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五十四章 保安隊長(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野三關以南八十餘裡的清江西坪渡口,高山峽谷間的風景美得令人窒息。大自然用他的神奇之筆,調繪出最完美的色彩,塗畫出一條天然的畫廊。

青綠的江水反射著陽光,萬點磷光將渡口的片片白帆襯得格外醒目。不長的碼頭上,數十艘糧船密集靠幫,遮覆了大片江面,向外幾乎延伸到了主航道。

糧船正在緊張地卸貨。

一袋袋糧食透過船與船之間的跳板、船與岸之間的棧橋,爬上堤岸邊的坡坎,彙集到碼頭上的臨時倉庫。沉重的糧袋將搬運者壓成了蝦米一樣的弓形,只有一名十分高大的壯漢,上肩一袋五十斤的糧食還覺得不過癮,又叫人上了一袋。

“這個宋浩倒是個可造之材。他拿住了東廠的番子,並不居功自傲,反而主動帶著幾百流民來幫忙搬糧,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有那個‘大局觀’!”羽扇綸巾的朱至瀚自問自答道:“本公子之意,給他一個名分,讓他把這裡的丁壯都管起來!”

“能得公子賞識,自然是他的福分!”呂三盯著宋浩的身影,心不在焉地回答。

“他們兩隊本就是來探路的。想不到,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朱至瀚說到這兒自嘲一笑,“若這不是土司地盤,倒是個修心養性的神仙之地!”

因為朱至瀚是南道方案最堅決的反對者,所以被陳有福派來視察情況,理由不說也明白,那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除此之外,朱至瀚此行還有兩個任務:押運糧食,並代表蜀王府與容美土司接洽,爭取達成戰略合作。

既然朱至瀚已經贊成了南道方案,呂三便毫不費心地順著朱至瀚的意思回答:“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獨個修心養性的都是神仙!”他的眼睛依然注視著宋浩,也不知他在觀察什麼。

“等這趟差事交卸,本公子要儘快趕回澧州。李佐才來信,他那裡已經到了幾萬人,正在掐著日頭修堤排水。若是這二月修不好,三月育秧便要耽擱了。不知呂頭之意……”

朱至瀚急著趕回澧州,呂三隻是微微一笑。搭檔這麼久,這朱至瀚心裡的小九九他清楚。

陳有福在夷陵宣佈了世子對朱至瀚的任命。朱至瀚成為了蜀王府湖廣軍政委員會的委員,護國軍湖廣部隊的副總監軍,蜀王府澧州王莊的總莊主和護莊隊澧州總隊的正監軍。除此之外,他還被委任為世子朱平槿在湖廣、江西的私人代表。當然,這個代表只是“對外”,對內則受蜀王府湖廣軍政委員會指揮。加上朱至瀚匯通錢莊湖廣總號掌櫃的原有頭銜,現在朱至瀚是頭上官帽一大堆,估計一尺寬的片子都未必寫得下。

為此朱至瀚當著宣旨的陳有福向西邊叩了三個頭,整整興奮了一天。不過第二天早上睡醒朱至瀚就明白了,除了澧州的總莊主他有點實權,其餘的頭銜全是虛的。他的真正使命,依然是代表朱平槿在湖廣、江西兩省的各種勢力和人物間縱橫捭闔(BAIHE),爭取他們的人、財、物支援蜀王府。

“天家人想的與我們老百姓不一樣。我們老百姓想的是多子多福、高官厚祿,人家想的是分封建藩、傳國子孫。李佐才名門望族,世居澧州,你回去能比李佐才幹得更好?”

只是這等腹誹,呂三可不會與朱至瀚說破。他微笑著點點頭,然後告訴朱至瀚:世子令他在流民入川的路線上建設一條驛道,澧州暫時回不去。

“你又要到處留種?”朱至瀚詢問的眼神意味深長。

“那是奉旨留種。”呂三輕輕頂回去,然後假裝嘆氣道:“回家抱兒子,這下泡湯嘍!”

