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子容子容世無雙—17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家康先生說了,這五顆星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的位置,也是因為他們的構成,其他心能夠被我沒看到,是因為它們能發光,但這五顆不行,他是靠反射別人的光芒才被我們看到的,這個別人其實也不是別人,他和我們很熟悉,幾乎每天都見到,只要不刮風下雨……”

小屁孩們說的頭頭是道,甚至有些爭先恐後的去發言的即視感。王安石因此而快速斷定,這些個小孩子一定熟練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要不然看似幼稚無知的他們,哪裡有那麼多炫耀的資本?

二樓上的康秉國看到這一幕,慢慢的笑了起來,臉上恬然自得的神情,全都被一旁的八大王捕捉了去,從趙元儼的角度看來,這顯然是成就感的外在表現,換而言之,他的那些學生們一定展現出了,讓樓下那兩位士子都自愧不如的學識。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康定國正在欣賞的,是未來天文學知識欺負古人的經典表現。行星圍繞地球的學說,要在16世紀哥白尼辭世之後留下的遺作當中,才會被慢慢的闡發出來,這是中學時代就被學生們廣為所知的常識,他這位專職研究技術史的人物怎麼可能會把這東西忘了呢?

然而當他提及自己的老本行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名字卻突然跳了出來,那個人的名字叫做張衡。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郗和,這是一個他不應該忘記的名字——他那個姓氏稀缺的老丈人說不定就是這次的後代,不過攀親戚的工作可以丟掉一邊去,這位仁兄在他的著作當中曾經記載過一種名為宣夜說的天文學說。

而不幸的是,這種學術與後世的天文觀測及其結論十分相符,於是。一個略微讓他尷尬的場面就很快出現了。

果然就聽那幾個孩子唧唧歪歪的繼續說道:“這五顆星是圍繞著太陽轉的,而其他的星星距離太陽比較遠,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幾乎保持不變,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它們東昇西落,基本上是因為地球正在自轉的原因,而不是我們的公轉位置以及太陽的位置。”

這話說出來,就連一旁的康采恩都覺得康定國在這些年裡,給大宋朝的孩子們帶來了不少科普知識,不過他那麼一位研究技術史的傢伙,如果不把這些東西丟出來,也實在無法彰顯他的學問,然而這些東西都只不過是小術而已,也難怪難登那些夫子們的大雅之堂。

然而蘇總卻在這個時候略帶驚訝的叫了起來,她甚至吐出了一個讓康采恩都感到熟悉的名字:“宣夜說,這不就是宣夜說嗎?我在晉書天文志裡見過,說我沒見過的這些星辰,只不過是懸浮在宇宙之中,就像……”他看了看桌子上的水果,“就像擺在桌子上一樣。”

孩子們看到他這副驚喜的手舞足蹈的模樣,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就連康采恩也驚訝的愣在當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其實,後世之人並不比古代人聰明多少,因為有很多事實都擺在那裡,古人完全有可能提前發現其中的貓膩。只不過他們的技術以及他們理解這種現象的思維,有可能不被後世人所相容罷了,至於誰是錯的,其實也很難講,隨著探究方法的不斷完善,那些最初的科學推論,也有可能會被否定,至於說古代的學術也自然並非全無可取之處,焉知幾百年之後,0世紀所奉行的那些科學圭臬,又有幾條能夠倖存下去。

二樓上的康秉國,也產生了類似的想法,只是他淡淡的一聲嘆氣之中,似乎蘊含了太多的蒼涼,剛才的某些想法或許也太樂觀了一些,只是他不會想到的是這一聲感嘆會被一旁的八大王理解成為另外一種意思,那就是他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還沒有超越那些之乎者也的書呆子似的。

其實在整個大宋王朝,畫素素這樣的人物幾乎是鳳毛麟角,去年去世的燕肅燕龍圖或許是其中的一個。但是要等到下一個嶄露頭角,恐怕要等到0年之後的科舉了。而且那位姓沈名括的同學,無論是在人品上,還是在最終的科學造詣上,其實距離前邊的兩位前輩都還是有著不小的距離的。

所以能夠和輸送進行一番交流的孩子,其實就已經算得上是教育成功了,當然這是站在八大王的思維邏輯上來看,至於康定國本人,壓根沒有把雙方作比較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這兩撥人完全出自於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在這兩套體系當中,有些知識在古老的體系當中,被認為是重要的,但在後世的體系當中,幾乎一文不值,而另外一些知識則恰恰相反,比如說剛才蘇總提供到的宣夜說,再然後是幾乎就是天文學常識,雖然其中的描述被換成了具有後射特色的專用詞語,但是其本質並沒有發生太多的改變。

而如果說這群孩子究竟能不能和進士們相提並論的話,那麼靠近過,一定會認為他們距離近侍們的遭遇,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當然,這所謂的遙遠的路,當然不可能像進士們那樣,要歷經十數年的寒窗苦讀。

差不多五六年之後,這些兔崽子們便可以嘗試為政一方了,因為他們將可以為當地的百姓帶去很多先進的生產方式,其實康定國不知道的是他的這種設想,與王安石的想法不謀而合,只不過現在的他們還沒有開始最基本的交流。

其實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也沒有特別富有意義的談話,但是只要他們內心之中奠定的是同一種思想,他們便是同道中人,哪怕沒有互相知根知底,也不妨礙他們會走上同一條道路,一旦做出事業,便很容易發現是對方正是自己所需要的知己。

當然,現在的他們還都無心考慮此事,因為面前的小孩子和蘇頌,又一次探討起了某些有趣的學問,王安石這時候才注意到,蘇頌是準備在每個熟悉的領域都考較一下孩子們的學識。

不知道他這樣做究竟有著怎樣的想法。(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