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你好,涇原路—28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潑水一樣的攻擊方式,在歷代戰略實施當中,不但不曾出現過明確的記載,反而很有可能被當作為兵家之大忌。

但康采恩偏不信這一套,在離開宋朝施公前往水磨施工之前,他就傳信告訴各大堡壘的武將,讓他們準備糧食輜重,做好出擊的準備,並且清楚的告訴他們會有僱傭軍,接替他們的房屋,替他們看守老家,當然他們也需要留下三成的影片,做相同的工作,這樣家裡的百姓們才會放心,要不然的話突然換上一些僧人來替他們保衛家園,換成誰都不會輕易接受的。

與此同時,他還在全路範圍內挑選精銳,準備組建一支精銳力量,用來奔襲天都山附近,那裡是西夏軍隊每次出征的集結地,或許還囤積著大量的糧食輜重,就算不能夠把那些後勤物資搬回來,也絕對不會給西夏人留下。

這個戰略把他們給嚇壞了,幾個距離渭州城比較近的將領乾脆連夜趕往那裡,不過當他們到達那裡的時候,卻得知康采恩已經閉關修煉去了。

閉關修煉這個藉口其實已經用過好幾次了,就連涇原路的將領們也對此有所瞭解,但他們一直想不通的是,康采恩又不是個道士,為什麼要閉關修煉呢?

後來他們輾轉得到了一個這樣的解答:“人有疑慮就需要思考。所謂閉關並不僅僅是道家提升境界的方式,即便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個靜靜思考的場所,雖然大部分疑惑還是需要溝通與交流去解除的。”

但這個回答恰恰讓這幫將領們非常不滿,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有效的溝通,沒有得到康采恩都提倡的那種溝通方式。可是,戰爭即將到來,如果他們不認真準備的話,到時候他們的被動局面只會愈發窘迫。

於是這群傢伙們憋著一肚子的氣,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區,組織備戰。

如果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顯然不需要這麼著急,因為康采恩在隋朝末年的時空當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煩,首先就是,他不是在這裡的士兵們,不知何故已經進入了戰備狀態,顯然是因為周圍的敵兵正在不斷增多,但康采恩剛剛回到這裡,還不知道究竟是哪撥人給他的士兵們帶來的威脅。

鎮守在這裡的徐世績很快就來彙報:“南方的百濟國派出了一隻人手,向北做出了試探,只不過他們的意圖不好確定因為他們極有可能是為了試探高句麗的敘事,也有可能只留意到了我們的存在。”

百濟國和新羅國是在這個半島上已經存續了數百年的國家,他們要是留意到周圍有什麼變化,那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畢竟這個時候的朝鮮半島還沒有閉關鎖國的習慣,那個西瓜是從中原地區傳過來的,而他們現在和中原地區的來往遠遠不像後世那樣頻繁。

而且這種人往往有一個特點,到後期的時候,它的主要內容是官方往來和政治利益的輸送,這一點在宋神宗聯麗抗遼的策略之下,開始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習慣。

但在這個時候,民間的來往才是主要內容。只可惜的是這群人並不掌握歷史的書筆桿子,因此他們的往來內容並不為後世的學者和愛好者們所熟知,但不可否認的是,北方黃海東海一帶的貿易早就在春秋時期便已經開展起來,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想象的早期貿易網路,可惜因為史料的缺乏,而不可能將它完整的還原出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有一個小小的事實可以證明這個貿易網路對於當時的半島居民來說有多麼重要。

因為說起中原和朝鮮半島,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個勢力,那就是倭國。

中國的歷史書上很早就有了對倭國的記載,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我國發展程序,卻因為這一時期的歷史案而往往被忽略,其實包括百濟新羅以及高句麗在內,都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國家。而我國在這一時期也曾經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他們在公元五六世紀的時候,曾經入侵過,朝鮮半島,但是被當時的高句麗所驅逐,這一點要比後世歷史愛好者們所熟知的唐倭大戰,以及明朝的抗倭戰爭都要早得多。

而這件事的側面也證明,當時跨海作戰的條件已經具備,也就是說海上航行對於相隔如此之近的兩個國度來說,根本已經不再是困難。而如果沒有相當豐富的民間航海經驗作為基礎,做到這一點是無有可能的,因為當時海上貿易對於陸權帝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甚至直到十六世紀的時候,依然有很多輝煌的陸權帝國在這個星球上耀武揚威。

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官方往來積累航海經驗的可能,而事實上,官方的海外行動往往也是建立在民間技術和經驗相對成熟之後。

後來的鄭和7下西洋,以及宋神宗派遣到高麗國的兩艘神舟,也都是建立在民間技術積累的基礎之上的南洋航線,自唐朝開始便有人航行,宋朝時期打倒巔峰,元朝又是個相當具有國際視野的帝國,因此這一航線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於是明朝才會有了軒位於國外的想法,這種東西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而形成的,當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做出來,而量變的最初,積累居然不是從官方開始的,而是民間自發形成的,正和後世的天朝制度是有著一定出入的。

但這種自然發展的力量,也擁有著它的潛在優勢。沒有人為的干預,就不會犯下人為的錯誤,如果真的有什麼錯誤,那也是歷史一手造成。

把自己看得太高,一項都是人類共同的弱點,西方如此,他們已經開始反思,東方也如此,至於反思,應該也已經上路了吧。

但康采恩是不容許自己犯下這樣的錯誤的,他的局勢對於他來說格外的悲催。幾乎每一個位面都有著它的一片基地,而每一片基地的生存都可能遇到周圍無數敵人的挑戰,著讓他要面對45個無數敵人的挑戰,這才是最危險的,因此她不會容許自己在這次海外拓展的過程當中犯下任何錯誤。

當他聽說百濟國派出了軍隊前來打探情況的時候,立刻就做出了決斷。

“這個隱患必須清除掉!”

“可是他們距離我們的堡壘有些遠,出擊的話,勝算就有些低了。”

“所以你選擇等在這裡,但等待是讓人煎熬的,容易讓士兵們的心態出現問題這不好,當然我們也不會選擇出擊應戰,因為他們不一定是衝著我們來的。派人去給他們送封書信,不用多麼有禮貌,因為我們來到這裡並不是官方的行為。”

“可我們不是有皇帝的詔書嗎?”

“你覺得皇帝有興趣為我們作證嗎?你就直接告訴他們,我們來這裡是做生意的,如果有興趣和我們做生意,拿些皮毛人生來過來交換,如果對經商的事情不感興趣,那麼問問他們對高句麗的領土感不感興趣。”

徐世績一下子豁然開朗,這是讓不確定的威脅,一下子確定下來,沒錯,如此以來籠罩在他們周圍的陰雲,也就可以瞬間散去了。

於是他當即慨然應諾:“屬下這就去辦!”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