朱至瀚本想與呂三深入交流關於留種的事,可是他的談興被碼頭上一名身穿灰色軍服,手拿白色摺扇的身影打斷了。

那人幾天前朱至瀚才認識。他是荊楚特遣幹部團的一名正營級監軍,名叫喬文遠,以前是合州的秀才,現在是澧州總隊的副總監軍兼一個幹部營的監軍。他率領的那個幹部營有一個奇怪的番號:桃花營。

朱至瀚曾經不無惡意地猜想,定是這個喬文遠總是捏著一把桃花扇,所以才被世子賞了個帶著煙花味道的番號。桃花營被陳有福分到了澧州組建澧州總隊,喬文遠卻沒有跟著李明史和賀桓去澧州。他將桃花營交給了他的同學,桃花營副營長王兆和副監軍蕭疇昔,而他本人則跟著朱至瀚來到容美土司,名曰幫忙,實則是見世面。

朱至瀚正猜想著,喬文遠已經搖著扇子走近了。

“朱公子,容美土司主田玄聽說有蜀地宗室前來,已經派土司應襲田沛霖、胞弟田圭、三子田甘霖同來拜見。”喬文遠折起扇子向朱至瀚深深一拜,卻假裝沒有看見同為副團級的呂三。好在呂三行走江湖慣了,對讀書人的這套把戲見得多,所以只是大度地笑笑。

田玄年紀大了,來不了也在意料之中。來了土司應襲,這禮數也就夠份了。朱至瀚笑道,“文逢吉說田信夫到施州衛及各土司遊說,想必有了迴音!”

“三人同來,那迴音定是好消息!”喬文遠也笑著回應道。他手中的摺扇,唰地一聲大開。

……

容美宣慰使應襲田沛霖是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年人,冠帶補袍,完全是正式的官場打扮。只是他兩頰泛紅,眉宇間一絲青色,看來有癢在身。他的三弟田甘霖剛剛而立,裡面一件土黃色直身,外面罩著雲紋靛青褡護(禿袖衫),頭戴逍遙巾,巾後又有飄帶一對,綴以玉墜,足蹬大紅雲頭履,走路搖擺,一副富貴家的讀書哥兒模樣。

比起兩兄弟,他們的二叔田圭便老多了,總有五十多歲,也是一副漢家富家翁的模樣。

面對蜀地來的宗室,三田擺足了謙卑的姿態。田沛霖代表他父親田玄向大明蜀地宗室致敬,高度贊揚了蜀地宗室賑危濟難的仁者之心,順帶指出他們容美土司世代忠順、仰慕教化、有功於國,所以最近被皇帝加封為宣慰司。

關於流民過境之事,田沛霖鄭重表態:容美土司必將竭盡全力,保障入川流民順利過境。只是土司貧瘠,倉儲有限,流民所需物資,還請蜀王府如數撥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最後沛霖代表他父親田玄,獻上了給蜀世子和蜀世子妃的禮物:天仙米(注一)一石;溪布十匹;千年老根木雕觀音坐像一座。

土司有敬,理當禮尚往來,方才不失天家體面。可是頭銜一大堆的蜀地宗室朱至瀚,除了袖中的一沓銀鈔,身無長物,無以回禮。他有心將喬文遠手中的桃花扇賞出去,省得他老是打著扇子在自己面前晃悠。可一想桃花扇是喬文遠的心愛之物,擅自賞了出去,喬文遠一定會找自己拼命,影響那個團結,所以這個惡趣味的念頭只是一閃而過。

朱至瀚一轉念,便想了個好主意。

古代近代,無論中外,其外交使節多喜歡用貴族或上層人物子弟。就其原因,大抵因為他們對好東西吃過、玩過,最起碼見過,到了外面花花世界不會丟份。同時他們熟知上層禮儀,一般還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不會因為失禮誤事,也不會因為文化太低而遭到羞辱。

朱至瀚一見三人打扮,又聯絡到文逢吉對容美土司的介紹,便知道他們都有入府縣學堂讀書的經歷(注二),於是便開口應道,蜀藩自獻王始,便十分重視蜀地的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放在了所有工作的第一位。為此,蜀藩得到了太祖高皇帝的多次表揚,獻王也得到了“蜀秀才”的美譽。

