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有了劉焉的幫助,內部的安寧就有了足夠的保障,劉範就能把主要精力從維護內部團結上,放在制定西域開發計劃上。劉範來自後世,而後世的天朝曾經在新疆地區進行了完整系統的開發,同時還對處於沙漠地帶的新疆進行了有限的治沙工程。

劉範認為,開發西域,必須要開墾廣闊的耕地,這樣才能養活數百萬的人口。而要開墾耕地,就必須有足夠灌溉水源,要想擁有灌溉水源,必須要大興水利,還要維持水源,更要防沙治沙。

劉範在上次西域之戰時,主要的進軍路線就少不了路過塔里木河和吐魯番盆地。在進軍途中,劉範也曾抽出一些空閒時間去視察塔里木河和吐魯番盆地。後來,西域之戰以劉範完勝,三國聯軍的慘敗為結果完美收官。劉範在回軍途中,又視察過了一遍地表有水的地區。

兩次視察得出來的結果是,劉範發現,西域現在的生態環境仍然十分完整未曾遭到過嚴重的破壞。如羅布泊在後世已經乾涸,天朝為了維持羅布泊的生態平衡,不得不耗資無數去抽調別的地區的水,注入乾涸的羅布泊的湖床。但現在,羅布泊仍然是一個超級大的湖泊,湖水的面積不亞於青海湖。湖中全是水鳥,湖水裡滿是魚類,而且羅布泊還能夠灌溉周圍的農田,實乃西域不可多得的珍寶。而且,後世的塔里木河是斷流河,在特定的時間會斷流,就是因為後世塔裡木河流域的樹木被砍伐嚴重,造成生態破壞,水土流失。

而現在,塔里木河不是斷流河,河水十分充沛。後世的新疆,綠洲面積不足百分之五,而現在的西域,綠洲面積還超過了西域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綠洲主要分佈在塔裡木河流域,以及崑崙山和天山下。

西域有這麼好的基礎,讓劉範慶幸不已。因為西域的綠洲有百分之七十都分佈在昆州,所以,劉範計劃把流民中的四百萬人口遷徙到昆州居住。安置流民的郡縣,主要是塔裡木河流域內的郡。除了尉頭郡和疏勒郡外的六個郡,都有塔里木河流經。

而天州的情況比昆州要稍微差一點,境內僅有佔總綠洲面積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綠洲,主要分佈在天山腳下和伊犁河流域。昆州的綠洲主要依靠塔里木河,而天州的綠洲主要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伊犁河灌溉。故而,除了昆州四百萬人口外的另一兩百萬人口,主要就分佈在天州的南部和西北部。因為天州的南部諸郡,便是在天山山脈上;其西北部則是富饒的伊犁河流域。

昆州可供開墾的面積,也就是綠洲面積,比天州的多得多。但天州也不是沒有昆州所缺乏的資源,那就是天然的牧場。天州佔據著天山山脈,天山上有一個肥沃的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天州還有伊犁郡,伊犁河流域又是一大片豐饒的草原。加上天州的闐池郡,闐池周圍到赤谷城,又是一小塊草原。三地都是適合放牧的得天獨厚的牧場,其肥沃程度,不亞於後世天朝主要產馬地的三河地區。

劉範計劃,將西域大部分的農耕業安排在昆州八郡,以及天州的車師郡、焉耆郡、和高昌郡。這十一個郡,擁有西域二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綠洲,有天山和崑崙山的冰雪融水,以及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流經,土壤稍顯肥沃一些。

將西域大部分的牧業安排在天州的五個郡,也就是龜茲郡、溫宿郡、闐池郡、福海郡、伊犁郡。這五個郡,集中了西域二州百分之九十的草原。其中的伊犁郡,不僅可以開展牧業,還可以大規模地開墾耕地,進行農耕。

由於劉範將十五萬匹劣馬和超過一百萬頭以上的牛羊,還留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伊犁草原,招募了一些西域當地人負責放牧。而治理西域,就必須使用由盧植和田豐提出的屯田制。所以,劉範計劃,將軍屯制和那十五萬匹劣馬結合起來。參與軍屯的屯田軍,可以使用那十五萬匹劣馬,不僅可以用之耕耘土地,屯田軍還可以在農閒時用之進行騎兵的訓練。畢竟,老是讓西域人這些外人掌管至關重要的馬匹,劉範總是安不下心來。馬匹這等重要的戰略資源,還是交給自己人最好。

由於主要的農耕業主要安排在綠洲裡,劉範在計劃上的第一點,就是要保護西域的林木。劉範下令,不準在西域砍伐一草一木,特別是塔裡木河流域內,砍伐林木被列為殺頭的重罪。林木的維持,可以抵禦兇狠的沙漠化,更能保護塔里木河,使之不會斷流,可以給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第二點,使用以工代賑法,安排流民在塔裡木河流域內種植林木,主要種植胡楊和小白楊。胡楊樹種就在胡楊林裡尋找,白楊樹種則從東州採購。

第三點,統籌流民在劉範規劃的開展農耕的郡縣,大規模地開墾耕地。為了保護生態,劉範規定,每開墾一畝耕地,就必須種植三株樹木。以每二十畝耕地為一單元,四邊都要用樹木環繞起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第四點,組織流民興修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塔裡木河流域、崑崙山下、天山下,內容主要是疏浚河道、構築護河堤壩、建設灌溉水渠通向耕地、在水渠兩岸種植林木、修渠引導天山和崑崙山的冰雪融水灌溉耕地等。

第五點,在新開墾的耕地以及灌溉水源周圍,挖掘坎兒井。坎兒井是後世在西北地區,保護水源的重要手段,能夠保護地下水過多地被蒸發點。劉範還規定,第四點中的修建水渠,必須用坎兒井的形式建設。有了坎兒井,寶貴的水源就能留在地下,而非在地面上被驕陽蒸發掉。當灌溉耕地時,人們只需要從坎兒井中引出水來,匯入耕地中即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