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七十四章 大隱於朝(七)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朝廷大將中,若論善於招降納叛,無人可比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父母早亡,為其叔父帶大。

臨清在大運河邊,商貿之業盛於山東。左良玉耳燻目染,長大了便十分善於與人打交道,也就是情商很高。

左良玉投軍遼東後,因為身高體壯,力大過人,又能左右開弓,所以很快便在一群粗莽軍漢中脫穎而出,當上了軍官。這時,他善與人交道的本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一次機緣巧合,讓左良玉結識了他此生的貴人,那就是東林大佬侯恂。從此以後,左良玉在東林黨的公開讚頌與暗中庇護之下,在剿賊戰場上屢立新功。

崇禎六年,左良玉因兵部職方郎中李繼貞所謂的仗義執言,晉升都督籤事、援剿總兵。然而就算左良玉升任總兵,那也不過是大明朝數十位總兵之一。兵不過數千,將不過數員。

這時,左良玉另一個暗藏的特質展示在官場面前,那就是善於審時度勢靈活應對,就是情商高,智商也高。

崇禎七年,秦賊大舉南渡黃河,進入了中原廣闊天地,頓時氣焰大漲,分兵數路,呈離心方向進攻,把鳳陽祖陵都燒了。

斯時左良玉兵少將寡,糧餉不濟。於是左良玉打起了聰明仗,俗稱滑頭仗。能打則打,不能打就躲;能守則守,不能守便跑;能搶則搶,絕不餓著士卒;能收編則收編,絕不斷人後路、打得你死我活。

崇禎七年到九年這三年,許多過去的名將倒在了賊寇的刀鋒下,而左良玉卻混得風生水起,名聲日響。

崇禎十一年正月,左良玉和陳洪範在鄖西大敗張獻忠,並隨後識破了張獻忠的詐降之計,對張獻忠連砍帶射,殺得他血流滿面,差一點丟了性命。

崇禎十三年,收編了大量賊寇的左良玉已經成了督師楊嗣昌口中的“大將之才,兵亦可用”,並拜為平賊將軍,開衙建府,距離大明軍人的最高等級——封爵,僅有一步之遙。他所統領的部隊實力,也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的總兵。

這時,左良玉與東林之間的關係,已經由依附變為了合作。

東林黨依靠左良玉,坑死了死敵楊嗣昌;左良玉也依靠東林黨,保持聖眷與獲得糧餉。

強強合作,取得雙贏,對左良玉和東林黨都有好處。然而對於那些非東林黨的大佬,乃至於京師的朝廷和皇帝,那就並非人人喜聞樂見的好消息了。

丁啟睿是河南永城人,與歸德人侯恂乃是近鄰,平素多有交往。所以他就算沒有在東林黨的旗幟下宣誓,也算作東林黨的外圍人士。丁啟睿此生宦途平坦,步步高昇,既是靠著文章功夫和軍功累計,靠著家族影響幫襯(注一),也是靠著孫傳庭、楊嗣昌的推薦提攜以及東林黨的暗中助力。

自從丁啟睿接任楊嗣昌的督師之職後,中原局勢迅速惡化,朝廷百官日漸不滿。丁啟睿無法駕馭擁兵自重的左良玉,也讓皇帝十分失望。

來自京師的訊息說,皇帝有意讓新任內閣次輔吳甡接替丁啟睿出任督師。吳甡是正宗的東林黨大佬,或許可以有效駕馭擁兵自重的左良玉,亦或許可從富庶的江南徵到更多的錢糧。

楊文嶽是四川南充縣人,其家族籍籍無名。

早年楊文嶽在行人司幹過,後擢為臺諫官兵科給事中。崇禎十二年,他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整日裡與丘八為伍,與流賊殺來殺去。

