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恆農設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年輕時被韓智輝的父母拒婚後,高歡沒有揚言莫欺少年窮,但他的人生道路確實順暢起來。

尤其是信都建義反叛爾朱氏,走得順風順水。

兩次大戰,廣阿之戰以兩條流言退敵。

‘世隆兄弟謀殺兆。’

‘兆與高歡殺世隆。’

韓陵之戰既有賀拔勝、杜德臨陣倒戈,也有爾朱度律表現得像個臥底。

僅一戰便鯨吞整個河南,奪取山西更是輕鬆,爾朱兆聞聽出兵訊息,未做抵抗便放棄晉陽,逃回秀容老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期間高歡數次出兵北伐,卻半道而退,爾朱兆放鬆警惕後,由竇泰元旦發兵,一晝夜奔襲三百裡逼死爾朱兆,從而一統關東之地。

以智謀輕易開創關東基業的高歡走得太順,沒有經歷挫折的他,逐漸傲慢。

傲慢遮蔽了高歡的雙眼,使他臨敵不再斟酌思考。

這樣的狀態領著二十萬大軍遠征關西,也難怪高澄憂心忡忡。

畢竟家業他也有份。

確定了南路主將人選後,高澄決定再做一次努力,他根據宇文泰的作為,建言道:

“父王,欲圖關西,或許無需入關。”

高歡聞言驚異道:

“阿惠這話又是何意?

高澄為他分析道:

“宇文泰所迫切者,糧食。

“父王何不屯糧於恆農,誘使其出關搶奪,再暗設伏兵,一戰可破之!”

高歡沉吟許久,才開口道:

“阿惠此謀確有可取之處,但宇文泰若執意死守關隘,不為所動。大軍久候於恆農,豈不錯失良機。”

就在高澄以為高歡要拒絕,準備爭辯的時候。

卻聽高歡話鋒一轉,道:

“這樣吧,為父讓竇泰領軍兩萬助你,恆農設伏,你自為之。”

高歡的意思很明白,他依舊在晉陽做大軍西征準備,讓高澄往恆農設伏,若宇文泰不出潼關,也不妨礙高歡在晉陽備戰。

高澄得到高歡的允諾,喜不自勝,他拍著胸脯表態道:

“宇文泰若敢東出,縱使不能得其首級,也要將他重創。”

高歡朗聲大笑:

“那為父便在晉陽靜候佳音。”

時間緊迫,高澄拿著高歡的調令,在相國府與陳元康匆匆言語幾句後,便要出城去尋竇泰。

可轉念一想,婁昭君此前生產時遭逢難產,險些喪命,於情於理,自己都應該回府探望。

於是又轉道回了渤海王府拜見婁昭君。

婁昭君肚子又大了,在她房中只看到不滿兩歲的六弟高演,卻不見才出生不久的八弟高淯。

面對高澄的詢問,婁昭君氣惱道:

“因那孺子,為娘險些喪命,若不是有上天庇佑,阿惠只怕要為我戴孝。”

感覺到婁昭君言語間對高淯的厭惡,高澄不再多說。

她就是這樣愛憎分明的性子。

高澄向婁昭君說明了自己有任務在身不能久留。

婁昭君首肯道:

“以大事為重,阿惠無需掛懷為娘。”

高澄拜別婁昭君,走出渤海王府,不禁回頭望了一眼。

當時家中只有自己與高洋一對嫡親兄弟,每逢有差事出行,婁昭君總是垂淚不捨,如今哪還看得見離別時的眼淚。

母子兩都習慣了聚少離多的生活,也有高澄不再受獨寵的原因。

收回目光,高澄無暇感慨,急忙往城外軍營尋見竇泰。

竇泰當初在潼關遭難,損兵折將,好在收攏敗兵後,高歡又為他補足士卒,也算恢復了元氣。

到底是自家人,待遇肯定與外人不同。

“姨父!”

隔了老遠,高澄便大聲呼喊。

竇泰循聲望見高澄,也是一臉笑意。

不提兩人的親屬關係,他們在潼關外可是過命交情,高澄遠道救援的情分,竇泰必須記著。

“許久不見,此時再看子惠,一如高王當年風采。”

高澄一聲姨父叫得親切,竇泰自然不會大煞風景的說什麼禮不可廢,喊什麼世子,武人終究比文士少了些心思。

“軍情緊急,澄晚些再與姨父敘舊。”

高澄把高歡的調令交給竇泰,繼續說道:

“還請姨父速速整軍,隨我南下。”

“怎地這般著急。”

竇泰疑惑一句,翻看起調令,當即面容一變,正色道:

“阿惠稍候,我這便回營集結部眾。”

潼關之敗,竇泰一直耿耿於懷,日思夜想都是要找宇文泰討回場子。

如今要隨高澄往恆農設伏,誘殺宇文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又怎能不讓竇泰興奮,他恨不得插了翅膀飛往恆農。

