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戰事檢討(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廖大亨、劉之勃和陳其赤三人有心當日即趕到蜀王府,向朱平槿奏報他們商量出的解決辦法,順便把銀子和糧食借到手。可惜許多庶務絆住了他們,讓他們難以成行。廖大亨只好先派趙師爺去蜀王府長史司通報,並說明明日一早二臺三司主要官員將集體覲見世子。

第二天一大早,當廖大亨和劉之勃率三司主要官員來到王府端禮門,早已迎候在外的右長史鄭安民和文案洪其惠卻笑著告訴廖大亨等人,世子到左護衛視察親兵去了。若是他們急於拿到世子的旨意,那不妨在端禮門前跪上一刻鍾。

這個混小子!廖大亨心裡罵了一句,還真擺出了我們求他包攬的架勢!可他一晃眼瞥見劉之勃已經端下烏紗、一撩官袍,扒在了地上,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個每秒一幀的慢動作,免冠在地,長跪不起。

四川二臺率數十名紅袍青袍官員免冠長跪於蜀王府端禮門太祖真容像之下,懇求蜀世子朱平槿借糧餉軍。這件轟動成都府的政治趣聞在半個時辰內傳遍了成都官場,半天之內傳遍了全成都市民。到了半夜,終於透過一名窯姐的紅唇,傳進了用朱平槿的銀子花天酒地的錦衣衛副千戶李存良的耳朵裡。

……

朱平槿溜到了左護衛蜀王陵的護商隊秘密軍事基地,是參加長平山之戰的檢討會。

參加這個檢討會的規模很大,除了參、監、後班子成員和第一、第二兩團的連級以上軍官,還有成都附近十幾個縣的護莊大隊和基幹中隊的幹部。朱平槿對戰場經驗總結的重視,可見一斑。

根據會議議程,原護商隊第三營第三連連長,現任儀隴縣護莊大隊大隊長王省吾,將代表護商隊第三營,率先接受世子賜予第三營“長平山英雄營”的錦旗和稱號。然後王省吾將向世子和參會人員做報告,詳細總結長平山之戰的經驗和教訓。但因為收到了松錦之戰的最新塘報,朱平槿臨時決定,要充分利用這次難得的集體學習機會。於是在授旗之後,總後勤部的第一副部長吳泰將先於王省吾就松錦之戰的幾個眾說紛紜的傳言進行解說。

早在七月初的松林山,吳泰就曾應朱平槿之邀,專門對松錦之戰的過程做了推演,並重點從後勤的角度論證了洪承疇的“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的策略。朱平槿知道歷史的結局,但是他猜不到歷史的過程,所以他會創造條件,讓大家都來幫他猜。不幸的是,吳泰猜得很準。松錦之戰的最終結局,與他的推測驚人的相似。

在中國的地圖上,有兩個著名的走廊。一個是連線陝西、甘肅和西域的河西走廊,另一個便是接華北和東北的遼西走廊。這兩個走廊因為有軍事地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每到了亂世,就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一座能控制走廊的城寨的歸屬,無數將士殊死拼殺,死掉的人難以計數。走廊,就像一座歷史中永存的絞肉機,時不時便要開動起來,無情吞噬掉數以萬計的生命。

遼西走廊又稱榆關走廊,是溝通華北與東北內外的重要通道。

明朝以前,從東北到達華北的主要陸路通道是經朝陽縣沿大凌河谷到承德(注一)的古道。洪武年間,因為除遼西走廊外的所有北地均被蒙古殘餘勢力佔據,所以中山王徐達在河北、遼東之交界處設山海衛,創山海關。遼西走廊由此而興。此後因邊牆修築,大凌河谷的古道不能再隨意通行,遼西走廊的作用更是日漸突出。

經過三百年的營建,遼西走廊已經變成了一條縱深達四百餘裡的堡壘長廊。

從遼西走廊的西南端頭——山海關向東北方向前進,右邊是大海,左邊是綿延的松嶺山,大路的前方全是連續不斷的屯堡和烽燧。從山海關到錦州的近四百裡路程,便有廣寧中前所(今綏中前所)、廣寧前屯衛(今綏中前衛)、廣寧中後所(今綏中)、寧遠中右所(今興城沙後所)、寧遠衛(今興城)、連山驛(今連山)、寧遠中左所(今連山塔山)、杏山驛(今凌源杏山)、廣寧中屯所(今凌源松山)、廣寧中左屯衛(錦州)等十個大型堡壘,平均四十裡便有一個。

距離遼西走廊的東北端頭——錦州城最近的堡壘,便是松山堡。松山雖名山,但它並不是山,而只是一個較高的土丘,佇立在一小塊平原上。從松山堡到錦州城只有十八裡路,兩地之間還隔著一座大嶺山。翻過了大嶺山,山腳下還有兩條河:小凌河和女兒河。兩河就在錦州的南城下匯合,向東流出十里,便向南轉了一個彎,注入了茫茫的遼東灣。