蜀世子朱平槿作為獻王的嫡系子孫,繼承並發揚了祖宗重視教育的光榮傳統,創造性地開創了“蜀考”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考試,為護國軍和蜀地建設的方方面面發掘和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人才。為此,蜀世子不僅撥出鉅額經費在各地廣建學宮,整修校舍,將護國軍將士和王莊的子弟送入學校讀書,而且還在平暴戰爭的間隙,抽出百忙之身,親自接見透過蜀考的高材生。

此上種種,無一不彰顯了蜀世子對蜀考工作的高度重視。

蜀考,已經被證明,將來還將繼續證明,這是一種符合蜀地省情的教育選拔模式。正因如此,這種教育模式目前正在蜀地快速推廣,進而生根發芽。

朱至瀚不知所云地大談所謂“蜀考”,三田出於禮貌只得耐心聽著。他們或許知道,富甲天下的蜀王府絕不會一點回報都沒有,尤其是在流民入川的這個節骨眼上!

果然,蜀地使者的真貨出了手。

朱至瀚道,容美土司,向來有好文之風,與漢地“同文同倫同軌”。田氏一族,族人飽讀詩書,騷人輩出,是大明土司中絕無僅有的世代書香。如今容美土司以仁義為本,助流民入川屯墾,又敬獻這麼多珍貴的禮物,足見容美土司對大明的忠誠,對天家的尊重,也足見容美土司禮儀教化的程度已經達到新的高度。

為此,他代表尊貴的蜀世子殿下賞賜容美土司一份禮物,聊表謝意:

一座學宮。

“此學宮以水泥為肌,竹木為骨,燒不爛,震不跨,端的是堅固無比!我蜀地以此為堡壘,土暴子曾以千斤火藥爆破,亦難動分毫!”朱至瀚向喜笑顏開的三田分享他從呂三那裡獲悉的最新訊息,“此學宮一成,必將名動天下。容美田氏一族,亦將以此而文名遠播!”

“老父之《秀碧堂詩集》即將成稿,存之學宮,豈不是可傳諸千年?”田沛霖青色泛黃的臉龐露出些許潮紅。

“伯父之《田信夫詩集》亦將成稿,不如一併放進去!”田甘霖連忙補充道。

田圭聽得侄兒之言,頓時喜笑顏開,忙道不敢與兄長比肩。兩人正在謙讓之時,朱至瀚注意到,一絲陰霾掃過土司應襲田沛霖的面龐。

“田信夫垂垂老矣,腐儒而已;田沛霖身患重疾,命不假年;田甘霖借叔喻己,咄咄逼人。田沛霖與田甘霖兩兄弟不和,非容美之福也。”

隻言片語間,朱至瀚便得出了對容美土司三個關鍵人物的第一印象。

……

見禮完畢,雙方即將進入關鍵性的實質會談。會談的內容雙方心知肚明,除了糧食物資、入川路線等現實問題外,還有一個棘手的事情繞不過:如何處置那個東廠番子。

容美土司的人射箭傷了番子,自然難逃干係;而蜀王府用人不察,委其為保安隊長,也不能置身事外。可是這麼敏感的話題,雙方都在試探,卻不願明確態度。

正在尷尬之時,大咧咧的呂三挑開了羞答答的面紗,建議在碼頭上找個房子坐下來喝茶,坐下來對東廠番子的真實意圖做一番認真研判,以便為最終處置定下基調。大家說聲好,便在你謙我讓中向高處走去。

“等等,好像文先生到了!”走在朱至瀚身邊的田圭突然手搭涼棚,望向遠方。

眾人止步遠望,只見那雲山翠嶂中,一葉扁舟翩然而至。船頭處,一位道骨仙風的老者憑水而立。他的身後,一位虯鬚長髯的武將撫劍侍立。

“水燼司唐鎮邦也到了。”田沛霖道。

“那是文天祥的後裔,聽不得這些的。要商量趁現在趕快!”朱至瀚提醒眾人道。

注一:天仙米,土家特產,又稱神仙米、葛仙米。它不是稻米,而是一種藻類。溪布,就是土家花布,圖案古老而鮮豔。

注二:自洪武始,土司子弟必須入各地官學讀書。後來規定更嚴,如果違反,甚至被取消“應襲”資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