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子容子容世無雙—4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由於返航的時候必然還會經過杭州這個運河埠,所以,康采恩並沒有選擇,等著那些商人們為她找到沈闊的下落,而是準備在回來的時候再見一見這個名垂千古的科學家。

允許他和王安石、蘇頌的人,便登上了孫家提供的船隻,前往了福建路的泉州。

好好在這裡康采恩走就提前數月安排了一招先手,那就是已經在這裡經營許久的王安北往北的老家也是這裡和訴訟勉強算得上是同鄉,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影響的緣故,他所擅長的領域和蘇總也有重疊的地方。但這位原本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的人,顯然更加貼近於務實派,在康采恩大量金錢的支援之下,他已經在這裡拉起了兩支船隊。

這兩支船隊當然都是宋朝經典版本的海貿船隊,一支負責南洋的貿易,而另外一支則北上前往倭國。

康采恩來到泉州的時候,這兩支船隊剛好全都不在崗中,所以迎接他的也只有孤零零的王安北一人而已,就連跟隨他一起南下的那些義兄義弟們,也都被他打發到了那兩支船隊之中,擔任力所能及的職務,以便監督那些招募來的水手和船長們。

還好,康采恩等人的行李並不多,喊上幾個幫閒便能夠幫他們扛到當地的住處去,而訴訟則直接啟程前往了**老家,準備說服家族中的長輩,加入即將啟航的海貿事業當中去。

至於王安石,則跟隨在康采恩的身邊,準備見證一下康采恩在管理方面的才華,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王安北卻與康采恩展開了一場鬼使神差的論辯。

之所以用鬼使神差這個詞來形容,是因為王安北這個傢伙明顯更偏向於技術人員的管理者角色,但他和康采恩展開的辯論卻和一種叫做GDP的指標有關王安石也簡單的瞭解過康采恩的學問,他知道這玩意兒應該被稱作國民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生產能力的重要標準。

但是他實在想不明白,一個負責海貿人員管理的技術黨人,為什麼會在乎GDP這樣的事情呢?

其實他不知道,這和康采恩與完美之間的一次交流有關,那次康采恩將後世網民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種說法教給了王安北,那就是大宋朝的GDP差不多會佔到世界的80%。

但是王安北來到福建路之後,卻在海報當中發現,來自南洋的貨物同樣非常暢銷,這讓他感覺到大宋朝的經濟優勢,並不像80%這個數字所顯現的那麼明顯。

在後世,也有很多歷史愛好者搬出《千年世界經濟史》這本書來辯駁上述觀點,甚至有人乾脆指出,無論是80%還是高某松在節目當中提到的90%,都是對於這本書所下結論的錯誤解讀。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這本書實際上的結論是,中國的GDP在11世紀,佔世界總量的%,佔亞洲的60%。

這就讓康采恩有些鬱悶了,什麼樣的錯誤解讀能夠把%姐都成80%呀,這樣貶低別人的說法經過他們的腦迴路處理嗎?

而且更為有趣的是,倘若這位網友提供的資料是真的,那麼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除法來算出亞洲佔世界經濟的百分比,0%多一點。

那麼剩下的70%被誰吃了?是被歐洲及其影響的北非地區嗎?

這樣說的話,康采恩就更要笑掉大牙了。說面積僅比中國差不多的歐洲地區能夠佔到世界GDP的70%,是何異於說大宋王朝的GDP佔到全世界的80%,這不是同樣的滑稽可笑嗎?

琴師康采恩在上輩子的時候,也曾經閱讀過那本《千年世界經濟史》,不過他看到的資料卻是,亞洲經濟在1000年的時候差不多能夠佔到世界經濟的66%左右,不過他們有計傾中國經濟在亞洲經濟當中的比重,如果引用之前那位網友所描述的資料的話,那麼66%的60%應該在40%左右。再加上1000年之後的宋朝經濟高速發展,這一比重應該在45%左右。

再考慮到賽爾柱帝國在中亞西亞地區的崛起,及其帶來的戰亂搶奪,對於生產的破壞及負面影響,那麼這一比例應該是在提高一些的,與此同時,戰爭也不僅僅是塞爾柱帝國到來的,在本世紀末期,西歐國家也將發起他們的十字軍東征,這將導致更廣泛的區域進入生產放緩的節奏之中,即GDP也必然出現下降,除非有的人認為這場戰爭的規模過於慘烈,以至於慘烈到讓本來不太浮動的GDP總量,出現了人均上升的趨勢,不過這樣的明顯變化就不知道得死多少人才能出現了。

至於這位聰明的“有的人”是誰,自然就是那位網友引用的《千年世界經濟史》的作者,英國人安格斯——後面的姓氏康采恩忘了,因為這個人的觀點實在太過奇葩,沒有被記憶的必要。

總之,宋朝的GDP佔比不可能低到%的地步,就算達不到80%的謠傳水平,也無限接近於50%的絕對優勢。

換一句話說,宋朝用他的經濟貢獻量,幾乎控股了世界經濟,當然在當時的交通情況之下,這一影響力的發揮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但康采恩之所以開展海上貿易,就是準備在海上交通打通之後,將這一優勢徹底的發揮出來。

可鬼使神差的是,被他派到福建路來負責海貿事務的王安北,竟然沒有感覺到這種優勢的明顯。

這個疑惑讓康采恩思索了半個小時,才終於嘗試著給出了答案。

“我琢磨著,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對大環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雖然我朝不進海貿,但如今我朝海上貿易的規模還不夠充分,海外有很多奇珍異寶,都是我們宋朝人所沒有見過的,而我們宋朝人因為經濟體量的關係,壓根兒也不在乎買得起買不起,所以那些外來的貨物才會如此的暢銷,但這只能證明我們手中的錢財足夠吃下那些貨物,並不能證明那些貨物的來源地就比我們經濟好。而且在不久之後的將來,我們會很快發現咱們的貨物在周邊的市場會遇到銷售不順的情況,而外來的那些貨物,因為相對稀缺的緣故,則會很快成為市場搶奪的物件,說不定在貿易額上,我們的出超地位會很快造成貿易逆差。”