項城之敗,楊文嶽跑脫了,而傅崇龍沒跑脫。皇帝給了楊文嶽一個革職留任戴罪立功的處分;馳救開封,皇帝又賞給他一個官復原職。

然而來自京師的確切訊息說,皇帝對曾經臨陣逃脫的楊文嶽極度鄙視和不信任,已經秘密派人收集他的犯罪證據。一旦條件成熟,就派人來替換他。

而楊文嶽的最終命運,便是下到詔獄,落個熊文燦、鄭崇儉、邵捷春一般棄市菜市口的悲慘下場。

丁啟睿和楊文嶽要軍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腦袋;但軍功對左良玉可有可無。

只要軍隊的實力儲存,在大明軍事形勢日漸惡化的大氣候下,朝廷給左良玉封爵那是早晚之事。所以丁啟睿和楊文嶽要拿左良玉的兵去換取軍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腦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大明官場面紗文化的籠罩下,並不會立即爆發。因為一旦爆發,很有可能便是多輸的局面,讓官場中的其他覬覦者得利。

大戰之前,三位勾心鬥角的大人物都在儘量維持表面的和諧,不願意公開撕破臉。然而,這烽火連天的戰場卻是一切面紗的撕破者,或許等不了多久,三人間的矛盾就會公開爆發。

於是乎,丁啟睿和楊文嶽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迅速勾結在一起。

當然,在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的那個黃昏,楊文嶽並沒有親自出面,而是派出他的親信王世琮去試探丁啟睿。

根據過往雙方打交道的經歷,丁啟睿對王世琮代表了楊文嶽深信不疑。

然而,人心隔肚皮。丁啟睿沒有料到,王世琮既是帶著楊文嶽的意思前來拜見丁啟睿,也同時帶著他個人的一點小小想法。

……

崇禎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傍晚,在督師行轅,即朱仙鎮嶽武穆廟左偏殿中,一場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爭論爆發了。

左良玉的帥帳設在鎮外西南方向,距離鎮內不過一刻鍾的馬程。那裡是弧形戰線的拐彎處,面對著流賊的一個大炮壘,正是個要緊的地方。

原定於上午召開的軍議,卻因為左平賊視察前線遲遲未歸而不得不改到了下午。然而眾人挨到下午,卻等到了左平賊派人來傳話,說是左帥奔波過甚,導致舊疾復發,需要精心調養。

左良玉這麼不給面子,可見督師的臉色有多難看。然而督師畢竟是督師,丁啟睿心中再不爽,依然以大局為重,放下督師的架子要親去左帥大帳探病。左良玉派親兵說不必了,丁啟睿派師爺說一定要去。

就這樣三番五次來回折騰,左良玉終於坐著軟轎親自來到了嶽武穆廟,頭上還包了個病人常用的白帕子。也不知道在夏日炎炎的酷暑季節中,他是如何不小心染上的風寒。

關鍵人物到了,軍議立即開始。

帥案之後就坐的督師丁啟睿,照例代表皇帝對眾將士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進行了高度肯定,對即將到來的大會戰發表了激勵人心的預言,對開封宗蕃士紳百姓的艱難處境進行了生動描述,對參戰將士將來的歷史地位進行了充分保證。

一通鼓舞人心的官話之後,丁啟睿拿出他和楊總督為馬進忠、王允成二將軍寫的請功摺子以及近期的軍情塘報讓幕僚念了,在反復強調防守的困難與危險,比如水源斷絕、糧源不濟、賊軍火炮眾多、開封旦夕陷落等等因素之後,督師大人終於講到了今日軍議的正題:

屯集於朱仙鎮周圍的官軍,到底是攻還是守?

是什麼時候攻,要守到什麼時候?

這下各營的軍頭們都打起了精神。

左良玉與丁啟睿不和,十餘日裡吵了若干回,大家都有所耳聞。

督師要攻,平賊要守;督師說沒糧了,平賊說可以派出騎兵去徵集;督師說再怠戰皇上要治罪了,平賊說敵鋒正銳打不得,堅持原則比皇上治罪更重要。

總之,左帥的心思大家都明白:

若是沒了糧餉,大軍退回原地,文臣頂缸;

若是開封城陷,大軍退回原地,還是文臣頂缸!可儘管文武殊途,左帥與大家一樣都是大明的官員,都是皇上的臣子。具體的動作做到哪一個分寸,大家還是盯著左帥。你敢一,老子就敢零點九!

