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北伐(九十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漢?”

忽必烈在嘴裡咀嚼著這個字眼,他的漢話說得還算流利,怎麼說也被人奉為“儒宗”,不好太過粗疏,顯得很無知。

“無非是拾人牙慧罷了,漢朝滅國千餘年了,後世的什麼成漢、羯漢、前朝的劉知遠、嶺南的粵漢,哪一個成了氣候?如今又拿出來,誰會認。”

廉希賢的話讓他皺起了眉頭:“真是這樣,為何北地的百姓幾百年來都以漢人自居?”

這話一說,漢臣們頓時低下頭,偏偏忽必烈並不打算放過他們,沒有再看廉希賢,而是對著姚樞說道。

“姚卿,你是大家,你說說。”

姚樞定定神,一拱手緩緩說道:“秦亡天下,高祖奮勇,遂有漢室,何嘗上承千古,三皇五帝,夏商周哪一個不是淵源流長,也未曾見有後世子孫爭相見復者,何也?漢室仁德著於天下,雖王莽之流不可侮,光武中興,又是兩百年,威服四夷,就連匈奴、羯胡也以賜姓為榮,縱觀史書,以漢為國號者凡十餘次,遠超他國,到了前朝,晉人割燕地於遼,後又沒於金人,直到我朝定都,百姓為中原王朝所棄逾三百載,他們不稱宋人、不稱遼人、不稱金人,卻獨獨選了一個千年之前的舊號,可見心之所向,如今偽宋覆亡在即,冒出一隻所謂北伐軍,想要以此為號,不過是投機取巧,混淆視聽,欺騙愚夫愚婦罷了,但凡有識者無不心知肚明,唯有我大元才堪天下之主。”

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番話說得忽必烈也是心下熨貼,他的手裡捏著一張揭帖,也就是俗稱的“傳單”,此物最近頻頻出現在大都城的各個坊街巷市,上面當然都是那些大逆不道的話,直斥他們是韃虜,而這些漢臣則是漢奸,號召百姓們起事,推翻異族的統治云云,如果說以前刷在江南那些村舍屋瓦上的標語,他還能置之一笑的話,如今這些眼皮子底下的事物,就十分令人驚懼了,很難說,離開富麗堂皇的宮殿跑到京郊的大營裡來,究竟與之有多大的關聯。

“姚卿是大儒,素以直言著稱,朕相信他說得是心裡話,這些年來,朕廣納名家,推崇儒門,鼓勵讀書,重用士人,自認並不苛待百姓,也從不偏袒族人,當得起一個公允的評價,然而賊人呢?他們在荊湖、河南、河北等地都做了些什麼?欺凌鄉紳、魚肉百姓,種種不法,罄竹難書,居然還口口聲聲以漢室子孫自居?若是漢高祖當真有此不肖子孫,怕是會氣得從陵山裡跳起來吧。”

周圍響起陣陣輕笑,恰到好處地為他做了一個註腳,忽必烈臉帶輕蔑地扔掉那些揭貼,狀似無意地用靴子將它們踩進泥裡,這一帶群山環繞,西山、玉泉山、甕山、石徑山等構成了一個小小的半圈,拱衛著大都城的北大門,而山腳下,大片大片的軍營連在一起,佈滿大大小小的山谷。

按照他的命令,中書省各地的戍軍早在數月前就在向大都城集結,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物資,糧食、軍械、馬匹等等,隨著北伐大軍進入河北,局勢日趨緊張,大都城內也是風聲鶴唳,直到前些日子,他頒下勤王令,全城戒嚴,所有的百姓按戶籍徵調,從十四到六十的男子按照每三丁抽一丁的原則,組成一隻為數超過二十萬人的後備隊伍,有點像是金人的“籤軍”,哪怕無法上陣,用來做輔助也是很需要的。

如今最困擾的不是人力,而是糧食,這個工作早在山東變亂就開始了,當時的阿塔海奉命進剿,麾下二十萬大軍的供給就是由中書省各路徵集而來的,為此,河北、河東、山西甚至是陝甘等地都在催發,整個北地的百姓結衣縮食,供養著近百萬大軍的用度,早就蒐括得山窮水盡,如今還能盤剝的餘地不多,影響也更為嚴重,或許會觸碰到他的基本盤,也就是眼前這些漢人世家的利益,可不如此,又能怎麼辦?