王安北只是聽了個大概,立刻便恍然大悟,反倒是一旁的王安石聽得有些雲裡霧裡。到現在還不太適應康采恩的思維邏輯,不過如果換成蘇軾蘇子瞻在這裡的話,說不定會很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正是這位蘇東坡意識到了大宋與高麗之間的貿易逆差,只不過他顯然也沒能弄明白造成這種逆差的原因,所以他對朝廷提出的建議是應該減少與高麗的貿易總額。

實際上應該採取的措施則全然不是這樣,首先大宋朝應該像西方一樣,對周邊地區進行類似殖民的有組織行動。當地的土地和礦產都應該被有效的控制起來,並就地招募勞動人群,進行低等級的苦力勞作,以換取相應的錢財,購買大宋朝的傾銷商品,如果不進行原材料收集採礦的話,他們是沒有這樣的購買能力的。

至於原材料採集之後用來做什麼,那當然是運回大宋朝的本土,進行簡單的加工,然後再進行販賣。

當然,對於如今的康采恩來說,就地加工然後販賣到大宋王朝,才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然而如今的他已經成為大宋朝的臣子,如果不幫助一下朝廷的話,恐怕很難在提升政治影響力的道路上走太遠。

當然大宋朝這麼個通貨緊縮的國度,也很難將金融影響力擴充到海外諸番。不愉快的人首先要做的,便是扭轉大宋朝如今的金融局勢,但這方面的努力精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在內部和外部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但是對外的擴張是必須進行的,即將要公開發行的慶曆通寶,將會是第一款光明正大走出國門的官方貨幣,他將會用最為簡單的方式,購買海外諸番的原始材料,如此一來,原本需要大宋朝用等價貨物進行回賜的番貢貿易就將立刻變化成一種大宋王朝直接用手中貴金屬進行採買的簡單貿易,在這種貿易體系的控制之下,周圍的所有原材料,都將在大宋王朝能工巧匠的血汗努力之下,轉化為能夠在其他國度和體系內部消化的商品。

當然,內部的消化能力可能是有限的,而外部的消化過程,很可能會引發貿易逆差帶來的各種衝突,但是康采恩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必然要面對這些負面效果。

只是他和大宋王朝的那些官員們略有區別的是,這是一條從他那個時空帶來的成功歷史經驗,如果想要加速中華文明的成長程序,那麼就必須藉助這一成功的歷史經驗,而這一過程當中,終於為讓底層人民有直觀理解的一個環節就是將原本就缺錢的大宋王朝所鑄造出來的銅錢,拿到海外去購買那些對大宋朝有用的東西。

只是他的這些構想還不方便告訴面前的王安北,因為他更希望這個傢伙能夠慢慢的自己參悟透這些東西,那才是最為讓他感到共鳴的理念,如果只是憑藉著自己的說教和灌輸,難免會引起他的懷疑甚至牴觸,這對於核心成員的成長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好在此時的王安北,距離康采恩的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了,至少他已經想明白了,海外商品為什麼會如此暢銷。都要順著這個方向,慢慢的想下去,他就會意識到,提升海外市場的消化能力有多麼重要。

不過重要歸重要,能夠賺錢的那些工藝加工技術,還是不能輕易傳播出去的,否則大宋朝將面臨著和自己相同的對手,那將會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畢竟就算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在真假美猴王的劫難當中,也是吃盡了苦頭,所以這個提升的過程必須儘可能的簡單,那麼引導他們販賣礦產資源等原始產品,便成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趁著這個時候的番邦政權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也有可能會用較低的成本,把那些寶貴的資源放到給即將成立的海貿集團,那樣以來,參與這個集團的那些海商們,以及背後的大宋王朝,都將會因此受益,只是不知道這個參悟的過程會花費王安北多久的時間。

但是從剛才他和王安石的對比來看,這位名字差不多,卻從來沒有在歷史當中出現的宋朝人,顯然勝過了那個0年後發起改革的傢伙,說不定到時候站在王安石對裡面的將不僅僅是他的那些反對者好友們,面前的這位至今仍然不聲不響的小人物,極有可能將會帶領著即將成立的海貿集團踏上一條更加激進的改革之路,到時候並京城裡的王安石,見到他們的改革方針,恐怕都會震驚的無以復加,只是他們兩人不要因此而產生劇烈的爭執才好,本來面對這個風雨飄搖的大宋王朝,有志於銳意改革的人士就鳳毛麟角,更何況對於韓琦那樣的偽裝改革派來說,銳意進取的新政只不過是他們登上更高政治舞臺的階梯,真正像范仲淹那樣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所以改革派最為擔憂的便是內耗和分裂。

即將迎來的慶曆新政,雖然籠絡了一批年輕有為的仁人志士,但無奈韓琦這樣的政治老狐狸,根本就沒有把主要的注意力投放在他們的新政上,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才是這群人的實質目的。

所以康采恩是看不起范仲淹的,但他看得起王安是因為這個傢伙用接近十年的飯也時間培養出了大批的學生,後來這群人成為了他的變法派主力,願意為自己的信仰而付出如此之多的人,怎麼可能心不誠呢?

所以,他更不希望與王安石發生任何衝突。

當然,為了更加有效的確保這一點,他必須要在王安石面前展現出更多讓她幸福的理念和實力才行。(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