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籌建鐵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一件瓷器已經把燒窯的老師傅給震驚了。

當所有瓷器被整齊的擺放在別院儲藏室的時候,所有人只能用石化來形容了。雖然梅花沒有用鮮豔的紅色,菊花沒有用明亮的黃銫,但藍色的圖案給人的感覺也不差。

考慮都瓷器是自己給長樂公主的彩禮,因此關志義並不打算馬上送到宮裡。

至於自己家裡,無論是武功還是長安的府邸,老關都沒有使用這些東西的意思。瓷器這東西對於喜歡他的人是寶,對於他這種不追求物質享受的傢伙來說啥也不是。之所以搞出這玩意兒來,就是為了找錢。

雲陽辦的第一件事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關志義在內所有人都歡欣鼓舞。

它的成功不僅完成了李世民的任務,更是以後眾多物資採購的經濟來源。在這個年代,想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不可能滴。就算弄少量的槍炮滿足老關自己的需要,都不是一兩個家族能否負擔得起滴。

為打高句麗,他可是又要造船,又要造槍。沒有點兒資金,怎麼能行?

話說:自古好事成雙。

瓷器出窯的第二天,魯叔業建造的鍊鐵爐也竣工了。

這是真正的新興產業。

不同於以往的鍊鐵方式,焦炭的使用提高了爐子的溫度,也減少了碳在鐵中的含量。為直接冶煉出鋼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得鍊鋼要麼從爐子上方通入空氣,要麼從爐底通入空氣。

可是關志義卻做不到這些,他既沒有電動的鼓風機,又沒有純淨的氧氣。用老古時的鼓風機,把低含氧的空氣送入鍊鐵爐,和沒有空氣輸入差不多。至少在關志義看來是這樣滴,所以他選擇了放棄。

三米左右的高爐,上端倒料口留了幾十公分預防出現誤差。往下便是礦石和焦煤的混合物堆放空間,也是反應室。接著就是隔層……

最下方的鐵水輸出口關志義設計得比較寬,這是為了方便空氣流通所預留滴。

爐中高溫,使得空氣自然流通,煤渣出口和鐵水輸出口都能夠自動的補足空氣。效果也和鼓風機差不多,這是他認為滴。

礦石和焦煤的混合物比例該多少,別說關志義,誰來也說不清楚。

首先,礦石的含鐵量就不是現在的他能計算出來的。不知道礦石具體的含鐵量,怎麼計算焦煤的用量呢?

其次,以往的鍊鐵比例肯定是不行滴。焦炭的熱量不是木炭可比的,因此木炭的用量和現在焦炭的用量沒有參考姓。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宅男同學根本就沒有注意過鍊鐵的配料比。

有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發明大王愛迪生有眾多的發明創造,可是他的失敗次數也很驚人。難怪有人說失敗來成功之母,看來想一次姓就成功,也只有那些頭腦簡單的傢伙才會這樣認為。

人家愛迪生在競爭對手眾多的情況下都不停地試驗,失敗,再試驗,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關志義在大唐,簡直找不到對手。

不是說他比大唐人聰明,而是他有比所有的唐人都先進的思想理念。只要不是弱智、白痴,見過現代資訊爆炸所產生影響,他就不可能沒有優越感。

電風扇、空調、電視那些電器且先不說,就是大唐能夠使用和存在的玻璃、水泥、火藥……這些日常用品,哪一樣他會驚訝?大唐人呢?能有幾個能人,會感覺不到眼前一亮。

既然其他人想不到,那麼關志義慢慢的把玻璃、水泥、火藥推出,自然也不需要慌張了。

人家準備幾千支槍也就幾個月頂天了。看看老關,這傢伙提前十幾年做準備。就按照一天搞一條槍,也夠他弄上四五千的。

實際上製造槍支,真的用不了那麼多時間。他這麼設計就是為自己失敗預留了空間。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鍊鐵、造槍,每一件事都用兩三年來整,不信搞不成功。

魯叔業問道:“三郎,你看咱們什麼時候開燒?”

“配量的比例你算好了沒有?”關志義風輕雲淡的問道。

有個詞叫群策群力。

老關認為,這些大唐的人雖然沒有他見過的多,但是人家的實踐經驗可比他豐富多了。因此,問問這些老人,說不定事情就解決了。

當然,對於鍊鐵的比例問題,他沒有奢望老魯同學能說準確。

果然如他所料,老魯問道:“三郎,你難道沒有詳細的配料清單嗎?”

關志義問別人不成,反被將了一軍。

你要建爐鍊鐵,連基本的配料數量都不知道,真的能成功嗎?

說起來還是他自己急了。

因為在吐谷渾戰場的感悟,匆匆從長安趕回武功,開始部署今後關家的總體規劃。他自己都沒有詳細的思量過,做起事來難免有些不著調。

他這個宅男前世也是這樣,今生還是沒有改變這個惡習。

這次被魯叔業問道點子上了,他才驀然悔悟。原來前世自己失敗的地方就在這兒呀!

那個時代雖然要拼爹,拼人際關係。但是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教育,所享受的福利基本相同。他關志義並不比別人的環境差,可是他為什麼一事無成,只能宅在家裡呢?

不是他沒有為自己設計將來的藍圖,而是每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也在一次次嘗試中沉淪。現在想來,還是自己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背景、能力以及會遭遇到的情況等等。要是能再回到那個時代,自己一定……

他也知道這就是說說,讓他真的回到那個時代,面對各種選擇,自己可能又要回到老路。這就是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按下心中感慨,關志義說道:“叔業,你就按照通常冶鐵的比例搞,然後我們在調整。”

他這樣說,實際上他已經別有打算了。

都知道盔甲和武器會生鏽、損毀,這大唐也不例外。

關志義就在想,要是把大軍的破損、鏽毀的武器重新冶煉,會不會比從礦石中冶煉強呢!要知道哪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家中的鐵器都被送到熔爐裡大煉鋼鐵,結果……

雖然這是一個特別失敗的案例,但是他從中找到了合適的方法。

大唐人絕對會選擇從礦石中冶煉新鐵,也不會用生鏽的鐵器。因為重新冶煉都是一樣的消耗,運輸破舊武器的勞力不會比挖礦輕鬆。更為關鍵的是沒有軍隊的關係,想弄到廢鐵,那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古代的鐵器、鹽都是官家專營滴。

小說中世家掌控鹽鐵,那是現代人的幻想。當然,朝綱不振的時候,別說有權有勢的人販賣鹽鐵,就算地痞流氓也能插上一腳。據說唐朝後期的黃巢起義,就是一個鹽販子的自贖。

都不知道史學家怎麼想滴,黃巢這種行為真的是正義滴嗎?

為什麼要叫起義,而不叫作暴亂呢?

歷史已經過去了,關志義不在乎那些。卻全然忘了一件事,他現在所做的和黃巢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家是販賣私鹽養家餬口,他可倒好,私煉礦石不說,還製造槍支。別說大唐,就是任何一個時代,他這也是大罪。

當然,關志義不會有謀反,因此他做的一切都是為整個大唐考慮。

話又說回來,如果他的兒子或親人要利用這些槍支謀反,李世民還真的不一定能扛得住。

魯叔業聽他這麼說,也沒有辦法,只能按照以前的比例嘗試。

說起來也好笑,礦石的含鐵量不一樣,可是鍊鐵的人卻基本採用相同的比例。難怪有些地方的劍好,有些地方很垃圾。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