對此,姚樞自是心知肚明,等他稍微轉過身,趕緊上前一步,低頭作禮。

“老臣家中還有些積蓄,願輸捐粟米一千石,充作軍用。”

他一帶頭,一幹漢臣頓時群起響應,紛紛上前,一千、五百、三百、一百地報出數字,忽必烈冷峻的面容漸漸展開,笑言道。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諸卿急人之所急,慷慨解囊,這份心朕都記下了,這些糧食算是朝廷借的,等到局勢穩定了,朕用江南的貢米償還,決計不讓忠臣吃虧。”

他轉過頭,叫到一個色目人的名字:“阿合馬。”

“小臣在。”

“你帶人去把這些糧食運出來,朕的大臣都帶了頭,城中那些大戶想必也會爭相效仿,好好同人家去說,不要動粗,明白麼?”

阿合馬撫胸彎腰,謙卑地答道:“小臣一定好好向他們宣揚大汗的仁慈。”

這是要釜底抽薪了麼?姚樞心裡一跳,趕緊低下頭去,遮掩臉上變幻的表情。

解決了軍糧的問題,忽必烈的臉上並沒有太多的歡欣,在一隊怯薛的護衛下,他來到西山的火器工坊,這裡已經處於停工狀態,因為原料的供應斷了。

郭守敬的面前擺著三枝火槍,準確得說是兩把加一堆零碎,其中一枝被他拆開了,幸好工藝不算複雜,否則光是那些內六角螺絲就得把這個上過國際天文行星命名的科技工作者難倒,饒是如此,看著眼前這些做工精細到了極點的鋼鐵零件,他也是不知所措。

是的,就是不知所措,內行看門道,大到一根無縫鋼管,小到一個合金扳機,哪怕不知道物理定律、化工材料、製作工藝、電子製圖等等,對於機械頗有研究他也能將構造和原理猜出個大概,有些東西一旦想清楚了,心裡反而更不託底,就像人類突然發現一艘外星飛船,上面的黑科技足以令人興奮,可興奮過後呢?是不寒而慄。

因為這樣的事物他造不出來,哪怕有了實物的參考他也造不出來,而宋人有十幾萬枝,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隨便撿來的兩三枝,幾乎一模一樣,拆開之後零件可以互換,拼拼湊湊也能用,這是怎麼做到的?想不通的科學天才就這樣呆了很久,直到被人叫醒。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便是李世安帶回的火槍?”

“嗯。”郭守敬下意識地答了一聲,突然反應過來,趕緊起身行禮。

“不知陛下到此,臣失禮了。”

忽必烈卻如恍若未覺地繞過他的身邊,走到大案前,伸手拿起一枝火槍掂了掂,不由得驚呼了一聲。

“這麼輕?”

表情與他之前剛拿到時的一模一樣。

“約摸七斤一兩半。”郭守敬答道,三把的重量相差不到五錢,這應該是使用後造成的差異,剛出爐時還要精準些。

忽必烈半晌無語,無論之前的回報有多驚人,也不如眼前的實物來得震撼,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不過弄出了近百斤的鐵槍,需要三四個人抬著才能動作,平時只能靠馱馬來運,操作極為繁瑣,可人家呢?

“聽聞你想了兩天,可想明白了?”

“臣想明白了。”

“說來聽聽。”

忽必烈把玩著那枝火槍,眼神卻落到了他的身上。

“大汗,走吧,咱們不成的。”

郭守敬的話讓他的表情一下子僵硬了,手上也停下來。

“三個月的功夫,咱們集中了最好的鐵匠,日以繼夜,也不過打造了三千枝可用之槍,需要一萬五千人來操作,需要兩萬馱馬,發射一次需二十息以上,打十發就要澆水,以防槍管子發紅變形,宋人的槍,一次可以打上一百發而無恙,更不必說,他們還有......”

他沒有說下去,忽必烈喃喃接道:“他們還有火炮。”

“正是,大汗,宋人既有利器,又不畏死,咱們很難相抗,不如暫避一時,徐徐圖之。”

忽必烈沉下臉,睜著他看了一會兒,對方絲毫不曾躲閃,眼中飽含誠摯。

“是該走了,不過不是朕,郭卿可願帶著這裡最好的工匠和樣槍,避往漠北?”

郭守敬一愣:“和林?那陛下呢。”

“朕還不能走,留下來與他們決一死戰,才對得起這麼多忠勇的將士。”

郭守敬不敢猶豫,拱手答道:“臣願追隨陛下左右,任憑差遣。”

“那好,這裡所有的工匠除了你選中的,一律編入火器營,他們會造想必也會使,你連夜就走,朕會派人護送,他們的主力被吸引在昌平一線,你們繞一下,走檀州、古北口出去。”

“下臣遵命。”

事到如今,郭守敬也只能是順從,等他們走後,忽必烈叫過一個蒙古男子,低聲囑咐道。

“月兒魯,派一個怯薛百人隊,務必要人送出去。”

玉速帖木兒恭敬地答道:“這裡呢?”

“等人走了,一把火燒掉。”

忽必烈背著手朝外走去。(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