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的曼哈頓(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災難的發生,一共捲入了61名在編的軍事或準軍事人員。其中包括海關516緝私船上的24名海關緝私隊員、參與反走私行動的19名武警、6名經偵隊警察、17名防範當初碼頭工人鬧薪事件升級的防暴警察或普通民警,以及1名當時處於休假旅遊狀態的女法警。

再加上一位後來加入的退休老幹警以及若干退伍軍人身份的年輕人,大災難當日有組織的救災行動迅速在海關緝私船長鄭泉的第一時間的協調下施展開。

就算每個人從大災難開始都在驚恐和迷茫中忙得一塌糊塗,但災難應激症這個跑不掉的社會心理症還是在曼哈頓社群內外愈發明顯。

且不論失去了親人的部分人,單就天崩地陷的瞬間穿越導致與某個時空親朋的天人永隔,就讓許多人在勞累一日後表現出了各種難以捉摸的言行。

有著軍事或準軍事背景經歷的人在這個時候,顯得沉穩許多,若干更加年輕的小警察即使也有些精神恍惚,但在鄭泉這樣的老軍人的組織下還算聽指揮。

如此一來,自救委員會從一開始就帶著濃烈的軍事組織風格,即便若干有著前政府基層官員身份的人加入,也無法改變整個曼哈頓社群當前的軍事化管理氣氛。

不可迴避的穿越事實,導致整個穿越群體必須重新審視未來生活的方式,也許更多的人還在迷茫中被動地等待,但鄭泉等自救委員會的成員們不得不整天思考如何恢復出一種起碼的正常生活秩序。

鑑於整個外部環境的危險係數極高,所以自救委員會還是將所有的武裝力量重心放在了曼哈頓社群以外的範圍,但社群內屢次發生的惡性鬥毆和滋擾女性的事件已經漸漸應付不暇。為此由女法警劉蘭曦的父親、老幹警劉銘鈞擔任的自救委員會下屬的社群治安部正式成立了。

劉老今年已經68歲了,這個在警察部門各個基層崗位都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退休老幹警,在大災難發生後瘋狂的挖土尋女行為一度讓在場的所有年輕漢子們都汗顏。

透過蘇子寧這一段時間進一步的人員情況梳理登記,劉老在法警女兒劉蘭曦的幫助下,將幾位前碼頭倉庫保安組織了起來。

從某座碼頭倉庫的軍民勞保用品中翻出了不少類似都市小區保安的制服,正好讓新組建的社群治安員有了統一的身份標籤。此外,在劉蘭曦的強調下,幾位農村來的碼頭年輕女清潔工也被組織起來,專門負責目前還是單獨設立的女性居住區的安全。

有限的現代槍支根本不可能下發,所以前防暴警察小隊的橡皮警棍成了社群治安隊的唯一裝備。每天,老幹警和女兒都會帶著治安員們在社群裡溜達,遇見突發事件,也只能暫時以舊時空的某些治安管理條例來處理。

……

……

假如時間依然準確的話,日曆已經翻到了10月20日。天氣的寒冷,讓曼哈頓社群已經開始下發較厚的衣物。

過去的幾天裡,蘇子寧的主要工作還是協調組織人手進行曼哈頓社群的內外事務建設,而嚴曉松依然負責穿越地點的物資挖掘整理工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今天一大早,自救委員會下發了曼哈頓周邊的地質礦產勘探工作。不僅僅因為現在廢墟點能夠收集到的可用的建築原料幾乎枯竭,更重要的是北美的冬天很快就要來臨。

16末到17世紀這段全球範圍的小冰河氣候,導致北美地區的平均氣溫更低了些,而且曼哈頓一帶本身也處於北半球冬季雪線以內,僅僅砍伐而來的潮溼木材顯然不適合做過冬的取暖染料。

新成立的自救委員會工業部領頭人、曾經的某國營鋼鐵企業中層管理姜兆龍,以及南方某高新金屬加工企業工程師林有德也提出了水泥與磚瓦生產的計劃,這需要確定可穩定方便進行原料採集加工的地點。

