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郭嘉說完,典韋等力主劉範登基踐祚的人,都不得不偃旗息鼓,不再鼓吹劉範稱帝。劉範聽了郭嘉的話,也點了點頭。田豐說道:“以屬下之見,主公也確實不宜稱帝。主公現下不過地有三州,民有千萬。而漢室則是百足大蟲雖死而未僵,實力依舊強過主公。主公縱然能稱帝,以獲得西州之支援,但卻會引起朝廷最猛烈的攻勢。而且,主公依然要拖累於西域二州方圓數千裡之地的治理開發,此事並非一蹴而就。在西域治理好之前,主公仍然是處於弱勢一方。就算西域開發殆盡,但主公仍然是稍顯弱於朝廷。而且,當今皇帝雖是外戚所立,但他登基踐祚之程式是正當合法的。

皇帝劉宏統御天下已久,天下人仍然視之為天下共主。且雖然劉宏是解瀆亭侯,是漢室旁支。但主公別忘了,若是從漢高祖這一支血脈來計算,自然是主公之漢室血脈最為純正高貴;然而若是從光武帝這一支血脈來計算的話,則是劉宏更接近於光武帝之血脈。雖然漢高祖是漢室開國皇帝,但卻是光武帝中興漢室。眾所周知,光武帝在漢高祖之血脈上,是屬於遠支旁支,但我朝是光武帝開創。

天下人生活在光武帝之漢朝久矣,而非生活在漢高祖之漢朝,人心自然更加偏向於光武帝之血脈。之所以當初選帝,選擇了劉宏,就是因為他是光武帝之血脈。劉宏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漢高祖之直系血親,皆是光武帝之直系血親。所以,雖然主公是漢高祖直系血親,但劉宏因其是光武帝血親,更得人心。天下人認可之皇帝,必定是光武帝之直系血親為皇帝。而主公若以漢高祖直系血親之身份僭越帝位,則必定會引起天下人的反對。故而,主公萬不可稱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若不是田豐的點撥,劉範倒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劉範一直以來,都以為江夏劉氏是漢景帝之子魯恭王的直系子孫,更靠近於最正統的漢高祖血脈。但劉範這才知道,這個他想的不一樣。西漢是漢高祖建立的,而東漢是光武帝建立的。光武帝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光武帝一家已經距離漢室直系很遠了,就像劉備一樣。但光武帝為了贏得天下人的支援,在建國時仍然定國號為漢。但實際上,由於光武帝對於漢高祖來說是旁支,算不得最為正統。所以,其實兩漢之間是兩個差不多不同的朝代,而不是一個朝代。為了保持王朝的穩固和取得正統地位,自然東漢不會選擇是漢高祖那一支的宗親作為皇帝,而必須選擇光武帝的直系。久而久之,人們就忘記了漢高祖才是漢的正統。劉範,自然在天下人眼裡,不算是正統,稱帝自然是不得人心。

賈詡也說道:“而且,稱帝勢必會引來天下側目。原本主公因實力強大,就已經為天下人所熟知。但這樣一樣,主公的競爭對手也會第一時間想到主公。所有敵人都將矛頭對準主公,主公想要平穩地發展自身實力,也就沒有可能。因為主公強大而不低調,就會使天下群雄將主公視為頭號大敵,必將蜂擁而上,一同攻擊主公。而主公仍需要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來發展自身,修煉內功,不宜過於高調。而稱帝,更是為天下群雄所不能忍受之事。天下群雄,最為渴望的就是稱帝。但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皇帝必須只有一個。若主公僭越帝位,就會引起所有梟雄的圍攻,殊為困難。且皇帝不過只是一介虛名,主公是否當皇帝,對於實際利益而言,並無損傷。所損傷者,不過一介虛名罷了。皇帝這個虛名,正可讓其他人搶去,然後主公可以順討逆,名正言順地攻打之,必然是無戰不勝。又何以爭以虛名而引來仇讎乎?”

劉範這才想起後世之中國的處境。對於後世的中國來說,和平的發現環境,才是最為緊要的。若是輕易和美國開戰,則改革開放之成果毀於一旦。中國尚未發展到極點,經濟就會被戰爭所摧毀。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奉行韜光養晦政策,就算美國百般挑釁,也不曾輕啟戰端。而劉範未嘗不是這樣。開戰容易休戰難,一旦戰爭開啟,西涼剛剛發展起來的經濟就會被拖累,久而久之西涼就會一蹶不振。

郭嘉、田豐和賈詡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劉範分析了稱帝之後所帶來的後果,這促使劉範下定決心,不再有稱帝之想。劉範點點頭,說道:“你們三人說得對。眼下我還不能稱帝。然而,名不正言不順,我還是必須有個合適的尊號方可。”

田豐說道:“那主公不如稱王。王者,雖不如皇帝那般風光,卻也是僅次於皇帝。如果主公稱王的話,一方面可以激勵西州百姓擁護主公,更可驅使軍士們為主公建功立業,封侯拜將。而稱王雖然僅次於稱帝,但卻不是稱帝。這樣一來,天下人也不會過多地質疑主公。因為主公本來就是冠軍侯,距離稱王,其間不過隔了一個公爵而已。且主公武功赫赫,當得起稱王。最重要的是,就算朝廷將主公從宗譜上除名,但主公身體中仍然流淌著的是漢高祖的血脈,這是朝廷所不能改變的,也是天下人所共為認同的。漢高祖曾在晚年與天下人斬白馬盟誓,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討之。主公是漢室宗親,若稱王,天下人自然不會質疑。”

郭嘉也說道:“再說了,主公手中有三個州,統領著約二百萬戶人民,如此規模,早已形同一個王國,應該稱王。若是主公稱公的話,倒是顯得多餘了。因為本就是冠軍侯,距離稱公,不過一步之遙。若是主公只稱公,就會讓朝廷和天下人認為,主公對十軍會攻是心生膽怯,所以只敢向前踏出一步,而稱公。如此,稱公非但能激勵人心,還會平白折煞主公之威信,殊為不智。以此觀之,稱王最合適。”

劉範聽了,十分激動。雖然不能稱帝,但是稱王也是很令人心潮澎湃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夠稱王呢?劉範年紀如此之小,卻能做到王位上,也是挺讓劉範感到心滿意足,甚至是超出了他的心理預期了。如曹操這等梟雄,到死也不過是魏王,而沒有稱帝。劉範現在只有三州而稱王,劉範都覺得太過超前了。但沒有辦法,朝廷以全力來攻,如果不稱王的話,就會讓朝廷所看不起,也會使關西百姓人心不齊只有稱王,關西人民才會找到歸屬感,更對劉範忠心耿耿,對他的統治有認同感。

於是,劉範綜合了賈詡、郭嘉和田豐三人的建議之後,決定稱王。王號為涼王,建涼王府,因為劉範是在涼地起兵。封劉焉為公,稱涼公;封蔡琰為涼王妃,其餘妾室並為王妾。同時,劉範也針對朝廷的討賊檄文,發了一篇檄文,聲稱朝廷一時昏庸,而將忠臣視為奸佞,所以他要起兵靖難。檄文就稱為靖難檄文。劉範本想明著和朝廷對著幹,但出於獲取大義名分,還是決定改成靖難。這樣一來,就不是劉範造反,而是劉範匡扶社稷,匡正朝綱,對他的名聲更有利。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