高歡在晉陽做西征準備,竇泰所部自然在晉陽城外大營待命。

二十萬大軍西征的糧草沒有全部集齊,但也不會缺了竇泰麾下兩萬人南下的食用。

當天高澄便領著竇泰南下,他沒有急著去恆農,而是讓竇泰暫時屯駐河陽,自己先往洛陽主持調派。

回到洛陽後,高澄以調駐城京畿兵參與晉陽西征為名,命四千武川步騎與高季式部眾三千出城北上。

使之與竇泰匯合,同時命竇泰率這兩萬七千步騎趕往恆農附近的山中隱匿。

又用為高歡備糧為名,向恆農輸送糧草。

一車車糧米運進恆農穀倉,數花了關西探子的眼。

當關西探子往長安回報的時候,高澄早已經秘密趕往了恆農。

恆農是陝州州治,因此郡守王思政終究是被刺史李徽伯壓了一頭。

李徽伯出自趙郡李氏,名喚李裔,字徽伯,以字行於世。

六鎮河北起義前,李徽伯任定州鎮軍長史,博陵郡太守,六鎮叛亂後,眼看其勢浩大,便歸附了杜洛周,杜洛周被葛榮所殺,又轉而追隨葛榮。

爾朱榮擊破葛榮,李徽伯由此投身爾朱榮的麾下。

之前數次站隊都沒有選對位置的李徽伯在爾朱榮死後,終於跟對了人,與宗主李元忠一起投效高歡,才有了今日的顯貴。

這份履歷突出一個不可靠,高澄此番往恆農,就是打定主意要奪權,把李徽伯調走閒置,免得他在王思政頭上瞎指揮。

李徽伯並不知道有惡客即將登門,他正與前來恆農探親的家卷敘話。

除了妻子與長子李子旦留在趙郡老家,次子李子雄與李徽伯之女來了恆農探望。

先前考校才學,李子雄的回答讓李徽伯很滿意,他打算留次子在陝州輔左自己,只讓女兒回河北老家。

正其樂融融的時候,管事突然進來通稟,恆農郡守王思政在府外求見。

李徽伯略有疑惑,他不喜歡王思政這個總是與自己爭奪恆農城防權力的下屬,兩人少有往來,今日怎麼來了刺史府求見。

想了想,也沒要兒女避退,只讓管事出府迎接,自己在大堂等候。

王思政瞧見李徽伯倨傲,不願親迎,他可不惱。

看著高澄已經黑了的臉,王思政甚至覺得心情舒暢。

李徽伯不喜歡他,他難道就喜歡那個事事都要干涉的上司?

如今李徽伯可不是甩臭臉給自己,而是給小高王看。

高澄隨管事進府時面色不虞,也暗自決定將來要尋個由頭將李徽伯一擼到底。

一進大堂,李徽伯與高澄都是神色大變。

李徽伯沒怎麼見過高澄,但不妨礙他從王思政恭敬的神色中得知高澄的身份。

全陝州都知道,王思政是高澄親信都督出身,又嫁女奉承,才得了郡守之位,能得他如此對待的少年人,除了高澄還能是誰。

而高澄的震驚則是李徽伯的女兒。

這是一個很漂亮的女人,年紀只比自己稍長,眉眼卻有萬種風情。

小高王當場表演變臉,轉怒為喜,笑道:

“澄冒昧登門,還請李刺史恕罪。”

聽見這句,確定了高澄身份,李徽伯哪還敢坐,他笑臉相迎道:

“大將軍位臨,蓬蓽生輝,李某求之不得,還請上坐。”

高澄又望向堂中一對年輕男女,問道:

“這兩位莫非是令郎與女公子。”

“大將軍慧眼如炬,子雄、昌儀,快來拜見大將軍。”

李徽伯對兒子李子雄喚道。

很好,不是你兒媳就好。

高澄心裡默唸一句,隨即又反應過來:

昌儀?李昌儀!

當高澄走出陝州刺史府,他拍著王思政的肩膀勉勵道:

“李徽伯此人,我已經調走,由岳丈暫領陝州,恆農城我就交給岳丈了。”

“下官必定不負大將軍所託。”

王思政抱拳行禮道。

高澄確實調走了李徽伯,只是與預想中的奪權有點小出入。

他以恆農將有戰事,自己親自坐鎮指揮為由,提出將李徽伯調任南青州刺史,只不過為了躲避探子耳目,李徽伯一家先秘密往洛陽安置,待戰後再行上任。

高澄親自登門解釋,李徽伯哪敢推辭,一口便應了下來。

小高王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只是覺得人才難得,愛才而已,跟李徽伯的女兒李昌儀沒有一點關係。

只不過臨別時多看了李昌儀幾眼的時候,就很不小心的被李徽伯給看見了。

處理好了恆農城的權力支配,高澄又出城與竇泰匯合,躲在山中,等待宇文泰上鉤。

關中最缺的就是糧食,恆農最多的就是糧食,宇文泰你可一定要來呀。

那麼,究竟宇文泰會不會如歷史上一般,往恆農就食?

關中,長安。

收到恆農囤積了大量糧食的訊息,宇文泰便喚來心腹議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