站在大嶺山的山頭向北眺望,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錦州城。因此,大嶺山理所當然地成了明清雙方必爭之要地。

從崇禎十二年二月到崇禎十四年七月底,祖大壽被圍困在錦州已經整整兩年半了。這支曾經聲名顯赫的關寧鐵騎早已失去了他昔日的風采,變成了一群殘兵、疲兵和飢兵。

崇禎初年的關寧鐵騎,有遼民的天大血仇、朝廷的鉅額軍費這兩根支柱撐著,一度與後金軍勢均力敵。可隨著遼西將門的腐化和遼東毛文龍的被殺,關寧軍很快陷入了衰落。早在十年前,即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中,祖大壽的一萬四千部隊,加上迭次增援上來的部隊共約五萬多人,都被清軍全部殲滅,前後一共損失了約七萬人,還丟掉了大批軍輜火器。祖大壽雖然靠詐降逃回錦州,不過單人匹馬而已。

崇禎十二年初,捲土重來的祖大壽再次冒險進駐錦州築城。可未等他糧草積聚充足,就被反應迅速的清軍團團圍住。

清軍對付祖大壽,先是強攻,遭到了重大損失,然後重新祭起了圍困的辦法,從遠距離圍困到近距離圍困,“外築土城,且挖坑塹”,絞索越拉越緊。如此一來,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只好坐以待斃,糧吃完了吃馬,馬吃完了吃人,戰死的人吃完了吃剛剛餓死的人,最後吃還沒死的人。尤其是皇太極決策屯墾錦州北面的義州(今義縣),僅僅一個月,便將義州東西四十裡地開墾完畢,不僅顯示了清軍強大高效的動員能力,而且擺出了對錦州志在必得的架勢,讓錦州守軍心驚膽寒。

祖大壽終於明白了,大凌河之戰慘敗的同樣結局在等待著他。於是他放下了所有的架子,派人突圍向京師求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崇禎十四年春,朝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共計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二百餘名,步騎十三萬,馬四萬匹的大軍,集結於寧遠城,準備出援錦州。

五月,洪承疇為了探明清軍虛實,命總兵楊國柱率領一支精兵,深入到松山境內。楊國柱雖然未能擊穿清軍對錦州的圍困,但是依然在交戰中取得了一些勝利,清軍右翼的“兩紅旗、鑲藍旗三旗營動,為敵所奪”。於是多爾袞重新取代濟爾哈朗,成為清軍錦州前線的主帥。

多爾袞上任之後,再次採用了大凌河之戰中的戰法,即綿密的掘地重壕之法。多道壕溝壕牆形成了對內正面,對錦州構成了緊密的合圍圈。在對外正面的關鍵地點處,清軍同樣築壘扼守,防止洪承疇的援軍突入解錦州之圍。

在清軍掘壕築壘之時,駐軍寧遠的洪承疇卻非常奇怪地按兵不動。等洪承疇擋不住聖旨的催迫,終於在七月底全軍出動。待洪承疇到達松山堡之時,錦州城內的守軍已經完全喪失了突圍能力。洪承疇等來的不是城內外的聯合夾擊,而是皇太極親率之以逸待勞的清軍主力。洪承疇攻不動清軍營壘,只好退居松山堡。並以松山堡為核心,構築營壘,與清軍對峙。

然而洪承疇並沒有等來對峙,卻等來了清軍的全線反擊。

據說年長洪承疇一歲的皇太極用大碗接著鼻血,親自登上松山、杏山之間的制高點,居高臨下檢視明軍的營壘。當皇太極看到明軍部署在山下的七座營壘,以及圍繞在小小松山城四周的營盤,這員久經沙場的老將立即發現了明軍戰役佈勢的重大失誤。皇太極馬鞭一指道:“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皇太極的意思是說,明軍把重點集中在前頭,而後面的防備薄弱,所以很容易打敗!

洪承疇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1616年)。他中進士的這一年,恰好時逢努爾哈赤恰稱帝,建立後金。他歷經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未見重用,只是一個小小的知府。但到了崇禎初年,陝北亂民蜂起,洪承疇立即以傑出的軍事才能先後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在對農民軍的戰爭中,他屢獲全勝。俘虜高迎祥、大敗李自成,以毫無爭議的戰績成為大明朝最優秀的軍事統帥。即便他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漢奸,他在指揮清軍清剿夔東、湘西、川南的抵抗力量時,他的政治遠見和指揮能力依然不弱於當時任何一位名將。

可見,崇禎皇帝將彙集大明軍事精華的八總兵十三萬兵馬交付與洪承疇,讓他指揮決定大明國運的一次決戰,絕非所用非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在謀士多次提醒其後方空虛的情況下,依然一意孤行,將幾乎所有主力部隊都集中在松山城附近,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的真相難道真的裹著一層厚厚的帷幔,永遠沒有答案?

注一:承德始建於清代,明朝並無此城。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