為此,蘇子寧按照人事記錄,幾乎到訪了每一個人他認為靠譜的物件,最後確定三個人選。那位因為手繪曼哈頓周邊地區地圖的中學地理老師安邵清被第一個選中。

第二位是曾經在就讀北京地質大學地熱勘查專科的小夥子,那個鳥不拉屎的冷門專業直接讓當事人畢業就荒廢掉,不過現在正好被蘇子寧拉做了壯丁。

第三位則是山西某小縣城煤炭礦務局做過助理工程師,這位年紀輕輕就已經有點禿頂的32歲青年在災難日當天正是旅行團的一員。

勘查的範圍鎖定了在三處,第一處就是哈得孫河西岸、前澤西市的區域,第二處是曼哈頓東河岸對面的長島布魯克林地區。第三處最遠,西南方距離曼哈頓島10公里遠的史坦頓島。

歷史上的曼哈頓的城區建設,就沒有離開這三個地方的支援。相信就算時空穿越,曼哈頓社群依然要從這三個地方獲取未來發展的各種原料。

澤西地區由於沿岸臺地、水澤與森林地形太過複雜,而且因為地處大陸,危險性很高,所以暫時被安邵清暫時排除在勘探範圍之外。

長島布魯克林地區西北部沿岸距離曼哈頓社群僅僅隔了一條不足1公里寬的東河,所以安邵清等人當天中午就和同僚們登上了布魯克林北部那片被森林環抱的河灣地區。

第一天探索很快就有了回報,森林邊緣一大段的河岸沉積地帶富含豐沛的黏土,附近一片砂岩地帶更是有唾手可得的石灰岩礦存在,甚至還發現了儲量可觀極易開採的泥灰岩。這種幾乎只用簡單燒製一下就能使用的天然水泥礦物讓文藝青年安邵清大吼大叫了幾乎半個小時。

“嗯……這裡距離曼哈頓非常近,水泥與磚瓦原料能就地開採生產,以後還可以開闢成工業區!”蘇子寧在日記本上認真記錄,然後望著眼前這片內凹的河灣地形指了指,“安老師,你那張世界旅遊地圖上,布魯克林船廠是不是就是這裡。”

答案是肯定的,蘇子寧的日記本上又多了一條記錄。

“可惜沒有煤炭。”安邵清扶了下自己的眼鏡,在激動過後又露出難過的表情,“雖然這裡的周邊森林很茂密,但我們不可能先燒木炭再來燒磚燒石灰吧?而且木炭要燒製,也必須先要有專門的磚窖。”

“嗯,是個先生蛋還是先生雞的問題……既然歷史上曼哈頓殖民地的初期發展在遠離歐洲的情況下都能自行產出少量鐵,那說明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少了煤礦和鐵礦。”蘇子寧摸著下巴,合上了日記本,站起身伸了懶腰。

天色已經快黑了,在這個地方過夜的念頭幾乎就是找死,所以整個勘探小隊必須坐漁船返回曼哈頓社群。

“蘇子寧,你過來一下!”

遠方,一直以打醬油身份參與這次布魯克林實地考察的嚴曉松喊了聲,那位青年正蹲在一條小河邊的砂岩石灘中間。

“是破損的動物毛皮,明顯是人工剝離的。”嚴曉鬆手上出現了一片已經有點腐爛的毛皮,然後翻了過來,露出了光滑內皮面,“是印第安人。”

“嗯,歷史上,長島是德拉瓦族印第安人的地盤,不過,有關的記載中,長島的印第安人村落應該就處於長島中西部。”蘇子寧皺了下眉頭,對這麼快就發現印第安人的活動證據暗暗擔憂。

“長島東西長近200公里,如果印第安真如你說的在長島中部,那這裡也應該是他們活動的最邊緣,畢竟這裡森林和河流地形複雜,他們要到這裡也不是每天都能做的事。”地理老師安邵清迅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別忘了德拉瓦族印第安人是漁獵民族,既然他們的勢力範圍遍布整個哈得孫河下游兩岸地區,那這裡出現印第安人也不是那麼困難。”蘇子寧丟開了腐爛的破損毛皮,把頭轉向東面的森林,“反正我們也打算主動去接觸他們,就借勘探的機會,下次順帶喊上那個導遊李想。”

“你比我還樂觀……我怎麼記得北美印第安人一共有三十來種語系,你確定我們的二把刀印第安土語翻譯能夠聽懂?”嚴曉松笑嘻嘻地看著好友,玩味的笑容又出現了。

“想象一下,萬一我們在這個危險密佈的地方突然拯救了一位身處危險的印第安少女,少女的老爹又正好是本地印第安村落的首領,那這樣的開場能順利保證我們去忽悠他們。”

“嗯,再用24美元的破爛貨去買下整個曼哈頓島,是吧?”蘇子寧苦笑著撇撇嘴,“忘了告訴你,北美印第安人的硬通貨是一種特殊的貝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