總之,無論是文臣頂缸還是武將背鍋,將來皇帝的板子怎麼也打不到我們這些小官的屁股上!

“本督師意欲出戰,不知平賊將軍以為如何呀?”

丁啟睿在丟擲底線的同時,儘量保持著封疆大吏的雍容和儀態,向右下首圈椅中那半坐半躺額纏白帕的病人徵求意見。

“本將已然說過,如今敵鋒正銳,打不得啊。”左良玉半閉眼睛,聲音細若遊絲,幾不可聞。

“左帥久歷戎行,戰功赫赫。天下名將,滿朝鹹知!本督師對左帥,那向來是佩服得很!左帥之平賊大旗豎在陣中,賊眾豈敢不齊聚軍中精銳以應之!”丁啟睿沒有發火,反而在眾將驚詫的眼神中,拉高調門讚揚了左良玉。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這裡面有陰謀!

眾將的眼神在侷促的空間裡往來碰撞,一個不好的預感湧進他們的心頭:

丁啟睿明顯是有備而來,搞不好左帥要吃虧!

孰料左良玉聽了這番話,連眼皮都沒動。他只是淡淡頜首道,下官就是個粗莽的廝殺漢,丁大人實在過譽了。

“不過呀,這大軍已到開封城下,我等不打一仗怕是難向朝廷交代啊!”丁啟睿語重心長道。

他推心置腹地向將領們掰起了指頭,這次出征,朝廷撥了多少銀子,人馬吃了多少糧草,軍械馬匹籌集了多少。一五一十,清清楚楚。他讓將領們想想,如果在初戰大勝的情況下,全軍不戰而退,朝堂上那些烏鴉的唾沫能把你我噴死!

結果督師還是想打!眾將們頓時洩了氣。

一時間,下面的氣氛便有些亂糟糟的。

個別將領把氣發在馬、王二將身上,開始小聲說怪話:有人想找死,結果把我們拖了進去!還有人道:某人賊性不改,大帥的話不聽,就為了搶東西搶女人!

坐陪末座的馬進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一旁的王允成則是大汗淋漓,好像剛從水桶裡撈出來一樣。

哼哼!把圈椅當病榻的左帥不失時機地咳嗽兩聲,會場頓時安靜下來。然後他哼哼唧唧向帥案翻了個白眼:既然烏鴉們能把人噴死,那不如請督師向皇上奏疏一封,多派些烏鴉來當援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左帥一句輕鬆的俏皮話,頓時讓殿中一片歡樂。

左帥說出了眾將的心聲,那群丘八還不趁機打上一頓太平拳?一時間,各種各樣的怪話充斥著大殿。

“左帥誤會本官了!”丁啟睿急得麵皮通紅,立馬站了起來,一隻手把案几拍得啪啪作響,而那只裝著令箭的木匣就跟著他的節奏在案几上跳動,“本官可真是為大家的前途著想!”

督師吃窘,身材矮小,面色黝黑的楊文嶽也不失時機地站了起來,為丁啟睿的天才戰略構想大聲背書:

“兵法雲;示敵以弱,乘之以強。今可反其道而行之,示敵以強,誘敵集中。暗出奇兵,出敵不意,攻其不備!

督師大人之意,是要以奇破正!

如今左帥之軍佈陣於前,流賊見左帥大旗,必然集強軍以應之……

此時,吾等派出數營死士,趁夜奇襲闖賊老營——閻李寨!

敵營遭襲,必然大亂。

我軍乘勢薄城,裡應外合,不愁流賊不破!”

注一:丁啟睿出身於河南永城的官宦士族。丁啟睿的親叔父即為丁魁楚,一位在南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人物。丁魁楚比丁啟睿早一屆(三年)出仕,他在崇禎九年時任河北總督,因韃子入關而丟了烏紗。丁啟睿的族兄弟們既有高官顯貴,也有著名學者。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