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幽州齊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若是換一個人,知道高慎垂涎李昌儀,也許就把側室賜給了他,以邀買人心。

史書上並不缺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婦人而已,何足惜哉。

但高澄可接受不了用自己小妾拉攏下屬的做法。

高家兄弟不願多提,高澄也故作不知。

這事一掀開,豈不是證明自己當年在陳元康府外等候高季式醒酒,是因為知曉高季式的酒後抱怨,而故意拉攏麼。

況且雖然感情不深,但到底是親兄弟,否則高季式也不會特意為高慎隱瞞此事。

高澄也懶得去捅穿這層窗戶紙。

對於高慎,只要不把他放在梁魏邊境,以及東西兩魏交界處就行。

歷史上他的投敵,一是因為高歡不喜,其次是因休妻與崔暹生怨,惹得高澄厭惡。

在東魏這塊地方,惹了高家父子,除了叛逃也沒別的選擇。

這一時空,高歡對高慎的觀感並沒有多少改觀,但高澄信重高氏兄弟的態度擺在這裡,高慎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要在腹地舉兵叛亂。

翌日,清晨,高澄向高歡請問的時候與他說了要將高乾、高慎兄弟調去地方任職一事。

當年高澄初任京畿大都督,領高敖曹,還有高季式南下,考慮到當時高慎也在膠東半島任職光州刺史,因而才把高乾調來晉陽。

今時不同往日,高氏根基已固,高澄在河南黨羽密佈,高氏兄弟中,高敖曹、高季式都已被他馴服。

有家卷為質,此時也無需再將高乾留在晉陽。

高歡並沒有遲疑,當場答應下來,並沒有別的提醒。

他相信高澄會把一切因素都考慮在內。

事實也正如高歡所料,高澄得了首肯,立即命人喚來高乾、高慎兩兄弟,高季式未受招,卻也跟著來了。

高澄為高氏兄弟準備了兩個去處,一個是幽州,另一個則是齊州。

交由他們自己選擇。

“我為長兄,自該由我先選。”

高乾衝高慎輕笑一聲,對高澄正色道:

“乾願往幽州任職。”

高慎正欲爭辯,高澄卻已經拍板:

“既然乾邕(高乾)去幽州,齊州刺史一職便交由仲密(高慎)了,幽州非安寧之所,齊州卻在腹地,數千家丁部曲就由乾邕帶往幽州鎮守,如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數千家丁奴僕自有來歷,當年高歡奪權,高氏兄弟各有出路,高乾棄武從文,在洛陽任侍中、兼司空,高敖曹在家丁部曲中挑選精銳,投身軍旅。

高慎領其餘數千家丁奴僕往光州赴任,這才有了他放縱部曲,劫掠地方之舉。

對於高澄的提議,高慎沒有異議,高乾也沒有推辭。

高乾、高慎都很清楚,高澄無論如何也不會再許高慎帶著這群人上任,禍害地方。

為了能夠遠離厭惡自己的高歡,逃出晉陽,高慎願意做這樣的置換。

其中一個原因自然是,將這數千人帶去齊州,三年免稅期一過,為這數千奴僕繳納的人頭稅每年就要數萬錢。

而派往幽州,高澄為了能使他們協助高乾看管範陽盧氏,必定不會放任不管。

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對高乾讓出齊州的感激。

齊州對於高氏兄弟不同別的州郡,當年六鎮在河北發動新一輪起義,朝廷難以撲滅,於是任命當地豪族為州郡長官,抵禦杜洛周、葛榮等亂軍。

高氏兄弟之父高翼憑著當時還是宗王的元子攸,與高乾的關係,由白身提拔為渤海郡守。

葛榮連破州郡,高翼帶領冀州鄉民渡河,安置在黃河、濟水之間的齊州,又是元子攸斡旋,改齊州為東冀州,升高翼為東冀州刺史。

高翼父子因爾朱榮囚禁元子攸,曾接受葛榮官職,在河濟之地舉兵,後來元子攸脫困,一封書信也將他們詔安。

無論如何,齊州相比於要與範陽盧氏明爭暗鬥的幽州而言,都是一個好去處。

幽州偏遠哪比得齊州治所歷城縣(山東濟南)過得舒服。

高澄覺得高慎有了在膠東半島的教訓,應該會改過自新,但他不敢去賭,還是仔細告戒了他一番,讓高慎熟背《施政綱要》,行事以其為準則,才放他離開。

而高乾則被留下來,另有交待。

“範陽盧氏遠居幽州,澄父子鞭長莫及,唯賴高公看顧。”

望著高澄這和煦的笑容,高乾很想問一句,為什麼不再喊乾邕,卻改口喚起了高公。

話到嘴邊還是咽了回去。

當年高澄與他初見,一口一個乾叔祖,就如同信都建義時高歡稱高敖曹為叔父,站穩腳跟後便稱高敖曹為高都督。

父子倆一個尿性,但仔細想想,叔父、叔祖之稱還是罷了,這兩人也就有求於人時才會客客氣氣。

“乾必當用心,不使其有異。”

其實派高乾往幽州也是無奈之舉,全年一年對士族打壓狠了,今年再往幽州派一個鮮卑勳貴去當刺史,難免會讓盧氏多心。

往自己幕府中擇人,又擔心鎮不住場面。

高乾卻不同,他久負盛名,又是河北士族,身為高歡信都建義的重要參與者,他不可能在高氏兄弟全被高澄重用的情況下,被盧氏拉攏。

幹賣命的生意,回報也要划算,如今自身的前程乃至渤海高氏的門望,都因高歡、高澄父子得享尊榮,盧氏憑什麼拉攏。

高與盧共天下?

對於高乾,無需高澄去交待他上任該做些什麼,那數千家丁奴僕,有高慎前車之鑑,高乾也不會再犯。

當年就是他聽聞情況,求到高澄身邊。

說完正事,高澄又拉著高乾好生又敘舊一番,無論是信都會面,還是洛陽叛亂,高澄聊了許久才放高乾離開。

高季式將高乾送出渤海王府,又轉道回來,他向來都是跟隨高澄左右,寸步不離。

但身後還跟了一個少年人,正是昨夜與高澄約好的王基之子,將要擔任高澄隨身侍衛之一的王紘。

高季式指著王紘說道:

“我聽侍衛說,這少年與我們兄弟前後腳來的,在外邊等了許久。”

面對高澄的疑惑,王紘解釋道:

“世子一早招見三位高將軍,自有大事商議,紘不敢打擾。”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