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進攻波蘭的行動中,德國海軍其實是第一個進入戰鬥的,早在8月25日,德國戰列艦“石勒蘇益格號”和“荷爾斯泰因號”就假借紀念一戰陣亡德國將士的名義進入了波蘭唯一的出海口但澤港,並於9月1日最先對但澤港內的一座波蘭軍隊軍營發起了炮擊,然後由海軍陸戰隊登陸,配合當地的納粹組織,佔領了但澤港。

開戰的第3天,也就是1939年9月3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用他那特有的結結巴巴的聲音向全國發表了廣播講話,正式代表英國向德國宣戰。與此同時,波蘭的盟國法國按照兩國締結的約定也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雖然英法兩國都按照與波蘭的約定,向德國正式宣戰,但是他們對於戰爭的準備並不充分,英國此時在歐洲大陸一個兵都沒有,它之所以向德國宣戰,是因為英國與波蘭籤有協議,按照協議的規定,只要英法波三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其它國家武裝侵略,另外兩個國家就自動進入戰爭了。

而法國在歐洲大陸倒是有一支聽說很強大的軍隊,但是在這之前,法**隊對於戰爭的準備也僅僅是修建了更加牢固的馬其諾防線來防止德國的進攻,對於如何打擊德國而解救波蘭,一直都沒考慮過,上百萬法國士兵坐在鋼鐵堡壘中靜靜的看著,一個唐吉歌德式的波蘭被德國這座大風車給吹趴下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就在英法兩國急急忙忙的調兵遣將,開動戰爭的機器時。波蘭已經在德國陸海空三軍的猛攻下,搖搖欲墜了。開戰一週後,德國坦克叢集已經衝到了華沙城外,而波蘭空軍的大部分飛機已經在開戰第一天就被摧毀在前線的機場上,其中超過500架飛機連飛都沒飛起來。

波蘭政府緊急動員起來的35個師大部分都被德國坦克叢集分割包圍或者打散了,雖然波蘭軍隊作戰還是比較英勇的,他們甚至用騎兵去進攻坦克叢集,但是馬刀和機槍大炮比起來,只能算是一種心情的發洩,一點實際作用都起不到。

10天之後。波蘭西部的大部分領土都被德軍所佔領。首都華沙也淪陷了,德軍也放緩了進攻的步伐,看樣子好像在等待著什麼。就在這時,蘇聯人也動了。他們的軍隊在9月17日進入了波蘭東部。理由是要保護波蘭境內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族不受戰爭的傷害。

1天之後。蘇德兩軍在布格河畔的布列斯特碰面,雙方隔著一條小河,誰也不再往前推進了。開始回過頭來收拾自己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蘇德兩國把波蘭一分為二,西邊是德國佔領,東邊是蘇聯佔領,如果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外沒有秘密約定,那麼雙方的軍隊和政府就都是心靈感應的高手,之用眼光一對,就知道對方也不想再進攻了。

從一戰之後獨立的波蘭,只存活了短短的20年,又一次被滅國了,而它是否能向原來歷史中一樣在二戰結束後再重生,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有了劉芾的存在,歷史的大方向雖然沒變,但是具體走那條車道連劉芾自己都不知道。

說道劉芾,這位聯邦總統目前還在醫院中,自從年初他住院之後,就一直沒有露面,雖然總統府發言人隔三差五的在電視上露一面,報告一下總統的病情和恢復情況,但是不知道是真的沒的說還是這位發言人太懶,這半年多以來,他始終是用一句話糊弄著電視觀眾:聯邦總統目前情況良好,在醫生的配合下正在進行身體的恢復,暫時還無法正常工作。

這句話說多了,就會讓人產生各種浮想。比如說情況良好為何要在醫院住8個多月?都已經進行身體恢復了,就算不能工作,為何連露面都不露一下?本來聯邦國內就已經因為總統後繼無人的問題有了暗流,再經過這位總統府發言人這麼一糊弄,暗流不僅沒有得到舒緩,還越來越湍急了。

首先忍不住的是3為聯邦人民代表,他們分別來自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的選區,在8月份,這3名代表在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一個議案,要求進行提前選舉,理由是歐洲和世界局勢不穩,聯邦總統一職不應該總是由副總統臨時代理。這個提案在代表大會中沒有獲得透過,除了23位代表選擇支援這個提案,15票棄權之外,剩餘的341位代表都投了反對票。

但是到了9月中旬,這個提案被再一次提交上來討論,雖然還是沒有獲得透過,但是投票比列已經變成94票支援,76票棄權,229票反對了。雖然反對者還是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支援票和棄權票所上升的勢頭也是非常快的,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下一次投票就不一定是什麼結果了。

在這之後的不久,已經處於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都派來了外交特使,向南海聯邦提出了結盟要求,英國要求聯邦採取絕對中立的態度,並在戰後配合聯邦政府全面佔領r本和朝鮮。而德國政府開出來的價格更高,只要聯邦政府加入德國一方,在戰後英國的亞洲殖民地全部歸聯邦所有,包括印度、緬甸、西亞和中亞。

對於這兩份報價,聯邦政府一時也不知道如何選擇,由於沒有劉芾繼續主持大局,按照聯邦憲法,這個決定就不是徐增亮這個代理總統所能一個人決定的了,需要由聯邦政府提出一個方案,然後由聯邦代表大會最終裁決。

聯邦政府的動作不慢,很快就擬定出來了一個方案,交給了聯邦代表大會做裁定。這個方案基本就是劉芾之前的構想,南海聯邦那個集團都不會加入,之前對德國和義大利的有償原值繼續,技術合作繼續,聯邦國內進入戰備狀態,防止意外發生。

但是這份提案在代表大會遭到了否決,一部分代表紛紛表示聯邦應該加入英國一方,因為義大利和德國都是獨裁統治,如果讓這兩個國家取得了勝利,那麼對聯邦目前的政治體制都是一種衝擊,而且歐洲市場是聯邦的主要出口市場,同民主國家做生意肯定比和獨裁政府做生意要保險。

面對這種情況,聯邦政府也無可奈何,因為憲法明文規定了,最終的裁定權在代表大會手中,聯邦政府只能就這樣和代表大會耗著,反正你不同意我提案,我也不會修改這個提案,你可以決定我提案是否透過,但是你不能自己提案。

政府和代表大會第一次正式合作就陷入了僵局,沒有代表大會的透過,聯邦政府就無法展開工作,既不能進入戰備狀態,也不能回覆英德兩國的邀請,就這樣幹耗著。不光是聯邦政府與代表大會進入了冷戰,聯邦的多家報紙也開始相互攻擊起來,有的報紙是支援聯邦政府的,有的報紙支援代表大會的觀點,雙方吵來吵去,並把越來越多的媒體都卷了進來。

聯邦政府、聯邦人民代表大會、聯邦媒體一時間吵成了一團,老百姓們也搞不清到底是誰對誰錯,上過大學,受過教育的人還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找個隊伍站站,那些上了年紀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普通百姓,誰知道德國、英國還有啥波蘭到底為什麼打仗啊,而且他們打仗和遠在亞洲的聯邦政府有啥關係啊,為啥聯邦政府和聯邦代表大會還頂上牛了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