經形成三面合圍的危及時刻,毫無掛念地實施了徹底輕裝,轉身東渡賈魯河,並且沿著渦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渦河、潁河下游和陳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衝猛打,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最終將兩大賊酋羅汝才與李自成的矛盾徹底公開暴露出來。

據說,大量官軍鐵騎的突然出現,令負責防守洧水防線的闖賊大將田見秀猝不及防,戰事立即陷入被動。

田見秀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曾多次派出親兵向臨近的羅汝才請求增援。但羅汝才遲遲不見動作,直到中午,才象徵性地向田見秀派出了三千弱兵。而這三千弱兵直到當日傍晚才趕到防線突破口,氣得一貫好脾氣的田見秀破口大罵。

賊營中也有傳說,曹帥在收到田見秀的求援信後,一直與他的狗頭軍師山西舉人吉珪(GUI)躲在軍帳中密謀。至於密謀的內容,多年之後也未能大白於天下。

……

左良玉自個拔腳跑了,沒有告訴丁啟睿和楊文嶽。

當朱仙鎮以北的潰兵慌亂地衝入鎮內,已經有一次被拋棄經歷的楊文嶽立即明白:歷史再度重演了!自己的一番努力並沒有什麼卵用!

楊文嶽抓起枕邊的寶劍,捆上自己的印信,叫上自己的督標親衛,打馬便向鎮內的嶽王廟衝去。

楊文嶽清楚,皇帝記恨於他,最主要的原因是項城之敗中傅崇龍死了,而他活了下來。此番若再把丁啟睿丟給闖賊,皇帝必然殺他。所以無論怎樣,他必須將丁啟睿活著帶離這個傷心之地。

然而,當楊文嶽在鎮外亂軍的人潮中找到督師大人時,丁啟睿的樣子還是嚇了他一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披頭散髮,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四處亂竄。印信、赦書,還有那炳代表天子權威的尚方寶劍,所有能證明丁啟睿身份的東西,都留在了朱仙鎮裡的嶽王廟!

如今之計,只能是帶著丁啟睿一起逃了。至於逃跑的方向,楊文嶽沒有選擇。

汝寧府有楊文嶽留下守城和屯田的軍士數千人,汝寧府還有崇王朱由樻(GUI)一家老小。若是他丟了朱由樻,那比丟了丁啟睿的下場更慘。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大明朝的十八萬精銳就這樣各自做了鳥雀散。

然而,這並不是朱仙鎮之戰的最後一幕。

楊文嶽手下的督標總兵姜明武並沒有逃跑。

姜明武率領手下的八百團練兵以及倉促收攏的千餘潰兵,死死堅守在朱仙鎮內,為大軍斷後。

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兒郎在賊軍幾十萬人的包圍圈中,奮力拼殺了整整一天。

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兒郎永遠不知道,他們拖住了多少敵人,挽救了多少戰友。他們只知道,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忠誠的誓言。即便他們與之性命相搏的敵人,大都是些鋌而走險的饑民。

姜明武和他的兒郎在朱仙鎮全軍覆沒後沒多久,一隊倉惶逃竄的人馬終於衝進了汝寧府。

據說,面無人色官統全失的督師丁啟睿已經神智不清。無論是在淒涼恐懼的逃亡路上還是在汝寧府的撫臺衙門,無論是見到部下兵將還是跪在藩封汝寧的崇王朱由樻面前,丁啟睿翻來覆去總是一句顛三倒四的混話:

沒想到,萬萬沒想到,人人都他媽的是大隱於朝!

注一:部分史書上繪聲繪色描述道,田見秀在左良玉的撤軍之路上挖了一條兩丈餘寬的壕溝,而且是“放過前軍打後軍”。

響木對這種說法存疑。

因為左軍南撤,本就要經過洧水等大河。農民軍依託高大的河堤防守,不比勞神費力挖幾十裡長的壕溝更省事?會不會是慌不擇路的逃兵在夜暗中將幹河溝當成了壕溝,以至於在史料中以訛傳訛?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